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写作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王剑:细节之中见精神 2015-11-20 16:01:20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细节之中见精神

  王剑(河南漯河实验高中高级讲师)

 

记叙文是高考作文中常见的一种文体。要想把记叙文写得生动感人,富于文采,必须借助于出色的细节描写。而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作文的主题,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具体的作文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细节不是“想到写不来”,就是存在诸如细节不真实、不典型、描写不力等问题。细节不真实是写作态度问题,细节不典型是选材问题,而描写不力是写作功力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把细节写得精细呢?

我们不妨先看两个经典细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孙犁《荷花淀》)

 

例1中,作家运用白描式的镜头,对父亲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造型:“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它的结构形式是:个性化外貌+典型性动作。文章的感染力就得益于这些精致的细节描述。例2中,作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丈夫参军,本是意料之中,“明天”就走,又在意料之外。手指的“震动”,也是心灵的“震动”,“吮”这个细节,准确传达了女人依恋而克制的微妙心理。它的结构形式是:个性化语言+典型性动作+微妙的心理。

有鉴于此,我们进行细节描写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多维结合写细节

构成细节描写的要素有: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重要物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景。我们在运用细节描写时,不妨从中选择两三个角度进行描摹,力求写出人物的“立体”效果。譬如:

 

我走进厨房,看见母亲坐在灶膛口一边往灶里加柴,一边抹眼泪,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那张饱经沧桑的脸,脸上深深的皱纹在火光下清晰可见。见我进来,母亲赶忙擦去泪水,笑着说:“娘是舍不得你走哩。”

(凌君《疼痛的母爱》)

 

这个细节描写有动作,有神态,有外貌,有语言,它的结构形式是: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多角度的综合运用,为读者生动塑造了一个坚强、勤劳而又内敛的母亲形象。

再如: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果园……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湖南考生《诗意地生活》 )

 

这一段细节描写的结构形式是:动作+个性化语言+神态。尤其是爷爷和奶奶的个性化语言,飘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达出农村生活简朴的诗意。

以上两个成功的范例启示我们:细节描写时,一定要让读者看清人物的外貌、神态,一定要让人物自己说话,自己做动作,自己想心思。不要单一化、概念化,要多角度地写人物,多侧面地展示人物,使人物立体起来,鲜活起来。

二、传神动词写细节

学生写作文时总是喜欢用形容词,认为只有形容词,才能把人物或事件写得好看。其实并非如此,我倒觉得,多用动词、用好动词才是写好细节的关键。有时候,一个传神的动作,会使你的文章瞬间生辉。譬如: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

在这个细节描写里,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对康大叔进行了动态造型:“抢”,“扯”,“裹”,“塞”,“抓”,“捏”。一抓一捏,生动而传神,把康大叔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一种如在眼前的感觉。

再如:

 

我看见弟弟和妹妹用筷子在盛汤的碗里搅捞,想捞出肉,却空着筷子缩了回去。我把钵碗推到桌子中间,对弟弟妹妹说:“你俩都来吃。”弟弟伸出筷子夹了一块鸡肉,小心翼翼地看了母亲一眼,见母亲正用眼瞪他,就赶快把那块肉放回钵碗里。妹妹刚刚伸出的筷子也缩了回去。

(凌君《疼痛的母爱》)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用了“搅捞”“缩”“推”“夹”“看”“瞪”“放回”“缩了回去”等动词,写饯行的细节。文章没有透露一丝“穷”的信息,但处处又都在显示家境的贫寒,这就要归功于动词的准确运用。

三、巧用镜头写细节

细节描写中,有时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往往退到幕后,而借助于长镜头、空镜头和特写镜头,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譬如:

 

(刘和珍君)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这一组细节描写,作者用镜头语言还原了三个女子被杀害的经过,特别强调子弹出入的部位和手枪、棍棒等凶器,控诉了反动军警穷凶极恶、虐杀青年学生的罪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再如:

 

母亲急得直捶胸,心疼得直流泪,一个劲儿地责怪我不该推来推去,又骂弟弟和妹妹不该出去凑热闹,然后又责骂自己没有将那碗鸡肉放进碗柜里,末了又诅咒天不该下雨,狗太害人。

(凌君《疼痛的母爱》)

 

这一个细节描写,作者把镜头特意对准母亲,静静地听她“责怪、骂”和“诅咒”。表面上是在写母亲的外部动作,其实更是在展现母亲内心的痛苦和懊悔。

四、借助修辞写细节

运用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因为恰当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譬如: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鲁迅《药》)

 

这一细节用了一个比喻,把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看客”,比成一群伸长脖子的鸭。非常生动,非常传神,把作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情绪,借助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五、前后呼应写细节

有时候,一个细节很有意味,很有价值,只用一次,作者会觉得弃之可惜,就会出现多处或多次运用同一细节的现象。譬如:

 

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茹志娟《百合花》)

 

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出现在文章前后不同的段落里。三次描写,相互呼应,一气贯通,让读者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

同样的用法在鲁迅小说《祝福》中也有体现: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神:初到鲁镇时,她是“顺着眼”。二到鲁镇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后来,她只是 “直着眼”。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同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

作家贾平凹说:“细节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多用双眼发现细节,用心灵感悟细节,用文字展现细节,从而让自己的作文在细节中焕发神采和魅力,感动自己,也感染别人。

 

(文章原载于文学校园2015第2卷)

 

上一篇:文若春华贵出新——谈中学生作文创新的技巧
下一篇:孙方友:新笔记小说再现辉煌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