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社团巡礼 >
  3. 高中文学社团

社团巡礼: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鹏翎文学社

责编:丽荣 发布日期:2020-12-30  点击量: 2542

根深能叶茂 笃行可功成

                       

2张健校长.jpg 

【寄语】

首先祝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十年来,校园文学委员会始终致力于推广文学教育、培养文学新人、推动“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繁荣校园文化,作为一个中学的校长在此表达特别的谢意和敬意。文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校园文学委员会集结了全国文学教育的同道者,倡行大道,协力同行,祝愿我们的教育因文学跟更加精彩。

——校长张健

3郭树英部长.png

文学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民族文化的积淀、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使命,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精英气质、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文学教育不能缺席。  

——高中部部长郭树英

4.2006年深圳市首家少年文学院-鹏翎少年文学院成立.JPG

【简

深圳红岭中学鹏翎文学社成立于1992 年,2006年10月,学校对文学社及其它人文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成立深圳市首家少年文学院——鹏翎少年文学院。2011年,成立学生通讯社,开办学通社现代媒体校本课程。

十年来,学校获全国读书主题类作文大赛一等奖20多项,获全国主题类作文大赛一等奖百余项,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实力的学生作者。特别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先后有时潇含、张薇铃荣获“全国十佳小作家”奖。另有小作家出版发行《一个人的方舟》《云在青天水在瓶》《异界乐章》等一系列书目。

《鹏翎》文学社刊已编辑出版19期,每期发表学生作品近30万字;《岭秀》代表着红岭中学先锋文化视角,现已编辑出版12期,被誉为“深圳青春文化和校园文学的新名片”,被认为代表了当今校园学生综合性杂志的水准。

鹏翎少年文学院以“关注文化前沿,彰显本土特色,引领青春成长”为宗旨,倾力推广文学教育,倡扬文学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文学院以十四年来孜孜以求的文学教育探索,多次获评全国性奖项,如“全国百强文学社”“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深圳市十佳文学社”等。2011年12月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研究会正式授牌选举为常务理事单位,2016年又建立了“文学特长生培养实验基地”。


7文学院期刊《鹏翎》.jpg

【学校经验

1.以“生态阅读”开全国风气之先,“创意阅读”引领青春成长,“核心素养”厚重人生底色。

2.以实施文学教育,重构语文课程,追求语文核心素养教育。

3.以校园刊物助力学生成长体验,涵养“人文精神”“文学情味”“社会责任”。

4.以持久常态的读书活动浸润文学教育。

5.以丰富的校本课程、主题活动拓展文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6.以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子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

7.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红岭文学少年见证学校文学教育。


8学通社期刊《岭秀》.jpg

 

【社员佳作

百年梦红楼

金步遥

 

凡看书,总有几本讲“红楼”;凡读报,总有几篇评“红楼”。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到如今,解评,考证,各式各样的文章书籍有如恒河沙数,对于《红楼梦》本身的解读也多得数不胜数。

《红楼梦》能到达世情小说巅峰,我认为脱不开世情小说起端《金瓶梅》的影响。红楼梦在写作方法中可以看见许多《金瓶梅》的影子,可曹雪芹精明的地方也在这里,《金瓶梅》以最真实的笔触描写市井人间,从而凸显出人的本质中无休止的贪望和爱欲,曹雪芹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建出一个介于人间与虚幻之间的世界,一切关于《红楼梦》的故事都在这个世界里发生,比《金瓶梅》纯粹的现实要更单纯也更浪漫,同时又影射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现状,体现出文字庞大的张力,这样的写作方式与西方20世纪出现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些相似。

除去《红楼梦》中的魔幻色彩,它写尽了世间冷暖无常,可以算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巨著。而《红楼梦》真实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作品之中的非虚构性,《红楼梦》的创作是基于作者自身家族命运的,之间加入政治因素,人物原型意象使文章更加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激发众人对于《红楼梦》书后“真实故事”的探索。后人也逐渐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红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学研究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各界人士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红坛上的争论更是血雨腥风从来不休。

在红坛研究中,出现三个主要流派。

较早时间的应该是评点派与索引派,评点这一说法在《红楼梦》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很久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过各式评点之后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格式,阅读时的所感所想写于一个固定的位置,写在书头位置的叫做眉批,写于字与句夹缝之间的叫做夹批。这种评点方式自由,活泼,主观性强,同时也是一种与原文联系非常紧密的评论格式。

