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西楚霸王本是个政治糊涂虫 ——解读《鸿门宴》 2014-04-15 09:02:29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 作者:李锡琴(重庆市江津中学语文教师)

 

项羽杀宋义,夺军权,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又杀王离,败章邯;还曾不眨眼地活埋了20万秦降兵;杀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勇猛过人,无人能敌。但是,就是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霸王,本信誓旦旦要“旦日饷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的霸王,却在鸿门宴上表现得那么心慈手软,不经意间放走了刘邦,就连项羽自己都以为秦后的天下本该姓项,结果却姓了刘,似乎让历史易道而行。

先事项羽后叛刘邦的韩信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又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一般人都很信服韩信对项羽“匹夫之勇”与“妇人之仁”的评价。

“匹夫之勇”的最大特点是凭一人之力,逞一人之强。项羽这个人确实很勇敢。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他虽为主帅,却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自然士气高昂,所向披靡。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性急的项羽没有耐心与刘邦磨蹭下去了,就对刘邦说:“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可见,在他的心目中,最终夺取天下的,应该是武夫勇士,如果是别人向他如此挑战,他必定会摩拳擦掌应战而前。在项羽军勇士与刘邦军的勇士楼烦挑战中,楼烦把项军出营挑战者一一射死。怒气冲天的项王就亲自披甲持戟出营挑战,瞪眼大吼一声,楼烦就吓得眼睛不敢正视,两手不敢放箭,慌忙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这足见其“匹夫之勇”,也可以想像其英武魁伟、孔武有力的霸王形象。

当项羽想通过向刘邦一对一地挑战时,我们不难看出,项羽头脑的简单,满以为天下只是凭力气就可争而得之。当然,认为读书“足以记名姓而已”的项羽是不可能知道,孟子早就说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这里的“敌一人”说得太好,就如孟夫子有先见之明,是说给项羽听的。可是项羽他哪里懂得,战争的最终胜负,说到底,决定于政治思想和战略决策,这与主帅个人的力气大小和身材的壮硕与否是没什么直接关系的。

如果说有非凡战略思想的人才能称着军事家的话,那么,有非凡政治思想的人才可称着政治家的话。但就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因“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釡甑,烧庐舎,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而最终大败秦军,取得绝对的胜利,也因其利用“破釜沉舟”来激发出士气,从根本上说,也只因其一个“勇”字。可见以“勇”霸天下是他项羽的看家本领,是他一切行为的指导思想。

如果按韩信的说法,项羽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为妇人之仁的话,那么,“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注:授印在手里玩弄至磨损),忍不能予”则就不只是妇人之仁了,这说明他给了别人好处,却还要惹别人不高兴,他是不懂得笼络人心的,也即不懂得政治手段的重要性。虽然项羽曾说不愿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但实际上,他也并不懂得真正的“万人敌”并不在拼武力上,而是在于以智谋攻心上,即在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政治策略上。在阶级社会,虽然政治斗争往往最终要在战场上分胜负,但战场也只是政治的延续。所以,从根本上说,项羽的一生虽然勇武过人,霸气盖世,但他并没有真正学会“万人敌”。

项羽与刘邦这两大起义军,从协同攻秦到相互对立,说明这两大军事集团转为了政治集团。但是,项羽的思想并没有随天下形式的转变而转变,所以,在“鸿门宴”上,项羽完全没觉察出刘邦对于他独霸天下的理想意味着什么,便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使自己从主动转为被动,改变了当时的天下局势,最终在垓下被围,让刘邦坐稳了天下。如果这只是简单浅显地理解为项羽的“妇人之仁”的话,那就还没有把项羽的思想读深读透。

按义帝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为什么接受了这一约定?虽然就是《项羽本纪》里也没说,但我们可以根据项羽的性格特点对他的思想作两种推想:一是“先入关必项籍”,二是“诸侯之约非籍必守信”。但事实并非他所意料,结果是刘邦先入了关,并根据曹无伤的情报说“沛公欲王关中”,再加上范增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于是,霸王沉不住气了,便言“旦日饷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见在项羽的心中,凡逆我心就一个字解决“打!”

从范增对项羽“为击破沛公军”的支持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此时虽然表现出来的仍然只是霸气,但是,毕竟还不算离谱。但是,当项伯泄露军机从霸上回到鸿门,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不但没有追问项伯为何要私去霸上,还竟然对项伯出卖了自己没有半点责备之语,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听信项伯做刘邦的说客,满心相信刘邦来鸿门是向他道歉的,便真的盛置酒宴,“善待”其刘邦来。可见,鼠目寸光的项羽对刘邦只有怒气,没有敌意,也即只有军事上的不满,没有政治上的争夺。但刘邦却能巧用项伯的一张嘴到项羽面前开脱自己因先入关而激怒项羽之罪,以及敢于冒死亲赴鸿门,辩解说自己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把自己“欲王关中”的野心遮掩得严严实实,以至让项羽完全消除了对他的怒气。可见,刘邦对项羽如此唯唯诺诺,并非真正出于自己的胆怯和对项羽的敬畏,而是出于远大政治理想的需要,暂且卑躬屈膝而已。

项羽是一个过于性情化的霸王。他的情绪如六月间的天说变就变了,对他人的言行也疏于深思冥想。无论是项伯代刘邦传的话,还是刘邦自己的话,以及后来刘邦闯“鸿门宴”的卫士樊刽的话,都在数落他的不是,他不但转怒为和,而且一一听信无疑。然而,对于范增的“举玉玦示之者三”,对于“项庄拨剑舞”却全然不知其意,在刘邦胆战心惊中,他却全部心思都沉浸在刘邦对自己的“卑躬屈膝”的得意当中了。这样感性的人不可能与政治有缘,即便他侥幸得了天下,也绝不是坐得了天下的帝王。还是亚父范增心明眼亮,最先看出刘邦“此其志不在小”,明白刘邦已经成为项羽政治上的敌人,要项羽“急击勿失”,但先是项羽被内奸项伯代刘邦一阵迷魂汤灌昏之后,却放弃了“急击”的军事行动,后是刘邦亲自来鸿门,项羽以为他真是来给自己“谢罪”的,只有范增明白这是一个自投罗网的瓮中之鳖,但是项羽又“默然不应”,浑然不知刘邦对他的未来会有怎样的威胁与妨碍,再次错过了处决政敌的最佳时机。其实,刘邦与项羽一样是心不明眼不亮的人,但他能听信张良,甚至能听信鲰生“距关毋纳诸侯”的建议,而项羽却始终一意孤行,在“鸿门宴”后,甚至把他身边唯一一个能看清时局的范增也辇走了,这就难怪范增在“鸿门宴”后就骂他“竖子不足与谋”,并预见了“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难怪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可见,刘邦看起来文不文,武不武,但是,他能够唯才是用,任人唯贤,就等于他什么都能干了,这就是政治家的风采,而天下最终就属于这样的政治家,而绝不会属于只知争匹夫霸气的莽夫。

洞悉了项羽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本源,不仅可以理解他在“鸿门宴”上的行事,也可以理解他在面临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还心系虞美人的安置和乌骓马的归属,虽然在乌江口还有机会回江东躲过眼前一劫,待来日东山再起,但他放弃了。他的多情,狭隘,眼光短浅,都说明他是感性有余,理智不足,力大盖世,刚愎自用的匹夫,是只可以逞一时之强,绝不可能得长久之天下的呆霸王。

由此看来,秦后的天下姓刘才是历史的必然,如果真姓了项,那到是历史偶然的拐点。

上一篇:读书人一定要知道的30个成语典故
下一篇:激荡三十年后,静思《我是猫》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