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散文随笔

张丽君 :潞园之缘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27  点击量: 2221

张丽君(北京市通州区河中学)


还是在学生时代,我读过一篇介绍作家刘绍棠生平经历的文章。文章出自何人之手,刊登在何处,我已无从忆起,但文中那动人的故事和与故事一样优美的环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北京东郊有一个美丽的潞河中学,校园中有一方碧波荡漾的湖水,湖水中央有一个绿意葱茏的小岛——刘绍棠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中国文化对水的赞美几近崇拜,我也深以为然。水,是智慧的象征,有水的地方,便有了灵性,也就有了善与美。湖水浸润着少年学子的心田,也为他注入了奇妙的灵感,神童作家的美誉从美丽的湖畔飞起,传遍神州大地,引来了南洋的凤凰曾才美。湖水见证了少年作家和华侨才女的爱情,也涵养了他们宽厚豁达的心胸,为他们日后相濡以沫,笑对磨难,共渡难关积存了无尽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从那时起,我便对她深怀向往。

2003年秋季,我终于走进向往已久的潞园,亲眼领略到这里的无限风光——处燕云形胜之地,集千年运河之光,深得造化之垂青,一年四季有佳景——春有媚柳轻娑,芳菲遍地;夏有碧草茵茵,翠色满园;秋有枫叶如火,绚彩盈眸;冬有疏条交映,情韵漫天。更有方塘如鉴,映照天光云影;山如虎盘,踞守庠府圣地。

我深深地感到,潞园,有着生长诗意的土地;潞园,有着创造诗意的人群。140多年的沉淀涵养,曾经成就无限辉煌——“人本位”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格教育”的成果光耀华夏,使得这块有着光荣历史的土地,蕴蓄着太多诗意的美丽和诗性精神。在这块土地上,民主自由的精神熏陶过,民主先驱的热血浸润过,抗战救亡的壮举发生过,保家卫国的歌声飘扬过,神童作家的美誉震响过……充满诗意的灵魂在这里栖居。

环湖的小路曲径通幽,徜徉其间,能让最浮躁的心绪得到安宁。浑厚、悠远的钟声,震醒我沉睡了二十年的文学梦;澄澈、深沉的湖水濯清我混沌了二十年的浮世心。沉睡太久,醒来便觉按捺不住,就如同一颗种子刚刚发芽,一经接触温厚的土壤,便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心为形役的日子已随流水,年届不惑很想形为心驱。于是,我颤颤地敲动键盘,试图用文字编织起美梦的残片,聊以慰藉自己梦醒后的失落,也想把她献给曾经有梦或者正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人们。2007年,我出版了长篇小说《山水相依》。尽管从内容到形式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她使我的梦想初步实现,她给了我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由于对文学特别是对古典诗文的热爱,我努力把这种情感灌注到自己的工作中。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善与美,在古典诗文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写作中,我力求做到语言精粹,用优美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理想的实践;在生活中,我崇尚中国文人的洒脱和灵魂的自由,我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当作生活理想的化身。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文学的诗不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人生,是一种存在方式。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把非本真的无诗意的生存评价为沉沦,而将本真的诗意的生存评价为超越。诗意不是一种轻飘浪漫的状态,而是人本真生存的光华。潞园,蕴百年文化之魂,深得文明之教化。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群里,从来就不缺少文学的身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潞河的校园里,曾经有过层出不穷的刊物——旬刊,半月刊,校刊,后来又有年刊。如今,由学长刘绍棠先生题写刊名的潞园文学社社刊《潞园》,又以丰富的内涵,崭新的姿态, 绽放在潞园永远苍翠的苗圃中。

别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身为教师,我们从事着伟大的事业,我们的使命是创造和培养能为他人造福的人,也是创造人类未来的幸福,任重而道远,我们怎能不殚精竭虑,俯仰思之,行之蹈之呢?梅、兰、竹、菊,每一个美好的形象,都体现一种高尚的人格;日、月、山、川,每一个造化的赐予,都凝结着人类文化的精髓。观之思之,品之悟之,情操在这里陶冶,人格在这里形成,个性在这里发展,素质教育的成果也将在这里得到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力微薄,但仍不揣冒昧,愿为潞园美景增一点绿,添一点红。湖光山色中,本有我的向往;画意诗情里,寄托我的美梦——走进了潞园,便成了一世之缘。

 

张丽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现为北京潞河中学潞园文学社专职指导教师。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山水相依》,散文集《山水清音》。散文《巴山蜀水蕴诗情》获第一届文心雕龙杯全国教师文学奖散文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