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作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张明: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获得者 2014-11-21 15:58:21  发布者:素岚  来源:本站

创作最好的文字,奉献给生活这片热土

 

——第二届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获得者张明

 

 

  

 

 

【个人简介】

张明甘肃会宁人。语文教师,业余作者。致力于陇中题材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数十万字刊载于《小说月报》(选刊版)《朔方》《飞天》《小说月刊》《芒种》《短篇小说》《中国校园文学》《华夏散文》《甘肃日报》等报刊。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女儿谣》和校园长篇小说《绿如蓝》。《女儿谣》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绿如蓝》获甘肃省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入选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甘肃省文联、兰州大学文学院曾在兰州联合主办“毓新长篇小说《绿如蓝》研讨会”,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2014年在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奖评比中荣获“十佳教师作家”荣誉称号。现在会宁县教学研究室工作。

 

【创作感言】

低头处世,昂首为人。踏实生活,认真工作。创作自己最好的文字,奉献给生活的这片热土。

 

佳作选登

 

山里女教师

 

近年由于工作需要,几乎跑遍了会宁所有的乡镇,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人和事,包括大山深处漂亮的女教师。

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在会宁西边与安定接壤的村学,遇到一位女教导主任。村学校长因病请假了,管理工作暂时由女主任代理。女主任姓王,代课教师,月工资不到三百元,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带五岁儿子生活,周末还回家照料老人。王主任身材略嫌娇小单薄,但脸庞俊美,举止得体,在简陋狭窄的办公室(兼宿舍)里,她边收集教师的教案、作业以供检查,边有条不紊地介绍村学情况。村学六个年级共20多名学生,五位教师,尽管组合了复式班,可人手总是很吃紧,最近校长告病,局面越发焦头烂额了。生活和工作重压下的女主任,衣着整洁,神情闪烁淡淡的笑,不见丝毫怨天忧人的感觉。再查看她的教案,字迹隽秀,像人一样光鲜养眼,作业批改尤其认真,规范的圈点和激励性评语,折射教育者美好的内心。该村学其他教师全为男性,形象普遍灰暗,表现一例木讷,与简陋的校园合二为一,衬托出女主任的生动与亮丽。此次下乡后好长日子,想到这所村学,想到这位漂亮的女主任,心里总有种怅怅的情绪,是怜惜一位美女几近艰难的处境呢,还是感动那卑微生命中焕发的可贵精神?

另一地方,会宁东边毗连静宁的村学,另一季节,陇中滴水成冰的隆冬,天罕见地下了两日,仍意犹未尽地飘落着雪花。村学外面的小路已被清扫,一堆儿一堆儿的积雪如欲放的花蕾,传递幼稚体力的劳动信息。下课铃响过不久,学生叽叽喳喳撒遍校园,或蹦跳嬉戏,或抓雪打玩,一位长发披肩的女教师站在校园中心旗台上不时大喊大叫,干涉动作过激的孩子。女教师红羽绒服,黑筒皮靴,勾勒出修长的身体曲线,冷不丁发现校园来了陌生人,不好意思地笑了,脸色被高原风吹染了几分高原红,可眼睛很大,忽闪有神,牙齿白得爽心悦目。她解释说冰倒雪滑天,小孩推推搡搡最容易出事。女教师姓李,负责校园安全。我那次正是奔“甲型H1N1流感”预防为主的校园安全去的。村学“预防”很到位,消毒器具及药物,体温表及记录,还有预防知识宣传应有尽有。可小李压力仍然很大,检查过程不停叹息,恳求多提指导意见。那叹息与其说胆怯,不如说是重视,“如履薄冰”的责任心。有了这样的态度,至少可降低工作的人为失误吧。同去的乡教育主任赞不绝口,说小李不仅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也强,语文、数学之外,美术、音乐都有一手,算得上多才多艺了。果然在我们告别村学时,透过窗户玻璃,看到站讲台上小李老师教学生唱歌,歌喉婉转而美妙。

行走在会宁的黄土山褶里,只要有学校的地方,就可能猝不及防地欣赏到鲜艳的“教师之花”。我的同事在会宁北边紧邻宁夏的乡下秋季例行检查时,就听说有村学分了一位考取“特岗教师”的女大学生,能教英语,也能教数学,老百姓稀罕得什么似的。可村学建在远离人烟的山岔中,原有的教师全为本地人,晚上各回各家,学校根本不住人,多少年如一日。可自从有了女大学生,几个年龄大的教师商议,决定轮留带家人住学校,无形中使她有了“伴”,免除了后顾之忧,能安心教书育人了。我有一次在会宁南边靠近通渭的乡镇开片区教研会,与会者几乎三分之一是女性,有年轻的,也有年龄稍长的,点缀在以男教师为主的阵营当中,好几个还佩带了穆斯林头巾,独特而美丽,使我惊诧之余,不由发出有抄袭嫌疑的句子:任是深山更深处,也有美女在教书!

