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文学教育 >
  3. 理论探索

戴水山 金志电:略论新课改背景下校园文学(社)和语文教学重点链接

发布日期:2020-07-31  点击量: 2795

戴水山 金志电浙江省永嘉县黄田中学


【摘要】新课改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才个性以及道德品性的培养,语文学科新教改在这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新时期以来校园文学(社)活动同样开展得轰轰烈烈,却与天然有渊源关系的语文教学乃至新课改中似乎毫不相干,毫无“名分”,实在令人惊诧。本文试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校园文学社如何和语文教学进行衔接略谈一己之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   语文教学   文学社

 

一、语文新课改步履维艰

    当前,语文新课程教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已经到了深入的阶段,各种各样的新教法探索层出不穷:五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这些教学改革高举“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体化体验,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创新的发展观。但正如任何改革都是为了发展,并非任何改革都一定能够实现发展一样,苏教版语文新教材的引入使用同样导致我省初中语文教改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

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大体上是以“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以课文为蓝本、考题为模式,采取“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重知识、轻技能”等陈旧教法,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形象思维力、创造性思维力,老师讲得过多过细,甚至进行不得要领的生硬灌输,学生兴趣低下,呵欠连连,课堂气氛沉闷、枯燥,语文课成了一门并不怎么受欢迎的课。然而,被称为革命性变革的语文新课程教改,却同样忽视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学生的独特个性化体验和他们的创造潜能从何而来?现在,课堂完全被学生主宰,热闹是热闹了,我们却常常看到没有主题的海阔天空,甚至是胡言乱语,而老师只能倾听。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有人就据此列出了“语文新课改的十二大误区”,它们分别是: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曲解对话、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纵容个性、淡化整体、脱离文本、误解实践、消弱基础。

因为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当今语文新课改步履维艰,处境困窘:改来改去,许多学生语文素质依然很低,说话不敢登台,怕写作文,写文章错别字连篇,更谈不上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学生喜欢语文的比率一直不高。

二、校园文学(社)处境尴尬

2011年秋,我国开始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才个性以及道德品性的培养。2012年12月26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 “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规划课题正式立项,校园文学(社)从此开始挂钩新课程改革,“走进”新课程改革,并以更大的步伐迈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一时间,校园文学社团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校园文学刊物陆续出版,还因此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校园文学(社)貌似一夜之间迎来“黄金时代”。

但与此同时,它不受特别重视也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作为所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对学生说话、阅读、写作能力培养有着极大影响的文学社团活动,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在角落里继续“单兵作战”,以致八十年代以来,语文教材也换了一茬茬,以钱梦龙、于漪等名家为代表的新教学法层出不穷,却从没见人主动把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这一活动平台挂起钩来文学社团的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缺少融合和开拓。不少文学社团由个别语文老师临时负责,有的隶属语文组来代管,还有的学校则指导师走马灯似的换。同样,在教育局下面的教研室,也没有专门的研究员(连兼职的也没有),更不用说文学社团的管理机构。

此外,与当前较为繁荣的“校园文学”相比,“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只能零星看到为数不多的小论文。(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看,1979年至今约有80余篇文章论及校园文学,但真正谈校园文学的只有30来篇。)这些论文大多不成系统,篇幅短,理论性不强。即使有,也或是把它视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或是把它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或者干脆把它当作是实施作文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辅助方式,而跟语文教学“本身”存在不小的距离。

三、文学社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理论意义

建设校园文学社团,让文学“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学社”的成功尝试总能产生出一个时代的伟大文学作品或思想火花,远的如中国魏晋时代“竹林七贤”,近的如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七星诗社”,很多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文人志士聚在一起切磋与创作,总能形成风格多样的派别,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且对时代产生深刻的影响。

“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肖龙海教授语)青少年学生正值人生最好的青春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觉醒不久,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创造欲。“学会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转换为“学会表现”,倡导“学以致表”则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焦点之一。而文学社将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文学活动占领“课余”阵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化、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的最佳平台,正是推行“表现学习”理念的天然实验室。

