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散文随笔

战疫征文选:报名去抗疫(广东 欧阳在衷)

发布日期:2020-03-14  点击量: 1324

报名去抗疫

█欧阳在衷(广东省连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早,我一打开大门,就用钨丝火机点燃鞭炮,红纸筒瞬间被强大的力量炸碎,红纸屑即刻被冰冷的北方吹散,红纸碎立刻被微小的飘雨淋湿。我感受到屋外不宜久呆,就急忙关门走进书房备课,准备开学上网课。

8点多钟打开手机,忽然沉静几天的学校微信群有了一条“在教育系统再紧急组建第三批抗新冠肺炎志愿预备队员100人”的新信息。

我市教师可以当志愿者吗?那也好,反正久呆在家也烦躁恼了,去一线抗疫也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与使命嘛,这正中下怀,不和夫人商量就决定报名。但我不想马上报名,因为全校有两百六十多教师,我是57岁的人了,若第一个报名就担心被扣上“好出风头”之帽。

一直没有人发言,9点多钟时,办公室主任写道:请接到短信通知的教师加入市防疫支援预备队群的二维码。

不是说报名吗,怎么学校指点特定的人去了?我想道。

9点半,何联华老师写道:“还可以报名吗?我报名。”

“可以”主任写道。

我争先恐后写道:“我是共产党员,报名。”随即,扫描那二维码入群等待分配工作。

  谁知,何联华老师写道:“主任,二维码过期了。”

有人写道:“分组啥不见我名字,有年龄限制吗?”

一看那市防疫支援预备队微信群,我被微信群主移出群。

不是说不限年龄吗,为什么踢我出群?我心情沉重地想。

“我们超过50岁了,人家不要了。”一位老师在学校群写道。

一位老师写道:“听说需要40岁以下的。”

主任写道:“刚刚问了上级,为方便管理,分组名单里没名字的老师暂时退群,待教育局按报名情况分好组后再进群。没分组的同志先退出来吧!找我报名上报教育局。”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何联华老师写道。

原来如此,我高兴地马上找到主任的微信联系。

“你已是第三批志愿者,”主任写道。

我写道:“好,在家等通知。”

主任竖出了三个大拇指头点赞。

16点钟,主任把学校第三批防疫支援预备队人数名单公布出来,只有欧剑树、温素云、何君强、何春水、何联华和我六位。

我想道:全校两百多教师,难道就批准我们六位老师去?还是只有我们六位报名?不是说一个组10人吗,怎么不够一个组的人?

忽然被电话声吵醒,原来学校工会委员何君强打电话给我,一看时间是深夜23点钟。

他叮嘱我早上7点半到市政府,8点出发,并把我拉进“抗疫44组”微信群,在群里才知道41-54组140人去大路边凤头岭,55-74组200人去丰阳二广高速南行服务区,我们第44组还有四位是其他学校的老师。

为了养足精神,我马上调好闹钟入睡,正在梦乡时,何君强又打电话来了,说:“提前一个小时出发。”

我一看手表才凌晨5点半,马上起床,吃饱出门,6点40分到达距家2公里外的市政府门口,满头大汗。

大巴车上,大家都没有讲话,闭目养神,只能听见车里机械的声音。

三辆大巴8点钟来到凤头岭高速检查站。我们一下车,就听到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打开车窗,服从检查,文明驾车”的声音;看到整个检查站的路边都插上不少彩旗,各条通道边都挂着不少春运安全、全民抗疫等内容的红布黄字标语,这有点像小时候看到农业学大寨的劳动场面。这时,附近的空气都飘着一丝丝微雨,路边的枯草都染上黄湿湿露珠,伴雨的凉风也发出一丝丝响声,露天的脸手都感觉一阵阵冰冷。

我们穿上刚发放的塑料雨衣,戴上口罩、手套和防护帽,很像医院里的医务人员,也像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更像法卡山的排雷战士。

9点半钟,教育局党委邹副书记通知我们组长带领上岗,我们走到第二道站台上。原来一共7条通道,一条道两个组分两行。我们44组和43组同一条通道,两组面对面分10对站着站台上,当测温员。

我们都去对面路边的办公室领取红外线温度计,组长简单说明使用方法。我就拿起温度计走在自己的岗位上,看了看我们的队伍,从左到右分别是肖淑丽、罗国俊、温素云、何君强、欧剑树、何春水、欧阳在衷、何联华、谢红英和胡军。听说对面43组是市卫校的老师,我对面的是一位女教师,但戴着口罩不知她真面目。

我们分辨不出东南西北,小车从我右边而来,胡军组长在那指挥小车司机,小车多的话,一次安排九辆车进来,我们9对测温员各测一辆。我就把从电视上看到车站对待客人的方法运用下来,示意小车停在面前,走到驾驶位边,举起左手打招呼,脸上露出笑容,微笑地对车里的司机和乘客说:“你们好,请测体温!”,然后右手就把温度计举到距对方前额两三厘米处停下,再勾拉按钮看温度,没有异常就说“正常”,等全车人都测量完毕才放行,然后把左手往左边伸出,微笑地说声“祝一路平安”。有些司机点点头就开车,有些司机就微笑回应“你们辛苦了,谢谢”,有些小孩子乘客说“叔叔辛苦了”,这时我的心里温暖、眼睛润湿了。

如果遇到体温37.3度以上的人就要重测,因为小车可能开空调刚开车窗,造成里面体温高。我就微笑地说:“现在有点高,停一下再测。”,对方都很配合等待,如果连续两次都高,就叫客人把头伸出窗外再测,没有异常再放行。

这样,来一辆测一辆,来一批测一批,一直重复相同的话语、动作。虽然直挺挺地站在四面通风的大棚下,冷风萧瑟,但我感觉比平时上课好,因为各种工作人员共协助,每位司机乘客都配合,测温工作单纯不复杂。

车多时,我们每人都要上阵,车少时,左边的老师就辛苦些,因为来一辆车的话只让最左边的第一对人员负责测温,一下子来七辆车的话,我才上阵。这样,我在没有任务时只傻傻地站在原位待命,那时可以看看周围的情况。

当然也有不耐烦的时候,那就是红外线温度计有时不灵,拿到办公室去换,拿回岗位一用又不行。有人说,温度低会失灵,可以去火边热热,或用手捂住温度计头。所以,不时看到一些老师走到站台中间里比人还高的电炉下为温度计取热。

人就是这样,忙碌时感觉时间很快,清闲时感觉时间很慢,感觉北风很冷,感觉双腿打颤,于是原地踏步、紧握双拳、转转身腰来驱驱寒。忽然闻到检查站厨房里飘出的一股股菜米香,旁边的老师说闻到那香就有点饥饿感了,我一看手表已是12点钟了。

12点半钟轮到我们吃快餐,大家都狼吞虎咽地用五六分钟就吃完饭菜,马上走回岗位工作,一直干到17点钟。

工作结束时,我们拍张照纪念,这时才注意到天空少云,夕阳斜照,地面干爽,微风拂面。虽然站久累了,但心旷神怡,踏着轻松的脚步登上回城的大巴,准备再投身到网上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