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历年课题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首届“全国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成功召开 2013-05-02 16:48:17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春风识得温州雨,四月握手论坛缘
 

       ——首届“全国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成功召开
 

 

                  
 
 
    温州濒临东海,环山群绕,山河秀美,拥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流淌丰厚历史文化的瓯江,号称“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湖美瀑绝的飞云湖,名列“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的南麂列岛等优美奇秀的风景胜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敢为人先,大胆投入市场,创造了独特的“温州模式”,使温州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里,在风和日丽的四月,在生气勃勃的温州大学,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温州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教研室、教科院、教育报刊社等单位领导与教师代表130余人出席了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围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的研究内容展开研讨与学术交流,为积极总结、推广业已取得的经验,探索校园文学对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有效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使校园文学研究走向纵深发展。

开幕式——“欸乃一声山水绿”

    2008年4月19日上午8︰30,在温州大学学术报告厅,大家济济一堂,举行了论坛开幕式。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周湘浙,全国中语会理事长、教授陈金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期刊部执行主编解军,浙江省中语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中国教育报》文化专刊主编徐启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科学出版社期刊部主任夏辉映,温州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教授陈安金,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叶世祥,《温州大学学报》副主编绕道庆,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小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文编审王世龙,大连教育学院教授周健,长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贺萍,安徽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长安,赣南师范学院教授钟家莲,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刘忠华,浙江丽水学院副教授方相成,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段双全,六盘水市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杨发清,河北省张家口教育学院赵国鹏,江西师范大学幼师学院缪振飞,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高考版主编荆建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高中作文版负责人刘加民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解军主编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词。她热情洋溢地称赞本届论坛是“充满文学气息的别开生面的盛会”,引述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高度评价由彭小明和王世龙两位老师担纲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这个课题非常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及新课改形势的需要,从它所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来看,不仅具有针对性、前瞻性,而且具有实践操作性、可持续发展性,越来越凸显出它的研究价值。正如他们在课题研究材料中所述:“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翼,它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是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实践证明,校园文学活动,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举办学术交流论坛,有各位大、中、小学同仁及其学校的积极参入,有温州大学的大力支持,有我们人大资料中心的优势资源,更有全国中语会专家的指导,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果,让文学之花在校园里争奇斗艳!她最后衷心祝愿“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能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独具个性的新型语文教师骨干,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成为富有文学魅力的新型教师,为创建适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语文教育模式而努力,为素质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湘浙教授代表校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说,这样一个全国性的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在温大召开,是温大的荣幸!论坛的召开与校园文学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基础教育有重要意义,对大学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大学的校园文学也应当重视起来,它将成为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开展这个课题研究,有许多优势,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多取得成果。
   《中国教育报》文化专刊主编徐启建代表报刊媒体致贺词。他对校园文学研究论坛的胜利召开及其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次大会是“重量级的学术研究盛会”,他说,我们的教育缺乏灵性,特别是语文教育过去只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而忽视“灵”的养育,文学对于人的“身、心、灵”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所以我们要探索校园文学对于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祝愿校园文学研究在新课改形势下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课题组组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小明代表“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组作了阶段工作汇报。主要是:一、自课题立项以来,已有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等学校申报并审批立项了子课题;二、确定课题专家顾问组,邀请大学有关研究专家参与课题研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三、设在北京的课题组办公室专人负责,参考全国规划办文件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与有关报刊合作开辟栏目或参与有品位有价值的写作竞赛活动,为课题研究取得成果提供平台,如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合作,开辟“文学校园”栏目,并协助举办颇有影响的“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活动等。彭教授对今后的工作及研究方向,特别是关于《校园文学概论》这一填补空白的编写计划作了美好的打算,希望通过论坛的召开推动校园文学研究的尽快发展。
    开幕式既庄重又有些随意,既热闹又不乏学术色彩,在这里是民主,是文学,是学术,是每位与会者的一首诗。
    开幕式由课题组副组长、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王世龙主持。
 

专家报告——“春风又绿江南岸”