因此,研究校园文学社建设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关系,从中找出第一课堂(语文教学)和所谓的“第二课堂”(文学社活动)的衔接点,打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新课改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建议、意见或实际的操作方案,并将理论实际运用于语文新课改实践中,或许将是决定这场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

(二)实践作用

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中考现代文命题方式逐渐“脱离课本内容”,死盯教材实施教学的做法日益显得毫无必要,在此形势下,努力营造大语文的氛围,凸显校园文学(社)在语文课堂上强大的影响力,已是大势所趋。再退一万步来说,凡是有学生喜欢上文学,则学生往往爱上语文,他们的语文水平往往有较大的提高,这一点,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

一般而言,文学社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如下几大作用

1、培养师生间信任和沟通

2、端正教师教育思想

3、培养五种正面素质:上进心、兴趣、自信、注意力、毅力

3、提高“五种智力”(感受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力、形象思维力、创造性思维力)

4、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繁荣校园文化

5、培养“三种能力”(阅读听讲接受力、表达能力、学习管理能力),并最终外化为社会实践组织能力

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处就不一一展开。

四、新课改背景下文学社和语文教学中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校园文学(社)就其本身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存在。那么,该如何提高它在语文新教改中的地位,并引进课堂教学中,实现它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呢?笔者以为,可以实行如下方案:

(一)创新课堂形式,实现课堂教学“文学化”

语文的本质是文学和教育,文本和课堂在任何时候都是学习的依托和“主阵地”,故而,校园文学(社)的影子必须“无处不在”。正如黄伟教授所说的那样,“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围绕新教材单元(模块)尽可能文学化地设计语文教学,以文本为依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在课堂这个阵地之外同时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彻底打破过去单一的讲授课文方式,借助文学(社)的力量使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学实践活动中得到解决。

至于场所和方式,阅读课可以放在阅览室里进行,写作课可以坐在草地上进行,当然也不排除在课堂里看看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电影作品、诗词欣赏,甚至“百家讲坛”中一些特定节目。还可以策划一些活动课,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把它上成诗歌朗诵课,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把它改编成校园剧来表演。

(二)“请进来”,“走出去”,实现课堂教学“开放化”

这种方法充分借鉴了校园文学(社)对外交流窗口的功能,利用校园缪斯信徒们对文学创作的极大热情和对当代作家仰慕的神秘感,邀请一些知名作家和诗人来到课堂,做一回“语文老师”,系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授文学创作中的修辞运用问题,谈创作体会,介绍当代文坛诗坛最新动态,介绍如何观察身边事物、如何挖掘生活中美的方法和途径,以“换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同时,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充分利用已有条件,组建班级“小记者团”, 搞社团文学联谊与语文学习交流,带他们出去采风,收集本地内容健康的民间故事传说,整理当地革命英烈的事迹,编写当地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先进厂矿企业、个体户、专业户以及特困企业敢于搏风击浪的传奇故事,以此方式来扩大学生文学视野,积累生活阅历,消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三)创新写作途径,实现作文教学“活动化”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而文学创作就是语言的艺术,它贯穿在整个语文教育之中。所以,要调动一切积极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写作,并及时鼓励,把初中校园文学(社)鼓励、唤起学生写作欲望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积极引进语文教学。以下一些常用的活动形式可以尝试:

1、举办作文“大赛”,在“听、看、想”上做足文章。即: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把每天从电视、家庭、社会听到、看到的新鲜事情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冠之以“比赛”之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国内外大事,奇闻轶事,培养其体察社会生活、洞悉生活本盾的认识能力。

2、有选择地挑选一些经典武侠、科幻小说给学生看,然后要求他们写文学评论,并组织改稿会,深入探讨写作规律和方法。

3、积极写日记。日记内容广泛、丰富,形式自由,可书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不失为一种巩固观察成果,积累生活的好方法。

