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研究论坛 >
  3. 校长论坛

赵慧: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学中落地生根

责编:正立 发布日期:2019-12-10  点击量: 4315

——在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_MG_0109.JPG

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校园文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校园文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促进校园文学的繁荣,积淀、发展校园文化,从而建设有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和朝阳区唯一一所市级重点中学,目前,初高中学生共有3000多名,港澳台学生和外籍留学生近300余名。白家庄校区位于东三环内,地处使馆区和CBD中心地带,被誉为花园式的学校,是以“实验性、高质量、国际化”为办学目标的公立学校,该校区招收初中学生。多年来,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使我校成为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的摇篮。

学校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奋、求实、创造、奉献”校训,实施“人文管理,温馨德育,和谐课堂,阳光服务”的办学策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学研究及其社团活动的教育作用,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有鲜明的文学教育理念并为全体师生熟悉认同。阅读可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精神底色,阅读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学校将“书香校园”作为学校的文化特色。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把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结合,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航标,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一个人的未来更需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他们提升人文素养,寻找文化根基,树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北京传统文化则是生成于老北京的反映北京人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的优秀文化。近年来,学校大力致力于将北京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学教育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开展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促全校师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较大提升。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在校园文学活动与创作中,让多彩的文学活动绽放校园

(一)建构文学校园的学习生态系统

dgd.png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校园文学氛围

   校园文学活动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白家庄校区是一所老校,花草树木多,校园环境优美,另外学校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图书馆文学书籍数量种类丰富,阅览室、国学教室的设计古色古香,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坏境。在教学楼大厅、走廊、外墙等公共区域设计有书画作品、传统文化知识展板等,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学校还利用橱窗或者展板,把收集到的学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展览,给孩子们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学环境。

(三)开展文学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学实践活动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应忘记课本外面、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学社团为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创造了条件,通过重点培养一批批有文学创作才能的文学幼苗,凝聚核心力量,以点带面,丰富校园文学实践活动。

在文学社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我校的晨光文学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例如读书推介会、演讲比赛、课本剧的演出、写作交流、参加文学论坛等等。我校白家庄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在教学楼前有一片柿子树,每年秋季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都会组织文学社的成员开展“柿柿如意”的文学创作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写作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就有实实在在的文学。

挖掘校园资源来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策略,春秋时节,学校教学楼前满墙的爬山虎也是校园风景一道靓丽的风景,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咏爬山虎”的主题诗文创作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作品质量也是很高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老师还组织学生编写出版了文学社刊物《我们的田野》和《枣之韵》的系列刊物。

(四)挖掘北京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学活动

1.梳理北京传统文化资源

dggg.jpg

2.盘活北京传统文化资源,设计丰富的文学活动

好的文学是献给这个世界的独特的礼物,是人类献给自己的精神财富,课内教师引导学生读名人作品,课外拓展阅读,通过与名人大师作品的对话交流,汲取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养分,进一步完成学生人格的发育和精神世界的完善。我们不仅读名人著作,而且还带领学生走到他们生活的实际场景中,感受他们生活的气息,学习名人的精神,进行校园文学创作,让文学与名人相遇,在了解中达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文学创作中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文化交流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今倡导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前,它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神会主义价值观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沿着名人这条主线设计了我们研究的内容:“走进名人的世界”,这部分包括四部分:“读名人著作——访名人故居(名胜古迹)——走名人之路——传名人之风”开展研究。我们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读了《城南旧事》、《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这些著作。开展“走进北京胡同——重拾记忆深处的温存(林海音《城南旧事》);走进鲁迅故居——拨动灵魂深处的心弦(鲁迅《朝花夕拾》);走进四世同堂,演绎封建家族的落寞(老舍《四世同堂》);走进老舍茶馆,阅尽起伏百态的人生(老舍《茶馆》);走近王选纪念馆,王选精神点燃青春梦想”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创作诗歌,改编剧本,用戏剧演绎人生,2017年,初二同学自编自导的《四世同堂》经典名著戏剧展演取得巨大成功。

