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学生文学教育内容漫谈
□李玉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特级教师)
清人赵翼有《题遗山诗》云:“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评元好问由金入元之后辑存金代文献的志节与诗作的成功,可称诗评而能知人论世的切中肯綮之佳作。后有人常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为文学教育的圭皋,窃以为不妥。理由是,该句隐含着要想“诗家幸”就先要有国家之“不幸”、要想“句便工”就先要有世道之“沧桑”之类的不良信息,似乎只有国家不幸、民族危难、世事沧桑、民生凋敝才会产生好作家、好作品,照此说来,那我们还“创造美好生活”、期待“明天会更好”干什么呢?不就天天等着“国家不幸”?谬也!所以,我宁愿不要“诗家幸”与“句便工”也不要国家之“不幸”与世道之“沧桑”。有鉴于此,我认为,在文学教育中,应该奉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理念,亦即在国家危难之际、生民穷厄之时,挺身而出,彰显应有的节操情怀与担当作为,如太史公一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苦难与福祉、屈服与抗争、退避与奋进、忧思与喜乐、阴暗与光明、邪恶与良善、厌弃与激奋、颓废与昂扬等等世相人情,将英勇的奋斗历程、伟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家国情怀等,一一志之于文,赋之于诗,从而示之于当代,启之于后世。
当下,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一场不见硝烟却也见刃见血的抗击疫情的战争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着、鏖战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无飞赴湖北武汉与病毒作战的任务,亦无驻守街头巷尾拦截疫情扩散的职责,但我们可以化“危”为“机”,通过正在广泛开展的“停课不停教”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文学教育。其内容,概而言之,可以有三:一是学生的情志培育,二是素材的积累指导,三是作品的评改提质。
关于“情志”,有说“诗言志”的,有说“诗缘情”的,情、志乃是不同概念,此处所论,概而称之为“情志”。培育学生的情志,可以先从理论构建开始。因为情志无论于作者还是于作品都太重要了。其重要性,言之者甚多,《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表明作者之所以有“诗”,是因为有“志”在于心,有“情”动于心;《与元九书》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表明“诗”乃以“情”为立著之根本、以“情”为感人之先导的。我们要以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之建立理论基础。然后要帮助其涵养情志。任何时候,尤其是当前形势之下,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心理和人世态度,如对闻令逆行者应无限景仰,对义无反顾者应满怀敬佩,对救死扶伤者应充满赞誉,对疫情研判中的某些问题应予以理解、容忍,对抗击疫情的前景结果应保持乐观、自信,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正面引导,要让他们看到,战疫征程中,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所呈现的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应急处置力、贯彻执行力以及勇于担当、共赴国难的向心力,使之充盈满满的情志正能量。如,向学生传导“不用慌、不惧难,我们有火神山和雷神山,还有李兰娟和钟南山,更有共产党当靠山”这样的“战疫语录”,就很鼓舞人心。最后要指导其正确表达。情志表达要符合对象场合、社会主体需要才是正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遭到质疑、责难甚至“封杀”。比如,某“美女”记者在疫情严峻之时采访工作繁忙疲惫不堪的钟南山院士却不顾时宜始终保持“迷人微笑”的现象,闻知武汉某医院院长为战疫牺牲而“无动于衷”只字不提却对某坠机而亡的外国球星而“大发慈悲”长篇大论的现象,这一“笑”一“悲”,都很伤国人的“我的中国心”,可见,情志的表达正确与否事关作品的社会效果的积极与否。
早年间,学生中传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段子。我的理解,“怕文言文”是因为“读不懂”,“怕写作文”是因为“写不出”,“怕周树人”是因为“达不到”。其中“写不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关注社会生活、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未能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从素材中提炼出必须的主题或思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至理。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我们应该切实指导学生从中积累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说遍地都是,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广泛获取、分类整理、充分储备。这些素材,从人员对象来说,可以是党员干部的、医疗院士专家的、医护人员的、疾控人员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城镇乡村居民的、军队将士的,等等;从工作范围来说,可以是战略部署的、病患诊治的、医卫保健的、科研攻关的、物资保障的、纪检监察的、文化旅游的、公安政法的、科技教育的、市场监管的、城管环卫的,等等;从主题内涵来说,可以是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的、义无反顾日夜奋战的、妙术仁心救死扶伤的、闻令而动敢打硬仗的、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慷慨解囊无私捐赠的,等等;从材料性质来说,可以是宏观或微观的、正面或反面的、积极或消极的、正义或邪恶的、高尚或卑下的,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广收博取。在积累素材时,要指导学生不要相信道听途说,不能见风就是雨,而要通过如“学习强国”、“央视”等权威媒体或官方网站获取信息,或通过自我观察获取第一手材料。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还要帮助学生消化素材。消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将素材变“客观”为“主观”,变“他有”为“我有”,变“无用”为“有用”。消化的方法,应该是使学生熟悉其本相、牢记其本质、明晰其主旨。这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到月底不够花”。