处于陇中干旱山区的会宁,依靠几代人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以落后经济承载成功教育的奇迹,在整个西北乃至中国农村都有可资借鉴的意义。由于教育领域人才济济,很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包括女性,要调到条件稍好的县城难度很大。据人事部门透露,会宁目前在职的8000多名教师中,近3000名是女性,其中2000多名就工作、生活在偏僻闭塞的山里。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这些女教师用如花的青春,如歌的岁月,撑起了会宁教育的半边蓝天。

 

(《甘肃日报》2013年11月4日)

 

 

“一桶两壶”水

 

汽车出会宁县城,东北方向行一百多里,便来到“鸡鸣三县”的“旱塬码头”——刘家寨子乡。

之前某个盛夏,我因下乡工作夜宿过刘寨中学,睡觉前想关上敞开的窗户。校长阻拦说,关窗户睡觉太热。我说,热总比蚊子叮咬好受。我是担心蚊子从窗户飞进来。校长笑了,这地方的天气,哭着想找只蚊子亲近都办不到。我似信非信,可敞窗户酣睡至天明,确实没见一只蚊子骚扰。蚊子滋生离不开水,刘寨最缺的正是水。这里属陇西黄土高原最北端,地形复杂,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海拔1834—2352米,地表水几乎为零,年降雨量又低于会宁340毫米左右的平均值,年蒸发量却是年降雨量的数倍,缺水成为最显著的自然现象。

又是陇中常见的旱年,我再次下乡刘寨。已是阳历三月底,刘寨的四野仍不见一丝绿意,街上更是行人稀少,了无生机。在刘寨中学完成例行检查,我习惯性地叫上教导主任,去校园四处随便走走。教室正在上课,老师的讲授提问声、学生的讨论回答声及琅琅诵书声不绝于耳,给人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校园里除了硬化的过道,操场及屋舍周围地面裸露,满目浮土,厚可盈寸,双脚踩去,扑腾腾直往鞋面和裤管上涌。我瞅着操场边树木枝头与季节明显不符的瘦小叶片,感叹旱灾的狂暴与残酷,教导主任附和说,是啊,旱年的树比人还苦!

据教导主任介绍,往年春天,校园每棵树下都会多多少少浇一点水,挖坑,深浇,填埋;今年遇了大旱,师生饮水都困难,顾不得树木了。教导主任还说,学校以前只有两个水窖,后来又挖了一个大的,能贮三十多立方米,去年秋天雨水少,大窖没能集满,学校是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单位,用水量特别大,今年又旱成这样,再持续些日子,连老师正常供应都得打折扣了。

我问老师正常如何供水。教导主任说,每人每天一桶两壶——中号铁桶,三磅暖壶。据世界卫生组织称,成年人每天的进水量应在两公斤以上。老师拖家带口的,除了吃喝,还要洗菜蔬,洗锅碗,洗手脸,洗衣服……每人每天一桶两壶如何够用?教导主任无可奈何地点头说,老师很注意节约,拿洗蔬菜的水洗锅碗,洗手脸,衣服脏了一律背回家洗——刘寨中学的老师的家都在附近,周末都疙里疙瘩背包东西,全是非洗不可的衣服。教导主任说完,仰望深不可测的天空,黑黑的脸上茫然无措。

那学生呢?学生也限量供水?我问。

当然啊。教导主任说。住校生每人每天两暖壶——中午、晚上各一壶,也是三磅的那种;走读生原则上从家里背水喝。话音未落,下课铃响,各教室立即有学生拥出,飞似的朝操场跑,挤在了一个窖台边,鸟雀似的叽叽喳喳。教导主任说,那是渴了的学生在打水。为了不影响学生,我们原地站立未动,远远瞅他们举着杯子类东西仰脖子喝,喝完的把杯子转让给他人,自己急急回教室去了。等上课铃声再响,窖边没了一个学生,我们才走过去,看见窖口被预制板盖着,预制板上留一圆孔,只有矿泉水瓶大小,可用细绳系了旧杏仁露罐伸进去打水。教导主任说,这也是没办法中想的办法,既能让渴极的孩子最大节约地喝上水,又保证了学生打水时不发生危险。

看着窖台上零星模糊的水点,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教导主任说,由于刘寨中学近千名学生,五六十名教师,吃饭喝水的人多,每到春天几乎都闹水荒,但往年通过周围农家差不多能够解决——甘肃省“121”水窖工程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母亲水窖”工程,使农家大都有两口左右的水窖;可今年天旱成这样,农家贮水不多,只好联系到外面去拉水了。

从刘寨中学出来,我心里根本感觉不到完成工作后的轻松。这片缺水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勤劳而坚韧的儿女,养育了以经济学博士田学斌为首的优秀人才。接下来,我还要去刘寨乡中心小学和几所偏僻的村学,不知道那里的师生饮水又是怎样一番境况。与教导主任握手道别,想到他说的那“一桶两壶”水,想到刚才亲眼目睹的那水窖盖的小小的眼孔,只能感到这个汉子身上及他身后校园中的坚韧及顽强。

 

(《甘肃日报》2014年2月27日)

上一篇:李林芳: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获得者
下一篇:伍小华:第二届教师文学专著奖获得者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