围绕北京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也组织学生在寒暑假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走进名胜古迹”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园林建筑之美,感受其中浓厚的文化魅力和北京的古都韵味;在“走进老字号”活动中,学生利用寒暑假,或与家人,或与同学,走访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荣宝斋、稻香村、吴裕泰等老字号,或去观赏学习,或亲手体验制作工艺,了解老字号的历史与发展,感受北京老字号的魅力,传承非遗精神。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通过不同文学创作形式展现老北京的人情世故,亲近名人的精神世界,汲取名人的思想精髓,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节日文化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节日文化,都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都寄托了中华儿女的情感特质。结合地域特点,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解,同时融入独特的北京习俗,把各种节日作为一个契机,开展各类活动,包括书法展示、诗会、诵读、写文章祭奠、实地采访,与社区共庆端午节等活动,传承中华节日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每年中秋节,我们全体师生开展了“中秋诗会”大型诗朗诵活动,活动共分为“读中秋诗歌、讲中秋故事、写中秋文章、唱中秋的歌”四部分组成;邀请麦子店街道枣南、枣北社区居民、以及著名歌唱家朱明瑛老师与我们共度中秋,歌咏中秋。

清明节,我校初一年级全体同学开展了“挥洒文豪祭英烈”网上文明祭奠活动。

端午节,校文学社的同学,前往湖北秭归进行访学活动,采访了当地居民端午节的习俗,亲自参加了当地大型纪念屈原的划龙舟活动,写了大量的游记和新闻采访。

春节和元宵节,我们会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任务单让学生以写对联、做灯谜、访亲友、写文章等多种方式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五)行走中的学习,拓展文学创作活动空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适应教育变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的丰富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自2015年开始,学校为学生量身打造了研学实践课程,长期开展“古韵丝路,人文西安”、 “江南书谭,吴越雅观” 、“沪宁之旅,科技之光” 、“闽地邹鲁,海上花园”等研学实践过程。学生在探索之路上飞扬长行,一路欢歌,在行走中学习,在课程中成长。在研学活动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活动,包括参观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和博物馆、探究民风民俗、开展街头采访、写作游记等形式。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八十中学学生的随笔集《带上Ta的眼睛》,这些文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学生的个性在这自由广阔的文学天地里得到张扬。

(六)校园文学创作活动,应当与时俱进

校园文学根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大环境,校园文学的创作必须与时俱进,学生的创作才是鲜活而富有时代气息的。2019926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白家庄校区的师生用一场主题为“为祖国自豪,点亮新时代”的诗歌朗诵艺术展演为祖国70周年的光辉华诞献礼。所有的诗歌、散文、歌舞均由学生和老师原创,其中优秀诗歌作品已集结成《让我们献出一支歌》师生诗歌作品集。通过诗词的创作、朗诵以及演绎,师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在作品中倾注了真挚和深沉的情感。在朗诵艺术展演中,师生们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铿锵的音乐,豪迈的誓言,彰显着新时代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报国志、爱国情!

三、校园文学与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更为突出。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基地,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责任重大。

在北京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学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参与全国校园文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以课题来引领,将此工作进行得更加有效、更加深入。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能够打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把北京历史、现状纳入到校本教材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语文核心素养。

在校园文学实践研究中,我们确立了校本课程研究思路,以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为中心,以校园文学为抓手和载体,将北京传统文化寻根活动和校园文学创作活动相结合,摸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编写出一套校本课程教材,课题引领、课程建设、体验探究、品味文化、知行合一、内化品格,在研究中立足实效,在活动中下足功夫,在创新上做足文章,构建文学校园的学习生态系统。

校园文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积极健康的的校园文化和校外文化为主题的文学活动,以校园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挖掘北京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百年北大的那些事那些人》、《大钟寺》、《钟鼓楼》,已经编印出版。另外,我们参加了基础教材编写,出版了《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系列读物,也已经正式出版,作为传统文化教材进行使用和推广。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主要采用与地理生物学科进行整合,从学科角度了解二十四节气,组织课题组全体教师和地理、生物、科技教师一起共同编写了《劳动与灵秀 天地大课堂》(上下册)两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体现跨学科整合的先进理念,与当前教学改革思路高度一致,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培养了教师整合教材的实际能力。目前两本教材的使用受到师生的欢迎,效果很好。

