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文论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倾听一个跋涉者的声音(序) 2013-11-03 22:52:57  发布者:唐正立  来源:原创 作者:毛志成

  在当今“教师文学”队伍里,我渐渐熟悉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山东莒县三中的唐正立老师。这缘于我们组建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开展“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他热情参与,而且还受聘担任中国教师文学网的主编。于是我们就相相识了。
   我了解到,他对文学的执著追求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只是早日没有发挥的条件,艰辛的生活逼迫他忙碌奔波。后来当了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鼓捣文学社,学生写,他也写,打成一片,他把文学的才情都嫁接给了那些学生,自然地,他所教的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高分”的。据说,他所在的学校文学气氛浓厚,并且从教师到校长都积极参加教师文学课题研究,我想肯定和他有关。如今,他当了副校长,尽管工作依然忙碌,但创作的兴趣却越来越浓了。
   就这样,他这本沉甸甸的书稿《跋涉的脚印》摆在了我的案头。书名很朴实,似乎没有吸引人阅读的欲望。但当我先读了他的后记,忽然产生了一种阅读的冲动,他为文为师的许多感悟,唤起了我的共鸣,使我发现了那“跋涉的脚印”里所蕴含的新的人生思考及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他所写的文章都是描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并且以文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与人生,所以,这些篇章就不像时下那些炒作的流行文学那样虚假,而是富有生活的真实内涵与厚重感。
   时下的散文创作,可以说异常活跃,在一些有潜力的作家那里,散文取材范围不断得到拓展,散文艺术的张力不断得到加强,文化散文,新锐散文,女性散文等等,如逐浪潮头,铺拥到人们面前。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世界虚拟化的背景下,一些大而无当、食古不化、为文造情式的东西也招摇过市,浪费着读者的时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更是散文的生命。散文是述真事,抒真情,言真思的,好的散文应当是抒张性灵,见出思考,如果再加上意蕴深远,文辞隽永,那当是散文的上品。唐正立这本《跋涉脚印》,不能说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艺术境界,就其题材范围和艺术功力等方面,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但总的来看,这些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写人,表情达意,往往一气呵成,自然畅达,意味深远,且有一种深深的感情洋溢其中,见出唐老师是一个性情中人,其为文也是性情中文。在唐正立的笔下,着力描写的是家乡的人、事、物,就像城市有高楼大厦,乡村有土楼小屋那样,他写父辈的身影,家乡的枣树,儿时伙伴的粗野和老师的温情,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农村出身,写这些东西往往信手拈来,在有限的题材和篇幅中开掘着深层的意蕴,传达着他深深的乡情和热爱父老乡亲的感情。这不能不说得力于作者日积月累地提炼和琢磨。他的《父亲与桥》《货郎挑子》《枣魂》等作品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皆缘于文章中所传达出的真情实感。
   《货郎挑子》成为历史的背景,我小时候在北京大兴的生活,也同样经历过。作者以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上个世纪70年代前一个社会底层的生意人形象,货郎挑子爷爷慈爱、善良,在少年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这份“记忆”却是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难以再寻觅到。还有《石磨》时期的生活情景,“似从洪荒的远古走来”,但已在今天画上了句号,留给我们后代的是劳动人民在艰辛中所磨练出来的优秀品质。《父亲与桥》《枣魂》《石磨》《心中的乡井》等篇什,无不是在追寻着优秀的民族美德。那个时代已远去,就像今天也同样远去,而这些文字留下了传承的精神。
   唐正立的历史情散文,不是在陈说历史,而是融入作者的思考和创造,在叙述人物命运的同时,表达出作者的见解和好恶。他的游历性文字也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写景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悟和体会。他的一些怀念亲人友人描绘人物的文字,也多截取生活中的一些片断,注重刻画出人物形象和性格,通过对人物命运的终极关怀,表达出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他的一些小品文,多是针砭时弊,字里行间呈现出一个思索者的形象。面对当前丰盛的散文大餐,唐正立的作品就像一桌家常小宴,色香味都有,值得咀嚼和回味。
   作者无论是描述“父老乡亲”“童年烟云”“师友情深”,还是抒写“家乡物事”“山水天籁”,挥笔“透视世态”,都充满了激情,充满了一种责任感。这可能在就是做教师的特点,总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去看待事物。因而在文章中就突出了文学的“德育”含量,体现出来了做一个教师最优秀的品质,在更高层次上走进了为人师表的真义。在这里,对他的文章我不再一一评判,这样容易犯“霸权”话语的错误,还是留给读者去品读罢。我相信,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和收获。
   我必须要说的是,他是一位教师,在一度遭受压迫与教育体制束缚的情况下,能坚持写作,并且写出这么多优秀篇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我曾在王世龙老师主编的《绿太阳文学系列丛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出版)所写的序言《喜读为师者文》中发表过的一些意见,我始终倡导教师文学创作,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连自己都不会作文,那怎么会教好学生?现在,新课程改革已很关注了,中语会抓住机遇立项了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相信会给更多的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我敬重为师之业,尤喜为师之文。为师,就要有见识、有感情、有表达能力,非此便不足以为师;那么有逻辑性的直白语言、古板语言、公式化语言,也不会成为有魅力的语言。也就是说,文学是文化的特殊升华和发挥。能用艺术性的语言文字来演示教师的工作、生活、情感的教师,才是生动的教师、有魄力的教师。”(引自《喜读为师者文》)
   今天我读唐正立的作品,又颇生许多感慨,我想借他的例证,为我们的教师文学说话。我们希望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希望他们能拿起笔来舞文弄墨,可能会有人说这太浪漫,搞文学创作谈何容易!我们从唐正立的《后记》里就可了解一个人喜欢写作的缘由,也可以成为我们去搞文学创作的理由,这丝毫没有功利思想,而纯粹是为了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精神高贵的追求!
   “我一路走,一路写,记述有关生死的见闻和感受,叙写生活的艰难、困顿和希冀……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就这样,他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来,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形神兼备的教师形象。
   读他的文学,我仿佛倾听到一个跋涉者迈着铿锵的脚步从昨天走来,又充满信心地走向明天!
 
                                    2006年2月于北京 

(毛志成,著名作家,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专家组成员)
  

上一篇:“包举刘勰一生而为之传”的一部力作
下一篇:《文心雕龙与校园文学创作》序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