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课堂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张衡:谁解其中味 ——《林黛玉进贾府》教后反思 2015-03-09 20:43:21  发布者:闻瑛  来源:张衡

 

每次阅读经典,都感觉在和先贤们对话,思路沿着古老的文字爬行,内心充满着温暖。应该说当生命成为一种凄凉,曹雪芹是幸运的;当文学成为一种生存,曹雪芹是艰难的;当灵魂成为一面旗帜,曹雪芹是永恒的。生命在曹雪芹这里,已成为一种表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正是由于曹公的痴狂,使红楼梦成为一条河流,时光里奔涌而又宁静但却注定要永恒的河流。当生命为文学挣扎的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还是生命本身。当文学必须要为生命表达的时候,我们看见的,就不仅仅是诗人本身。当我带着这种情愫,第三次打开红楼梦时,我忽然有一种冲动,一定还名著以精彩。如于丹之于《论语》,王立群之于《史记》,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

以前听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酒到酣处大家点回目,他来背,一字不差。我想如果我能把与课文相关的精彩部分背诵下来,这样讲起课文岂不是闲庭信步。在海城五班、七班、八班,主校一班、五班讲课后,第一个感觉是即使文理学生思维迥异,主分校学情不同,只要你教材熟烂于胸,你就会有一种俯视的透彻,于细微处有所顿悟,与学生课堂对话时游刃有余。吃透课文,源头廓清,教学设计也应该是水到渠成。

这堂课我设计的初衷是:文学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鼓励学生成为充满激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看到了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的一句话:只有教师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他才能从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设计教学。于是我把这节课定位成我与学生平等对话。

我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 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学习的读书方法——“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 欣赏形象, 获得审美享受。要求学生利用所提示的欣赏方法用心体会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技巧和语言特点,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点评”, 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 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 做些符号。“批评”, 就是评论。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圈点, 就是一些符号的运用总批, 是对一篇文章总的评价眉批, 是将评论写在书的空白处夹批, 是在行距之间写上感想。评的内容可以是作品的思想内容, 或者是写作手法, 或者是用词方面, 你觉得某处用得特别好, 禁不住要评论一番。评的形式可以是赞许的, 也可以是批评的, 或者是和别的作品进行比较, 或者是由此及彼, 展开联想。总之, 这些评语, 大多都比较简短, 三言两语, 随手批出。

语言学家王力说:“看一本好书, 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 就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 总会有意见。”这个“意见”, 通过用刚才说的圈点方式写出来, 就是你的点评。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评点法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我的授课流程是:展示上节课作业,明确评点方法。师生同评王熙凤出场时的笑,巩固评点方法,学生朗读诠释理解,提高感悟,形成第一个课堂高潮。自由阅读,自由点评。这是这堂课的精华部分,重难点的突破,三维目标的达成,平等的课堂对话的高潮。生评,师评,名家评,步步高升。点评中形成板书,连缀成对联,概括王熙凤形象。

我在上这节课时, 力求不用一张图片, 一段电视剧, 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 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 走进文字, 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 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欣赏品味语言, 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 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 审美享受。如:一语未了,只听后园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笑”见性格。后院即听见笑声,声音之高,见性格放诞无礼。王熙凤的出场写得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泼辣的性格特点。后文中有贾母只呼“凤辣子”可谓照应。见地位,见地位身份和地位。贾府上下皆敛声屏气,王熙风却放诞张狂,呼喝开道,正所谓:“绣幡开,遥望见英雄俺也。”是整个贾府的大大小小姑娘媳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见情状,和林黛玉素为谋面,自然谈不上什么感情,但他知道林黛玉在贾母心中的位置和分量,于是她一路笑着赶来,用笑声夸张的表明自己的热情,表示对林黛玉的欢迎。“我来迟了”可见笑声里有着歉意。是对林黛玉,更是对老祖宗。

我评:见性格, 见地位,见情状

脂评: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 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 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 获得的审美享受也在不断加强。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 之所以流传, 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 不断品味的地方, 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提供舞台空间,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本堂课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为在学生积极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对形象加以补充丰富进行再创造的同时, 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 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 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在谈到王熙凤的服饰时,联系贾宝玉的服饰,两相对比综合评点。还有一个学生用一副对联宏观点评王熙凤。学生各种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我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我的设计环节中有这样一环,总结王熙凤形象时,动态式板书,自然形成一副对联,我最后求得横批。可是有一个学生把我要总结的横批说出来了,此时我应该调整思路,先写上横批,让学生结合已有内容形成板书,自然形成上下联。临场应变不足,教学机智有待提高。这堂课告诉我驾驭课堂应该是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

2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 更科学, 更有效。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 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 科学。如在学生王熙凤出场时的笑时,非常发散,教师没有及时调控,因势利导,回归教学重难点。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用在涵咏品味语言上, 既提高教学效率, 又可以使“文学味”更浓厚些。这堂课告诉我收放自如,方能游刃有余。

3.脂砚斋的评点,宏观把握,高屋建瓴。我们在点评的时候仅局限在关键词句的解读点评,这种开阔的视野下点评与局部限制的极窄视野,自然就会拉开学生与脂砚斋的距离。脂砚斋的评点对学生而言,就是那个够不到的桃子。这堂课告诉我,课堂中名家出现了,教师请别走开。

(张衡,黑龙江实验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首届“全国十佳文学教师”获得者) 

上一篇:为学生铺路搭桥架梯子
下一篇:首届全国“文学课堂”展评示范课研讨(视频)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