三、校园文学对语文教学的能动性作用

(一)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培训,研修提升,是校本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开展校园文学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如何提升,除了教师积极主动利用各种线上线下的资源开展学习以外,就是学校提供给老师进行研修的机会。

学校邀请了相关的专家对老师开展阅读通识培训,主要解决“为什么阅读”、“阅读读什么”和“阅读怎么读”等问题。我们邀请了特级教师李镗老师开展了《小说整本书阅读设计》的培训,西城教研员刘燕老师《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的讲座,台湾教育戏剧专家钱康明博士和老师们交流了“中学戏剧教育”的话题……通过相关培训,帮助教师学习、掌握、运用最新的阅读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手段、方法、技能,提高教师教研结合、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帮助老师们认识并理解阅读的意义,学会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二)校园文学是推进语文课改的活跃因素

校园文学与阅读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将阅读引入教学,设计“北京文化书册阅读”、“主题 阅读实践”等相关阅读课程,将阅读课程化。

除了对老师们开展阅读通识培训,我们还开展阅读课程专题研修。阅读专题研修主要解决师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开展了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修活动。从阅读课程设计、阅读教学技巧、阅读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借助专家资源,设置了专家进课程观摩、研讨的环节,请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阅读课与阅读活动,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思路和方案。赵慧校长结合《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和批注丰富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运根源;李娟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发掘出“士”的深刻内涵;刘爽老师从《朝花夕拾》入手带领学生梳理鲁迅童年的不同方面;叶地凤老师开展《威尼斯商人》的阅读交流课,探讨夏洛克这个形象的复杂性……这些阅读专题研修活动聚焦“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开展磨课、上课、听评课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结合本节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开展“整体书阅读”进行研讨,各抒己见。专家都对如何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给予了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要强化课堂研究,精心设计问题,丰富活动推进,通过多种平台的搭建,将阅读从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开去。在这些研修活动中,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参与老师,在磨课研讨的过程中,大家都受益匪浅,推进学校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

(三)编写核心素养读本,成为校本课程的有益补充。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核心认识。推进阅读课程的建设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学校建立专门的阅读课程,尤其是整本书阅读课程,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建构校本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和阅读教学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选编了《北京八十中学初中语文系列读本》,希望读本能够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读本的内容体例读本共4册,各册选文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某一个方面,全套覆盖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各册名称分别为:《汉语的魅力》《思维的火花》《审美的愉悦》《文化的力量》。读本的每一册各选定5个主题编辑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0篇文章,文字量在400——4000之间,一册共50篇文章,全套四册共200篇文章。

编写学生素养读本,也是学校校本课程的有益补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能力,更是打造学校的阅读文化,成为富有八十中特色的读本,依托此读本指导学生阅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一定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实践、反思与改进,促进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能够持续深入发展。

四、校园文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园文学社是落实核心素养下语文能力训练的有效平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三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稳,校园文学创作也日臻繁荣。

校园文学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爱写作、主动写作的热情,这是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学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校园文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因此校园文学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重大而长远的。

文学就在校园里,校园处处有文学。我们要用文学的力量去鼓舞学生,用文学的美好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校园文学的学习与创作中感受到快乐,并从中汲取精神和心灵的营养,能茁壮成长。

在今后的文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追根溯源由打通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北京文化与校园文学的联系,但当同时解决多个问题时,还需不断聚焦。对学生整合资源的过程指导不够。我们会统筹教师资源,社会资源争取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有计划性、方法性、反馈性等。

优秀的语文教师,能给学生绚烂多姿的文学世界,能够用文学的力量满足学生心灵的需求,在探索文学更高境界的路上,我们都还需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学中落地生根!

(赵慧: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中主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