    论坛邀请了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语文专家陈金明和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尚文作了专题报告,课题组组长彭小明教授和副组长王世龙针对课题研究内容也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陈金明先生从全国新课改的形势阐述了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他的 报告主要包括:一、对校园文学及其文学教育的认识;二、新课标修订的信息与所反映出来的教学观念,特别是关于训练方法的理解;三、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实际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四、课改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课标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五、对课改的看法——语文教育要与时代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在读写实践过程中生成等;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解与把握语文教材的能力,设计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的反思能力等。陈教授从1978年成立中语会至今30年,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开始,经历了语文教育不断改革的30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不断反思总结,他的报告实事求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使与会代表又一次全面了解了新课改的形势,使自己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王尚文先生几十年来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是“语感论”“对话论”的提出者,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介绍,是我国语文研究最有影响的专家之一。虽然他已有70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话语充满激情。他的“文学教育”报告,没有书面材料,即席演讲,从建国以来“汉语”“文学”的分科到近年来应试教育对文学教学的排挤,通过大量的事例个案,揭示了语文教育所存在的许多弊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令人共鸣,引人深思。
    彭小明先生从校园文学课题研究的内容再次作了阐述,以期引起与会者的认识,以取得更大科研成果。
    王世龙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校园文学研究。会前,课题组将其编著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赠送给与会代表,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使参与研究者理解“校园文学”的概念及其特点,从而明确如何从“校园文学”的角度研究好子课题。在会上,他又进一步阐述了他所提出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从他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起,引入教学实践中,旨在把校园文学活动与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把校园文学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同时,针对新中考、新高考的变化,揭示过去的应试题型训练严重束缚了语文教学,使语文没有文学美味。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应试能力。
报告时间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尽管时间较长,但与会代表仍乐此不疲,理念入耳,受益匪浅。台上台下,互动交流,一片和谐气氛。王尚文先生报告时偶尔抽口烟,来自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的黄锦菁老师发觉王先生烟盒空了,马上把自己的一包香烟递到讲台,引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主题论坛——“万紫千红总是春”

    4月19日晚,在新长安大酒店会议室,部分代表、本年度申报出版研究成果的人员举行了座谈会。彭小明教授介绍了《校园文学概论》一书的编写方案与计划,各位代表畅谈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想法。王世龙对首届论坛的筹备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论坛征集的论文有200余篇,不乏新颖之作,待论坛结束后组织专家评选,颁发证书,并在中国教育文学网上公布获奖名单,优秀论文向有关学术报刊推荐发表,特别优秀者推荐在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等杂志选载。同时对几家实验学校申报出版第一套课题研究成果提出了指导意见,对课题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和大家交换了意见。代表们自由发言交流,轻松愉快,竟至夜半。
    4月20日上午8︰30,还是在温州大学学术报告厅,论坛主题代表人物,如一枝枝红杏出墙,各领春光风骚。讲演席上,来自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学校的龚荣梁老师悄然摆上了一篮鲜花,更增添了盎然的春意。
课题组秘书长、特级教师、校园文学活动实践研究专家钟湘麟先生主持。
    第一个闪亮登场的是课题核心组成员、大连教育学院教授周健女士,她以优美的散文诗语言,抒写了激情篇章《让校园文学之花尽情绽放》,一下子把“校园文学论坛”推向了文学美的高潮。
    紧接着,示范实验学校、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代表纷纷发言。石家庄十七中周慧欣以“扣紧教学抓研究,齐心协力创示范”为题,大连开发区七中董鹏以“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学”为题,北京师大附中龙军以“整合课程资源,积极打造校园 文学实践的平台”为题,湖南桃源凌津滩镇中学子龚太华以“师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同成长”为题,河北祖冲之中学庞则江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为题,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陈培德以|“发掘文本的文学性”为题,宁夏西吉中学崔天祥以“繁荣校园文学,构建和谐校园”为题,湖南永州四中周志恩以“分工合作,扎实研究,务求实效”为题,黑龙江哈尔滨三中刘春霞以“活跃校园文学,建设书香校园”为题,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周贵芳以“童心文采,和美成长”为题,湖北襄樊四中钟道杰以“以文化精神为主调,给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语文套餐’”为题,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黄素琴以“红枫异彩今更艳”为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封力华以“博客与校园文学研究”为题,河北省唐山市岔河中学校长张斌利以“用《论语》精髓,育儒雅少年”为题,江苏淮北中学高级教师赵同宇以“用思想滋养心灵,用文化引领发展”为题,吉林大学附中李崇昆以“真情书写自我,信笔彰显人生”为题,分别介绍了他们业已取得的校园文学活动成果与做法、体会。
    言者,激情澎湃,如同在创作一首首抒情诗;听者,津津有味,如同在享受一道道文学大餐……不知不觉,过了中午12点,主持人运筹帷幄,圆满完成论坛议程。
(各位代表的发言在网站陆续发出,并编辑出版第3期《工作通讯》) 

