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写作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为生命写作”还是“为生存写作” 2014-12-24 16:54:22  发布者:素岚  来源:本站 尤立增(河北张家口一中语文特级教师)

  人们总是把写作教学的改革比作“带着镣铐跳舞”,这比喻包含了“为生命写作”还是“为生存写作”的矛盾。我们需要建设,需要探索,既要追求理想,也要考虑生存,在“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一、坚持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强化练笔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练笔本,取一个体现自己人生追求的名字;每周2~3篇,坚持三年,标明日期,依序排号;内容以生活杂感为主,实话实说;形式可长可短,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段精炼的感悟,还可以是几句生活格言,还可以创作诗歌、小说。要求学生以珍爱之情浇灌练笔习作之花,以负责的态度写好高中三年的人生记录。传统的作文方法,一年的写作文字量为9600字左右,三年的文字量为28800字左右;改为以练笔为主的方法后,一年的写作文字量为40000字左右,三年的写作文字量为120000字左右。有了量的积累,学生写作有质的提高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增大了写作量,批改怎么办?实际上,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说不是老师批改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练自改中逐渐形成并提高的。因此,不妨摒弃精批细改或写程式化批语的老办法,代之以重交流、重讲评的新办法。重交流,一是师生交流,老师在练笔本上或赞赏成功之处,或鼓励后进之人,或指点迷津,或商量讨论,要言不烦,务求中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是同学间交流。或展览优秀练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或同学双方自愿,互看练笔,看后写感受,写批语,笔谈交流。这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交流,有利于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取长补短。重讲评,一是个别问题个别指点,二是共性问题适时讲评,既讲评思想观点、认识方法,又讲评章法结构、表达技巧,始终把握好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的大方向,始终把握住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的大方向,始终把握住对生活的热爱、体验、感悟这三个基本点。将写作指导变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渠道,变为师生精神领域高层次交流的人文俱乐部活动。

坚持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文如其人。“从水管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学作文必须先学做人。作文与做人必须紧密结合。要坚持教育学生承认这样一个道理:作文,或传播一种知识,作者必须首先有这种知识;或阐明一个道理,作者首先必须明白并相信这个道理;或传达一种情感,作者首先必须具有这种情感;或褒扬一种情操,作者首先必须具有或崇尚这种情操……做好人是写好文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学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热爱、体验、感悟,是在生活中学做人、学作文的三个基本点,是将生活内容内化为写作内容的关键。有同样或相似生活经历的人,写出文章来之所以有内容上的深浅厚薄之别,表达上的文野精粗之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生活的热爱、体验、感悟的程度不同,也就是内化的程度不同。因此,要牢牢抓住这三个基本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断地积累、深化生活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化,并以这种体验和感悟为凭借,去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各种矛盾,使自己的文章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充满个性,使作文与做人同步发展。

 

二、保证学生对课外练笔的兴趣长盛不衰

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修养、志趣爱好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自然会各不相同,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消除了“无米”之忧,解决了无的可写的尴尬问题;而且,不管学生内向还是外向,都会有一种把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某些见闻诉之于人的愿望,而不做硬性的写什么的要求,又给了学生实现这种愿望的自由,避免了学生想写却不让写,不想写却偏要他写的情况,这是消除“假大空”作文的有效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又会无的可写。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去“发现”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发现积累素材。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生活一天一个样,人们的观念在变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留意周围的人和事,从生活的现象里抓住生活,了解生活,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材料。而身边事、身边人都折射出社会的某些光点,反映出时代的某种特征,体现人们的某种精神状态,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材料库,让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由点到面,由校内到社会,从现象看本质,品味人生苦乐,领悟生活哲理,就会为自己动笔搜集积累大量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材料。以这类素材写成的文章在学生的练笔中占重要地位。

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素材。报纸杂志、中外名著,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多读,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弥补生活的缺憾,帮助自己更全面地观察生活,对生活作出客观评价,还能搜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更广泛、更有说服力的材料。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中挖掘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生平时并不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这些事过于平淡,更谈不上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记录整理,只有在写作时碰到了写“我”,才会仓促回忆,而此时,自己经历有过的美好感觉和思想火花,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湮没。我们要求学生要有素材本,把自己的所做所想及时记下,等到写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令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做会使学生陷入“小我”的误区,这种忧虑大可不必,因为学生写自身的生活,往往是他感受最深的方面,写出的文章也最具真情实感。

 

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也许有人会问:课外练笔能使学生“为生命写作”,成为自由的舞者,那么,如何解除“镣铐”的问题呢?高考作文是“为生存写作”,学生适应了“为生命写作”是否就无法面对这个“镣铐”呢?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练笔是主线,但不是唯一的。不能某一种办法好就让它代替一切。高一,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主,引导学生走上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的正道,使写作内容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为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二,继续以练笔为主,巩固深化高一成果,辅之以各类文章的章法结构、表达技巧的训练,以提高表达水平。高三,加强创造力的训练,升华练笔成果。这样,在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中,既导之以道路,又授之以规矩,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悟其巧,是符合写作训练规律的。

从这些要求能够看出,“为生命写作”的课外练笔体现了写作规律,高考“为生存写作”也毕竟是写作,既是写作,就必然体现写作的规律。遵循规律就不会出现失误。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写作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才思,自然会“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经过自由练笔之后提升的写作能力,“万变”是高考作文的命题。

因此,课外练笔是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丰富情感因素、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学习章法语言的过程,而这些,哪一条不是高考作文需要具备的能力呢?戴上了镣铐不一定禁锢思想,增加了“规矩”并不一定扼杀自由。

上一篇:《想北平》中的“蜻蜓、塔影、杜鹃”
下一篇:层层深入议“墨池”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