 关于《红楼梦》,脂砚斋是最早对其作出评点的人,那时关于《红楼梦》的评点派还没有完全成型。由于脂砚斋在评点过程中对作者状况,书籍创作背景与情况作了很多透露,大多地方正中要害,为读者拨云揭雾,这使脂批在《红楼梦》研究中拥有了权威,在红学研究中,还衍生出来一个支分专门研究脂批,被称之为“脂学”。

索隐派(索隐派是由脂学延伸出来的学派)又被叫做政治索隐派,存在200多年的历史,在红楼梦的研究派别里算是老红学研究派了,主要是根据原文内容,猜测考证书中“所隐之事,所隐之人。”很具有代表性的索隐派人物是当时的蔡元培,所著有《石头记索引》一书。

 而考证派是最我认为具有谈论价值的学派,这个派系诞生的时间比索隐派要晚许多,可是从出现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当时更是引起了红学界个大派系的纷争,成为了红学史上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人口最多其他派系寡不敌众)的派系。我们现在所看到与所相信的关于《红楼梦》研究观点基本上出自于考证派研究,考证派属于新红学派系。一是从历史制度,当朝政局考证人物对照原型,并且确定一个大概的时间线,从而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其实应该不止四十回)的真实结局;二是整理出红学史上的各种资料,书籍记载,评价研究,以及各种民间流传古本进行对照。

考证派的发展着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其中代表人物为俞平伯、胡适等,胡适是推翻旧红学创立新红学的首要人物,他的观点:“《红楼梦》著者不知何人也,然绝非曹雪芹。”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刷新人们认识,胡适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对“曹雪芹”的生卒年进行考证,认为“曹雪芹”很可能如脂砚斋一样不是本名“一脂一芹”,刚好相对。他曾花了很长时间创作《红楼梦考证》一书,却说:“我考证只是考证,红楼梦毫无意义。”这样的贬低就像一滴水,滴进了红坛原本就热气腾腾的油锅里,立马炸得天花乱坠。除了胡适,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原因,当时的学者如陈独秀、俞平伯一类都对《红楼梦》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贬低,并且连续发表文章对“索隐派”旧红楼派系的研究学者进行嘲讽。当时考证派学者对于红楼梦的看法过多的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用西方文学审美标准去衡量中国古典文学,这是时代背景所致,可是人们并不能因为初代考证派学者的看法否定《红楼梦》这部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同时也承认考证派观点对红学研究起了重大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这么久以来考证派在红坛上能够独领风骚。

在考证方面,考证派学者还真是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大家对《红楼梦》的认知,近百年来从来没令人失望,在刷三观的本事上也从未被人超越。

近代红学研究者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播讲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时又一次掀起了红坛新一场轩然大波。

 刘心武的观点非常非常的大胆,最令人惊异的是他对黛玉宝钗判词的解读,“我认为黛玉之死是比葬花吟更优美的行为艺术,就是沉湖”林黛玉曾听西厢记里有“花落水流两无情”一句,刘心武认为美好如花的女子会在水中飘零逝去。同时林黛玉在诗社里雅号“潇湘妃子”,历史上真正的潇湘妃子娥皇女英正是投水殉情,种种依据,再根据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判断,刘心武认为林黛玉在中秋佳节夜以一种凄美异常的方式沉湖而死。虽然对于黛玉之死,高鹗续的焚稿断情也算更多一种决绝,却显得过于狼狈弱势了,林黛玉在众人心中一直是以一种高洁孤傲的形象存在的,这也许就是刘心武认为黛玉选择自己“投湖而终”的原因。而对于宝钗,刘心武的观点就是在严冬里迫难致死,这一点依照宝钗的判词也比较好理解。再者,他对秦可卿与贾元春之间的联系做了细节的考证,在《红楼梦》的一个版本中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谁(现在大多版本是辨是非),榴花开出照宫闱”,刘心武根据书中人物生辰与对秦可卿身份的猜测推断人物原型,认为贾妃受宠的根源是因为掌握了家族“私藏”政党同伙子女的把柄,并透露给了皇帝,从而获得恩宠并连带贾家走向最后的鼎盛,“石榴树”多子多福的象征,贾妃怀有身孕最后被人谋害惨死。刘心武为证实此观点对书中各种藏匿起来的细节做了深度的解读,虽然观点新奇大胆,甚至有些荒诞,但是不妨被视作是一种新的探索路线。红学学者的解读只是一种参照,通过这些考证资料深度,细读,才做到人人可谈红楼,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讽刺当局政治,讲述人间荣辱兴衰,还是体现作者在沧桑过尽之后世尘给思想留下的划痕,《红楼梦》带给人们可探索,可考究,可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这之中多少人间不值得与功名利禄浮华幻梦的碰撞,一本书终究难以全权言表,世道之大,人间之怪诞荒唐是曹雪芹力不从心的根源,所以才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时代的浪潮经遭一代又一代,当时的人带着《红楼梦》身上的秘密不知被冲到哪里,自此渺无音信,《红楼梦》也在时间的洗涤下逐渐变得纯粹,诉尽人生百态,悲欢离合本是常态,只把沧桑话尽,留一江春水共潮起潮平。

