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谈《声声慢》中的十四字叠词 2014-12-24 15:52:16  发布者:素岚  来源:本站 作者:梁丽娟(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

  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被词评家赞为“千古创格”、“绝古奇文”。篇首十四字叠词更有“俱无斧凿痕”之誉。清代梁绍壬认为“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十四字究竟好在哪里,恐怕许多人很少探究。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说“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这是非常有创见的说法,因为他发现了这十四字叠词中的不同层次。

我们需要从文本自身特点出发,让学生找到品读之“渔”,顺应其规律,把握其意脉。首先,必须消除读者与作者的时空隔膜。知人论世之外,还必须借助反复诵读来构建赏读的语言环境。古人所用语言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出声读书是使古文和感官重新联结起来的途径。刘大认为:“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皆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口咏”带动“耳闻”,刺激大脑接受神经,拉近古今情感距离、创设与古人对话交流的先决条件,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最直接手段。其次,从词的本质上来说,词本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倚声填词是其重要特征。李清照精通音律,提倡词文音韵和谐,这在《声声慢》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品读时必须顺应其声韵规律探寻作者的情感变化。再者,李清照善作书画,词作往往画面感很强,可说是“词中有画”。选用的十四个字极富画面感,我们展开联想、想象,就能够还原出一系列有动作、有环境、有心理的连续性组图。而这十四个字从字形上来看也非常讲究,利用汉字表意特点展开想象,品味文本情境也是一条重要的辅助策略。以下试作解读。

 

一、口诵心悟——借助听觉感受体会作者情感

《声声慢》词牌有平仄两种格律。 “平”声韵音调直平舒缓,音节较长;仄声韵音调凄厉不平,音节短促。 “仄”字本义是“倾斜”,也用来指人内心不安,李清照选择仄声韵,表明她的情感不是一般的“闲愁别恨”,这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进一步咀嚼其中滋味,则需在反复吟哦的同时借助其音韵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充分展开想象,还原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

“寻寻”音调平和舒缓,表明她此时心情还比较平静,或许心中还存有一线希望。于是一早起来就“寻寻”,或许昨晚又没睡安稳,依稀梦中忆起了什么,她一遍一遍寻找。“觅觅”是仄声,似晴天霹雳一般,一个急转直下的音调将她仅存的微薄希望打得烟消云散!音节的重叠就像是连打的响雷,把她的迷梦彻底震醒了!一个弱女子,饱受亡国之哀、丧夫之痛、孀居之苦、清贫之难,怎么受得了!于是又跟出“冷冷”两个仄声字,因为她想不通,更不愿接受。“清清”又归于平声,这是悲痛的暂歇,一重一重的打击让她没有力气再努力挣扎,所以这音调平直悠长,抖动着悲伤。“凄凄”依旧是阴平调,这是悲伤的延持,她的悲凉在积聚,膨胀,她的心几乎要爆裂了,她惊觉那人真的不在了!紧接着“惨惨”又是两个上声!这个上声调就像是平声从中间拗断了一样,她的心就这样被揪拉撕扯着丝丝作痛。最后的“戚戚”二字由古韵里的仄声演变成了阴平调,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解读的可能:她没有力气去挣扎了,就这样痛着吧。这两个字读时应该被拉长,因为她找累了,伤透了,平静下来了。而人静下来时,想得更远,伤得更深。这两个平声分明就是一组悲伤的延长符……诵读时闭目冥想,几乎可见音调的平仄起伏变化,简直就可以在脑中画出一幅心绞痛似的电波图!而这种感觉必须自己一遍遍经验、咀嚼,一层层地品鉴、体味,否则我们的感受只能停留在理论概念中,而不能体会那种从喉咙齿缝间中挤出这十四个字时的忧伤。

不管是外界的丝毫变化,还是过去的点滴回忆,都让李清照痛断肝肠,因而仄声一个接一个,哀婉凄厉,好似一把把尖刀插在胸膛!而仄声本身又分上、去、入三声,音调高低、音节长短各不相同。短短十四个字,音调曲折多变,是因为情感波澜起伏。且这七组叠词多是齿音、舌音,它们从唇齿间挤出,好像作者神情恍惚的自言自语,又像在你耳边低沉倾诉。尽管我们难以还原古音吟诵,难以穷尽原韵的精妙,但最起码我们可以用现代汉语来朗读、诵读,也比默念有更深的体会。

 

二、“目视”会意——借助视觉冲击还原文字蕴含的多重意蕴 

这十四个字,分为三组,单看字形,即是一幅有人物、有环境、有动作、有心理的画面。“寻寻觅觅”四字,偏旁都与“手”有关,而那双打着岁月印记又瘦过“黄花”的枯手在苦苦寻觅,她在寻找的是什么呢?是他,是文稿,是金石,是信物,是过往的生活,还是别的什么?或许,她自己也不知道,因而有人称 “这是一种不知失落的失落”。她寻到了吗?她为什么一直在寻觅——不,是寻寻觅觅!形单影只、神情恍惚的她从清晨醒来就在寻寻又觅觅!这叠音不仅造成和谐婉转的音韵效果,还暗示了她动作缓慢,精神恍惚,意识不清。而“冷冷清清”,每个字都令人联想到“冰”。是天凉了,更增添感伤吗?是生活拮据,没有东西避寒吗?是孤苦无依了,鸟雀也销声匿迹吗?是环境清冷,还是心冷呢?应该都有吧,恐怕她也早已分不清了。再看“凄凄惨惨戚戚”:“凄凄”与上句衔接,写身外心内都像渥着冰;“惨惨”,这是写“心”,心中苦楚,难以言说;“戚戚”,本义指斧子,后用形容心中悲伤,看字形里的“戈”字,这正是《葬花吟》里的黛玉自伤“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心境!单这十四个字,就让人疑心,这朵“残菊”快要香消玉殒了吧。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说到《声声慢》:“那种茕独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这首词是她生命终结前情感浓烈处最真实的写照。因而无论你准备以怎样的喷薄昂扬的激情来诵读,只要你读起它,这十四个字就会让你张不开嘴巴,打不开喉咙,提不起气息,你会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情感喷泄不出来,只感觉那悲情一重一重地在口中翻来覆去地咀嚼翻滚,最终全部沉积到了心底,于是这悲伤就连同你经历过的或想象到的或体验出的一系列人生经验一同融化进你的心里。

上一篇: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下一篇:《茶馆》中的密码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