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湖南株洲田心中学师生分享名 2015-01-06 16:40:42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2 作者:湖南株洲市田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彭立平

    

  名著简介】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这部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作者简介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的得与失

彭立平(湖南株洲市田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怎样阅读、鉴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我们比较、分析及鉴赏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指导中学生学习语文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历年高考或中考命题者出题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文学史上作品林立,派别各异,加上各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经历各异,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就各不相同。中学生限于阅历,即使是对一些文学名著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也很难做到知人论世,阅读与鉴赏自然就难以做到深入浅出,入木三分。清代学者顾慎说:“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王国维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道其志。”我们阅读或鉴赏文学作品时,如能联系到作家所处的时代、经历,知人论世,去比较、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就有可能大大提高。

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文学名著。这部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时间跨度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刻画人物方面尤为突出。有人统计过,这部书写了1230多个人物。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正确看待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得与失。

先看得。这部小说的许多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评价的所谓 “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再看失。毋庸讳言,作者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再加上自己个人喜好憎恶等因素的影响,《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曾评价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我们读《三国演义》特别需要明白的是,作品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作为历史小说,它的很多故事和人物都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尤其是作品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更是不能相提并论。

据说,毛泽东同志13岁就开始读《三国演义》,几十年里这部书不知他读过多少次。他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曾有过精辟的评价和看法。他针对有人说曹操是个“白脸奸臣”的话,发表了一番评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

我们曾读过曹操写的《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作者写这一组诗时,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诗中,我们看到年逾半百的曹操仍然吟唱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具有远大抱负、充满梦想、文武韬略俱长的英雄豪杰。这才是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

总之,我们阅读历史小说必须记住:历史是历史,历史必须真实;历史小说是小说,小说可以虚构。因而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是不能与历史中的人物完全划等号的。

 

从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说开去

胡昱(湖南株洲田心中学九年级9班) 

 

合上《三国演义》,我心中不觉冒出两个字:忠义。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亲理细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子龙为救小主刘禅,不顾生死,单骑血染战袍……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义重如山的关云长。

关羽曾在书信中写道:“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他封金挂印,不慕荣华富贵,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回到刘备身边,不负所托。他辞别曹操,护送嫂夫人去寻兄长刘备,敬嫂如敬兄,重小节,讲大义。千难万险、财贿爵禄,也不能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义。关羽的忠义让曹操的诸多将领敬佩。他真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真忠真义。

在生活中,要做到如此忠诚讲义气,得有多难。黄金千两、明珠十颗、玉带一条,很容易就把忠义之心绑了去。且看吕布,见了这些,再加上名马赤兔,就忘恩负义,砍了丁原的首级献给董卓。如此不忠不义之人,自没有好结果。果然,宋宪和魏续认为吕布无仁无义,就擒吕布献曹操,让吕布白门楼殒命。

忠义不可或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就要忠于祖国,战胜压顶困难,抵抗外来侵略,不管自己的力量多么微弱,也要尽涓埃之力。

来看看他们吧:林俊德做核试验工作,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罗阳用生命完成歼—15的实验记录;周月华、艾起行医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只为乡亲们看病方便;12岁的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给别人以生的希望……他们为祖国、民族、他人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人生中赢得了尊重,也诠释了人间的大忠大义。

忠义不可或缺。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忠义的人。

                                           (指导老师:唐卫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

旷皓云(湖南株洲田心中学八年级9班)

 

他,常自比管仲、乐毅。他,被徐庶称赞:“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庶如萤火之光,彼乃皓月之明也。”他,使周瑜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而司马徽更是将他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一直都是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从舌战群儒中便可见一斑。当时,刘备新败,曹操南下。能否联合东吴,关系刘备的存亡。孔明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使东吴,东吴的诸多名谋便有意刁难。舌战群儒时,诸葛亮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后如诸葛亮期待的一样,孙权气消后“邀孔明入堂,置酒相待”,商议联合抗曹。

草船借箭亦是刻画诸葛亮性格的精彩篇章。周瑜见诸葛亮才略胜过自己,很是妒忌,便想害他。要他在十日造十万枝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周瑜大喜,立即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他利用掌握的气候知识,巧妙地运用“草船借箭”之法,顺利地从曹军那弄来了十多万枝箭。周瑜知道此事后,大惊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多妙的计啊!

诸葛亮还下知地理。比如说曹操败走华容道时,诸葛亮若不知当地的地形地貌,怎么知道曹操兵败会走那里?诸葛亮布兵如神,布有兵处曹操必到,想来必是推心置腹,把自己当作曹操,如果“我”会怎么走?从中又可见诸葛亮熟知人心,曹操多疑,当他走到华容道前,前面有两条路,诸葛亮教关羽在小路华容道上生烟,曹操便叫走华容道,诸将都说:“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而走这条路?”曹操却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吓他们的,却在大路埋伏。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关羽出现,曹军皆亡魂丧胆,无力再战,只得束手就擒,多亏了关羽才放了他们。

诸葛亮神机妙算,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智慧,使我们一生受益匪浅。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他,向他靠近。为成为一个智者,发奋读书,不断以知识丰富自己;多观察,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思考,从细致的小事中发掘宝藏,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常动手,不迷信书本,不像赵括纸上谈兵,要在实践中努力创新 。

(指导老师:曾艳红)

上一篇:奇文《相思》主题多维
下一篇: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