让学生出作品,这是我们开展文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组织学生投入到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之中来,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行动就是组织学生的写作或创作活动,诸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的“‘众志成城战疫情’全国校园文学主题征文”公益活动等都可组织参加,也可自行组织相应的活动。学生的作品,肯定模样万方,良莠不齐,对此,我们应该有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劳作,亦即对作品评改提质。评改提质的过程中,可以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什么意旨的开掘啦、主题的确定啦、材料的选择啦、文体的采用啦、结构的安排啦、语言的提炼啦、标点的规范啦、手法的多样啦、格式的正确啦、风格的形成啦,什么环境描写啦、情节安排啦、人物刻画啦,什么如何说明啦、如何叙事啦、如何描写啦、如何抒情啦,等等。但,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当前形势下,作品评改提质的重点,应该是突出意旨、主题、情感、材料这几个方面,理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需要文艺,诗文当随世运。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适应当前的社会实际需要和人文心理向往,指导学生要以作品反映疫情防控过程人们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不能脱离现实、违背事实,不能调侃崇高、扭曲真相,不能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不能猎艳搜奇、低俗媚俗,不能胡编乱造、牵强附会,不能自我膨胀、杯水风波,不能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绝不允许“前方战事吃紧,隔江犹唱后庭”的现象出现。总之,我们要借此培养学生“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和“妙手著文章”的艺术修为感,要帮助学生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为战役传递能量,为自我养孕清名,为社会张扬美德,为历史存留正气。
最近,读、听到一首作者署名为齐乐、诵者署名为翠竹的题为《我很平凡》的诗,诗作小而情志宏大,朗诵平而声情并茂,深为感动。该诗以“疫情严重”为背景,叙写了一个长年在外打工、好不容易才回到家里过年与亲人团聚的农民工在吃年夜饭时接到去湖北建设医院的通知后,即刻毅然告别家人,抱定“决死”的信念,急赴战疫前线,与其他工人一道几天之内火速建成一座医院,并捐献劳动所得,被人称为“英雄模范”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一个劳动者“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的担当与作为。诗的最后一节写这个农民工给他儿子的回话:“爸不是英雄,爸也不是模范,爸平时一身臭汗,灰头土脸,満手老茧,常常被有些人低眼相看。可是爸爸爱国爱家,知道国好咱家就不难!所以我不顾一切,冲上战疫前线,所以我苦干快干,砌好火神山医院的每一块砖!所以我不领工钱,为疫情严重的武汉捐献!儿子,爸做的这些都不算啥,我就是农民工,我很平凡。”细细读来,感动的潮水总是不断涌流:是啊,我很平凡,但,于国于家,我有肝胆!是啊,我很平凡,但,于危难的国,我有奉献!是啊,我很平凡,但,我的脚步,铿锵雄健!诗歌的背景紧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时代脉搏,诗歌的素材取自“全民战疫”的壮阔生活,诗歌的情志浓缩于强烈的“爱国爱家、国好家不难”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气概,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也让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国人受到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精选出来,传给学生,让他们多读,进而多思、多写,多出作品,多出精品,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我们的学生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熏陶,潜力得到了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人生得到了历练。
文学教育,不应是象牙塔里的故纸批翻、坐而论道,不应是世外桃源的自我陶醉、指山点水,而应是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的勇往直前、奋力搏击,而应是在滚烫的肝胆情怀中的浴火新生、凤凰涅槃。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学教育才能“日日新,又日新”,才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才能开辟欣欣向荣的崭新天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让我们高唱“正气歌”,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与激越,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奋斗者与胜利者的姿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斗中谱写文学教育的崭新战歌吧!
(2020年3月4日)
作者简介:李玉上,男,汉族,1963年出生,湖南省新宁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3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教师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师道苍茫》《师道无痕》等,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