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散文随笔

战疫征文选:一次采蕨(贵州 王黎明)

责编:胡子强 发布日期:2020-04-10  点击量: 2341

一次采蕨

■王黎明(贵州贵阳市花溪区第六中学教师)

 

奶奶今年八十岁,佝偻着背,但人很精神。

过年一回到家就爆发了疫情,而且日渐严峻,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也因此关闭。

大家也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各自呆在家中,相互不串门。

日复一日,日子总觉得漫长。年迈的奶奶也看出了大家的状态,提议去野外挖蕨根,家里的人都一致同意。四岁的孩子对于蕨根这类事物很是陌生,但是听说可以出去,心情异常激动。虽然出生在农村,但自己对于蕨根这种食物,也感到陌生,只是在文学作品或者电视上听过看过,内心也充满了期待。准备好工具,我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既然如此,自然由奶奶带路,山间小路,崎岖无比,更加上近几年外出务工的人增多,走的人更少了,自然也长满了野草。但奶奶步履稳健,速度飞快,以至于我们要跟上她的步伐都还有点困难。想想,奶奶在这片土地生活了一辈子,像这样的路,来回不知走了多少次,甚至于很多路,都是她们这一代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有句话说,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大概说的正是如此。像我这样的“农村人”,从小外出读书,最后留在了外面,对于这样的路,却很少涉足。天气很好,但今年的春天似乎来的特别迟,很多老人最终没能熬过寒冬,死去了。再看看奶奶那佝偻着却健步如飞的身影,不得不让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

孩子跌跌撞撞,像我一样的“农村”大人也克服了一路艰险到了目的地。奶奶说,在困难时期,大家都是靠挖蕨根来充饥,家里大大小小能劳动的,都出来挖。那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大家就把挖好的蕨根抬到河边,一遍一遍地把蕨根上面的泥土洗净,然后又把洗好的蕨根抬回家,一遍又一遍的捣碎,又再一次过滤沉淀,最终才会得到蕨根食用的部分。说这些话时,奶奶的神情,似乎又对过去有着无尽的感慨。

我的奶奶,我,我的妻子,我们挥动锄头,一根根黑色的蕨根破土而出。奶奶说,蕨根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生长,它的根系会很快会蔓延开来,最终生长为一大片。捣碎后的蕨根残根,可以捆起来用于刷洗锅碗瓢盆,多年不腐。看看这些植物,年复一年,生长在山里,没有肥沃的土壤,陪伴它的,只有风吹日晒,寒霜冰雪,但它依然充满了韧性,在努力的生长,在饥饿的年代,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突然间,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的那些“逆行者”,尽管他们面对的是最危险的事物,面临的是自己被感染的风险,但他们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却敢于冲锋在疫情的第一线,为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在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望着奶奶劳作的身影,这不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解释吗?春天到底还是来了,看看这一大片长满了蕨根的土地,虽然土里的蕨根们经历了严寒的拷问,但我似乎看到了它们正在孕育着的芽儿,正在努力生长,最后冲出土壤,长成一根根健硕的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