 

千秋功与罪

—— 读《李鸿章传》有感

王晓铮

 

“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义理所困,而不能自拔。”而能跳脱其中的人可谓超凡脱俗,也即书中屡次提到的“造时势之英雄”。譬如战国的商鞅,舌战群臣移风易俗,一场改革变法推动历史发展,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融合,促进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又如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造就如今欣欣向荣之中国。

李鸿章生于“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居于“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儒家“定一尊以安天下”义理深入人心,如张奂、皇甫规“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天命可移之人也“鞠躬狼狈,无有悔心”;霍光、诸葛亮权倾天下举国听命,也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君爱国观念之深可见一斑。李鸿章“幼受学于寻常塾师,治帖括业”“早岁得科第,入词馆,至清贵名誉之地位”,忠君于他乃至当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就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正确且不容冒犯。而历经历代君主“鉴兴亡之由,讲补救之术”地不断完善制度,发展到明清已是“一诏朝下,印绶夕解”——君不见另一个“文忠”张居正,贵为天子之师,总揽大权,旨令一下也落得抄家鞭尸的黯淡收场。于是即便久居要津位极人臣,也不得不“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劝勉”。

精神层次的“不容冒犯”也就变成了力量对比上的“不敢冒犯”。这一方面使“桀黠者有所顾忌”,天下得以稍安,另一方面,物极必反,终于衍生出了“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式消极当官主义,正如曾国藩所言:“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再加上清“以客族驭四万万之主民”,固存“彼我之见”的特殊性,于汉臣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些落在李鸿章身上,又有了变化。见俾斯麦时一句“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已让人为他鞠了一把辛酸泪,而俾斯麦“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更让人黯然神伤。 

李鸿章常被拿来与秦桧比,这一点上倒是让人想起了岳飞。时代在发展,社会要进步,李鸿章犬马恋主之忠诚,竟成了甲时之蜜糖,乙时之砒霜。然而难道不是如此,李鸿章就能成功了吗?我认为不是的。当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明知正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忠纯明察,却仍抱着数千年一统垂裳的梦,兀自夜郎自大,视他国为蛮夷,“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一方面内忧外患仰赖他国助剿调停——平发如此,安南之役如此,甲午海战如此,军事外交战前战中战后皆如此——一方面又以天朝上国自居,既不能识国务,也不能知时势,不知“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所谓的“运筹帷幄”或许不过是“小智小术”,错把虎狮当犬虫,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被吸口血也无伤大雅。然而举朝上下, 只有不如他的——数千年一统垂裳、万国来朝,为他们织就了一场太美好的梦,有人沉沦其中,有人不愿醒来,有人装聋作哑。

故曰:“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

改革者不但要有高瞻远瞩的前略性眼光,勇气与决心同样必不可少。平发平捻的军事生涯,让李鸿章充分看到了西方机械、军备之精良,也为他赢来了功名让他得以一展抱负。“彼以善战立功名,而其所以成功,实由与西军杂处,亲观其器械之利,取而用之,故事定之后,深有见夫中国兵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瘁于此者亦至矣。”其所办洋务以军械为主,商务为辅。又兴学堂派留学生以为军事、外交用。然而那骨肉已朽,皮毛焉附?经营海陆两军,引进西方先进装备,却任人唯亲、所托非人;知练兵而不知兵之本源,知筹饷而不知饷之本源,顺序颠倒。而官督商办更是事倍功半。一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又似郑人买椟还珠。而中日之战始于朝鲜,占尽天时地利,却仍怀有侥幸心理畏敌如虎,“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毕生心血毁于一旦,殆如昨梦。落得“以一身为万矢之的”,人皆欲杀境地。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没。对自身所处境地认知的不足、眼界的局限、魄力的缺失或许正是李鸿章与“造时势英雄”差距最大的地方。