4、及时举办“作品交流会”。即:对于学生中那些优秀作品,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尽可能在学生面前当众通读。条件允许的话,应该举办优秀作文展,并结集编辑,打造“特色”班刊。

这种对写作能力的重视,是刺激和培养学生写作信心、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的最好的土壤。巴金说:“写吧,写吧,只有写,你才能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利用媒体技术,实现语文活动“T台化”

所谓语文课堂“T台化”,就是模仿“T台”秀时装的形式,把“文学舞台”搭建在语文课堂内外,利用一切机会“秀”学生的文学才情。

人都有表现欲,而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所以,教师在充分利用必修教材和读本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秀”学生才情和写作勇气的一切可能途径。比如,借助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网站(如《中国校园文学、《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语文报》和“语文天地”网站),进行班级文学(社)网站建设,上传学生作品,借助当代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能力,消除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展示文学才华的勇气。还可以与校园广播站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优秀作品能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让创作的快乐更长久地伴随着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更深刻更持久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说穿了,就是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秀”才情,也“秀”勇气。

一般来说,初中校园文学社成员的平均语文素养大大强于普通学生,部分成员可能在校内文学行比赛中经常性获奖,部分成员甚至有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不少“豆腐块”的光荣历史,创作实力不凡,在学生中有较强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是面鲜亮的“旗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这部分资源,在学生面前多宣传介绍他们的优秀作品和写作经验,多请他们“现身说法”,以此带动他们周围的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产生一种“涟漪效应”。当然,部分具备写作实力的语文教师也可以适时写些“下水”作文,在学生面前“秀”一下自己作品,让学生在欣赏、钦佩老师实力之余,产生赶超意识。

同时,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开设读书角,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诗词,讨论、钻研教材内容,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三报”(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布置“两廊”(语文知识走廊、作文走廊),开展“二赛”(语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召开 “两会”(演讲辩论会、课前三分钟故事会),让学生在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的过程中综合训练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只要有可能,尽可能地记录下他们活动的影音、图片资料,或保存或上传网络,以便在任何教学需要的时候“就近取材”,把学生才艺像时装表演一样及时“T台化”。

【结束语】

当然,把校园文学(社)“请进”语文课堂教学,相应的也会产生不少困惑:这是不是部分取消了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 “文学化”语文教学会不会喧宾夺主,脱离了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而缺乏可行性?在当前“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的今天,常规的语文学科测试该如何进行?该如何面对现在乃至不很遥远的将来都注定不会完全转型的语文中考?……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还需要时间和艰苦的探索,却非本文以及笔者眼前所能解决。就目前而言,在校园文学(社)如何和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这个实践操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岱的“阅读.思考.创作”活动课、江苏扬州中学苏万马的”扬州文化系列读写教学设计”、江苏昆成中学钱建江的“师生互动作文修改课”等。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正如“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规划课题组秘书长钟湘麟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在新课标下,校园文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语文课改的活跃因素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载体。……校园文学活动以其广泛地贯穿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不能仅仅把它只当成一项语文课外活动看待。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钟湘麟.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活动浅论 http://www.eduwx.com

[2]王世龙.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1期

[3]赵炳庭.校园文学大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教学研究》第6期

[4]黄伟.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         《语文教学之友》  第3期

[5]易先文.利用文学社活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湖南教育》第16期

[6]潘进福.文学社—语文教学的良师益友       《教学与管理》

[7] 董淑玉.文学社—大语文教学尝试          《教育探索》第4期

[8]郭英加. 校园文学社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3月

[9]王元华.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三大思路   《中国基础教育》2003年第1期

 [10]彭小明 王世龙.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研究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1]宋心美.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  《江西教育》1998年第4期

[12]朱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3]肖龙海.学与教的新策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14]黄维. 文学社团重兴,作品“批发”谁认账   《法制晚报》2007年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