 

雨游梅雨潭,晚宴抒感想——“忽闻岸上踏歌声”
 

    按照论坛议程安排,午饭后,统一乘车参观温州大学新校园,游览梅雨潭感受朱自清那永远的“绿”。
    温州大学新校园又分为南北两个校区,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校区内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花木飞禽,游走之间,真如进入世外桃源,照相机咔咔咔留下了代表们的倩影。同时大家纷纷为温州人的经济发达而感叹,更为温州人投入办一流大学的胆识而敬佩。
    走到校南区,阴柔的天空开始飘下了绵绵细雨,许多代表兴奋至极,甘愿不撑伞让那雨丝淋浴一身。
于是,就在雨中,我们来到了久闻盛名的仙岩。这是一座绿树葱茏的山,从山上汇流下来的水,源源不断地自山脚悬崖合掌处喷吐而出,轰轰作响,冲击成一个绿色的谭,远远望去,那瀑布狂 奔直下,碰撞在错落的岩石上,溅起的水珠飘飘洒洒,犹如朵朵晶莹的白梅——这便是梅雨潭。梅雨亭坐落在瀑布前一块突出的巨石之上,乍一看去,正如《绿》中写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此亭正对瀑布,原为明代少师张孚敬所建,初名泽润亭,因为安坐其中可观赏瀑布的全貌,作为建筑物又恰到好处地与梅雨潭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故后人改称为“梅雨亭”。
    潭水很深,绿油油的轻波荡漾,真如感受如少女一般的温情,让人流连忘返。经石穹门下到潭边,水珠、雾气、绿水、悬崖、细雨,构成一幅奇妙壮丽的图画。清代潘耒在《游仙岩记》中云:“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这个奇观使得在温州执教不到一年的朱自清,竟先后两次来此“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与梅雨潭结下了 不解之缘。在梅雨潭的石穹门旁刻有一个斗大的“绿”字,以此纪念那不朽的《绿》。
    我们冒着细雨攀沿石径而上,山上还有雷潭和龙须潭,每到一妙处,便会留下我们的照片,看,大家是多么有兴致呀!
   返回宾馆,会务组单荣秀老师早已安排了丰盛的晚宴,代表们带着游兴的绿意,酒一入口就醉了。尽管餐厅的影响设备老了,但我们的歌声不老。湖南科技学院的刘老师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以悠扬的男中音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接着大连教育学院的周健教授清清嗓子,以美声唱法一唱惊人,她十分专业的水平,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来自浙江义乌的龚荣梁老师现场作诗,吉林大学附中李崇昆、福建莆田八中黄锦菁等等都献了节目,连不擅唱歌的王世龙老师也唱了《溜溜的她》,最后四川宜宾一中的周晓云老师唱了一曲《难忘今宵》,让梅雨潭的“绿”永远荡漾在心中。
     21日早餐后,大家依依惜别。
    在温州相逢,在首届校园文学论坛上相逢,相逢了诗歌,相逢了文学,相逢了人间真情,相逢了共同的志趣,相逢了幸福快乐……下一次相逢的将是我们成功的喜悦。
    有王世龙拟诗为证:
     春风识得温州雨,
     四月握手论坛缘。
     问君为何两眼湿,
     心头从此歌在弦。
    论坛结束,新局面开始。《中国教育报》4月26日报道称:“首届全国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的举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上一篇: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五(肖远骑)
下一篇:第三届论坛论文评选有关事宜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