然而,此国非李鸿章一人之国,此战也非李鸿章一人之战。“是役将帅无一人不辱国“,不战而败、临阵脱逃、归顺投降……以我国国力疲弊、貌合神离、粉饰太平、军族腐败满朝酒囊饭袋醉生梦死——”立于其身后,樜其短长以为快谈““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敌他国三十年来,上下一心、刻意经营、孤注一掷,孰胜孰败,未战即明。”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一句,何其悲壮又何其辛酸。”举国之大,而无所谓无名之英雄以立乎其后,故一跃而不能起也。吾于李侯之遇,有余悲焉耳。“即便是商鞅,背后也有思变图强的国君秦孝公,有前人(齐国管仲、鲁国“初税亩”等)为之奠基。而李鸿章洋务之路的背后,群狼环饲。

甲午之战惨败,究其根本,还是那句““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而这句话到了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上,则演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弱国无外交“。正如任公所言:”应龙人井,蝼蚁因人,老骥在枥,驽骀目笑,天下气短之事,孰有过此者耶?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舍卑词乞怜之外,更有何术?““天津教案“适逢普法之战,各国奔走相顾,不负他及,此事得以消沉于若有若无之间,而举国上下竟”无一知有世界之大局者“,李鸿章国内风头一时无两。而其在他国崭露头角,则是在与法“安南之役“,”行伐谋伐交之策,思噈英德以牵制法人“,英虽未允,法已请和。后与日朝鲜之役,彼败我胜,李傲然以临之,未料此后数年,戎马压境。《中俄密约》将其牢牢钉在了耻辱柱之上。而近代以来种种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有李鸿章的身影,国民不知世界大局,自然全数归罪于他,声名一时堪与秦桧比肩。国民之无知曾赠他一场浮华,最终也让他背负了过多的骂名,恰如时势曾为他铺就青云,让他得以一展不俗的军事、政治才华,也让他自云端跌下,面对狂澜既倒大厦倾颓,徒唤奈何。恰如国运,昔为天朝上国,万国来朝,意气风发;一招踏错,沦为“东亚病夫”。所幸精神不死,薪火相传,千千万万有名无名英雄前仆后继,救我华夏大地重归安宁.”甲光向日金鳞开“照亮了“万马齐喑究可哀“。

而今新中国欣欣向荣之气象,百姓安居乐业之盛景,社会日新月异之发展,崇尚创新之风气,“天下大事,匹夫有责”之深入人心,华夏以复兴之姿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哀时客得见,也当展颜了吧。

 

对楚仙赋

卿召鑫

 

己亥之年,时在仲秋。汨罗之见,汤汤奔流。踏清风以若路,登明宇而寻舟。扁舟既寻,然韶光已逝,舟中痴人之醉于其间。且愁之未休,及酌酒千斗,歌《天问》之章,忽而见一仙人隐于渺茫,则以为赋,其辞曰:

“圣人明者,以阴阳之捭阖为万物,知存亡之门户。然先楚之圣人原者,实迷途而不善终也。”仙人叹,而旁坐者歧。对曰:“何哉?”仙人进言曰,“夫春秋之大乱,实诸侯以权篡,然百家之争,终为一者断。其中道门,游苍天,入外世而心无眷;然儒者,进仁篇,上不意而终独怜,可以为笑矣!则观屈大夫之数谏怀王,何不为同邪?”曰:“不然,其之所为,乃世人不解矣!”遂起。

“于是乎生于蕙圃,自清洁而不污。耀耀兮以丹珠,冷冷兮于雾縠。无意兮以贵富,有心兮于民夫。无论河中水玉,岸边烦鹜,天上鸿鹄,不及其图。后达于宫廷而不改其志也,至于数谏于怀王不果,实小人当道,天意之亡楚。然屈大夫属忠义之士,不堪哭辱,以身报国,何笑之欤?”

仙人不语。

“于是乎登南山,偃仰人间。孔丘愤于鲁政,归而讲学修言。此为无奈之避也!然大夫者,施政乎如玉石磷磷烂烂,进谏乎似潮海漫漫盘盘。而宫人参差之馋语,推排以泛泛。狡兽之猛击,浩荡以逆还。虽荆棘之满地,其亦于之而不慢。虽流言之污浊,其亦出之而不染。夫后人,同与之澹淡者,当复几何?”

仙人动容,缓而曰:“善,汝之言惠矣!余尝求羽化之玄机,登仙之奥妙,实上二者,尽乾坤之变,宇宙之更,终为寂寥。虽不正入世之道,然嗤笑于此。比今视之,余更当为笑矣!”

于是痴人饮酒再,笑不复言。乘舟欲去,载歌以 “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声毕,终不得反。

5.中国当代文学委员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深圳工作委员会落户红岭中学.JPG

            2012年红岭中学承办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