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散文随笔

王芳:春深如许,梦里泅渡

发布日期:2023-03-30  点击量: 1327


春深如许,梦里泅渡

——从益阳到甪直的四个关键词

湖南   王芳(斤小米)


一、抵达

从昆山南下车,抵达甪直时,已经二十二点。出租车玻璃窗外的甪直,宁静,婉约,灯光不繁复,却深沉而稳定。春深如许,隐约中见到灯光下垂柳的枝丫上有了长长的柔荑,随风摆动。但也许只是我的错觉——降温了,且是农历二月。二月春风似剪刀啊。 

在昆山参加《教师博览》重点作者笔会的场景仍在眼前,与诸多好友游历顾炎武故居、周庄的快乐,随着昆山南的抵达而再次升上心头。时光如露如电,不觉已是五年。 

我们奔着叶圣陶先生而来,当我抵达两面都栽满水仙的池塘边那个人字形屋顶的门楼,进入宾馆大堂,透过大堂外的夜色,看到深深的院子,一种“江南”的意绪,满盛而来。从房间的玻璃窗向下探望,华美达的园子在朦胧中露出水池园林,飞檐白墙,树木在风中摇曳。即便一个小镇的宾馆,也有苏式园林的诗意表达。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毕其一生建设之所,这就是他出发和回归之所。而我们,这些从四面八方来的人,将在春色中努力向先生泅渡。 

一夜无话,清晨起来看花,满园子春声。穿过萧萧翠竹掩映的青石板径,迎面就是一树一树开放的花,花朵较小,状若樱花,颜色与形态却不像。其中有一种,每一朵都花丝下垂,花开朝下,轻粉淡白,柔中带刚,娇态胜过桃李,应是传说中的垂丝海棠。想起关于海棠的诗句来,“懒无力气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原来真容尤胜诗句,难怪李隆基要用其来喻杨玉环了。苏东坡有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与海棠春睡的典故一对照,便有了点香艳的色彩。哦,原来如此,得会心一笑。估计诗中的海棠,便是这种了,真可谓“繁华盛丽天下无”。 

沿着园子的青石路往外走,不知什么鸟的叫声响彻云天,听有人声,扑地一下飞远去。园子里少有人迹,幽静开阔,曲径悠然,自带滤镜。我一路拍过去,发现梨花和樱花也全开了,满盛的样子,像欢喜奔跑的少女向自己的未来蹦去。远远望去,有一树樱花,白而轻,高而满,像天边的云。 

抵达甪直,抵达叶圣陶先生的第二故乡,抵达理想的第一个歇脚处。

 

二、膜拜

“伟大”“为国育才”“气宇轩昂”……这些词,在我来甪直,来这个先生用一生去实践教育理想的地方之前,都只是词语而已。词语的冲击力,并不在词语本身,而是体现这个词语的具象。 

走在小桥流水的古镇,看那些江南人家,被绿水缠绕的柔婉之中,如何能有一以贯之的坚定?在这样平静温软的富贵地,在这样水汽氤氲的梦里乡,该如何去做一个教育家要做的一切? 

当我走近先生的长眠之所,看到墓地上静置的菊花,当我走进叶圣陶纪念馆,沿着先生走过的道路一一看过,我有了答案。 

伟大,源于灵魂的纯净与崇高。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豪言壮语,无法激起我的共鸣,作为一个乡下孩子,我读书,只是为了摆脱困境,不知与国家有何相关;当了老师之后,我教孩子们读书,虽说是为国育才,但“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亦不能深切体会它,自然也很难让我的学生们更深切地体会。然而,叶圣陶先生一张剑眉星目的相片,一种年轻时就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一路所做过的桩桩实事,像密集的鼓点,重重地击中了我。 

什么叫人中龙凤?什么叫集天地灵气于一身?什么叫气宇轩昂?只要看他年轻时的照片就能一望便知。在那个时代,从小就立志为国,“教育救国”,并亲身实践,把家从苏州这样的大城市迁到甪直小镇,一呆就是将近六年,这些行为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他就是从这里开始,把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范例带到了全国。 

在国家危难重重的年代,先生把家安在甪直,与志同道合的大师们一起,兴办教育,进行改革。除了编写语文教材,做到图文并茂,他还教育进行各学科之前的大融合(这不正是当下最热的教育话题?),实践进行劳动教育等等。除了教育,先生还写作大量的文学作品,用思想启迪人;又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他还出版书籍,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等等。他做的每一件事里,都写着“为国”二字,令人无限感慨于他的工作执着心、勤奋度与执行力,也感慨于先生的远见卓识、才华横溢与炽热心肠。

 我常常思考教育的意义与文学的意义,总想要争出个孰大孰小之辨,然而,叶圣陶先生以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渗透文学的真善美,在文学中执行教育的人性熏陶,二者完美结合,便是上佳。 

格局开阔方能纵横捭阖,行运稳健才能致远千里。向先生泅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火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比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意义更大,作用更强,因为你们一群又一群老师,将带着文学的火苗,到全国各地去,点亮更多的文学新人,让孩子们从文学中吸取营养,感受真善美”。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的意义,是将潜移默化地通过你们,传播到孩子们的身上去。叶圣陶是你们的同行,叶圣陶能做的事,你们也能做。教孩子怎么写作,教孩子怎么热爱语文,怎么热爱生活与美”…… 

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女士用清脆响亮的声音自豪地说。究竟是写作的意义更大还是教育的意义更大?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平衡写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对于个人,文学既是兴趣,也是图腾,其成就的意义非比寻常,但对社会而言,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一刻,我终于对彷徨多年的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但凡写作者,无不想在写作的专业领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文学”的前面冠以“教师”二字,会给人一种对“文学”不够专业、放低要求的错觉。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对“教师”文学创作“专业化”的怀疑与偏见,由来有之,我经常在谈论文学的场合听到专业写作者对教师作品的评价,“平板”“套路”“中规中矩”……也经常听人说到“语文老师”只会教学生写一些“考场作文”,其思路也考场作文化了……这些文学最忌讳的词语,在人们提起“教师作家”时,会不可避免地跳入人们的脑海,形成刻板印象。我不服,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写作时,刻意与“教师”这个身份保持距离,提醒自己大胆打破常规,不断接受“新”的一切。 

我很少去思考“火种”,尽管事实上,一个会写作热爱写作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火种,确实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当下,教给他们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是正确的吗?我认为正确的事,别人也会认为正确吗? 

因为语文试卷的主观题太多,语文分数很难像理科一样拉开巨大的差距,这使语文作为主科,其占用的学习时间却连只有100分的科目都不如。分数成为了衡量学习效率的唯一标准,至于未来的发展,那是不能用数字评价的,谁又在乎会怎样。语文表面受重视,实际被边缘化的现状令语文老师们十分无奈。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如叶圣陶一样的老师呢?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吧。 

将火种带回去,让它形成燎原之势。做语文老师的,确实需要这样的一场精神洗礼。

 

四、重量

在来到甪直,来到叶圣陶先生潜心教育的阵地之前,我对这个奖的重量,是没有直观感受的。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我相信一定是这样的:一方面希望被肯定,被传播,一方面又十分爱惜羽毛,不希望自己被名誉干扰,随世沉浮,无法纯粹。 

因此,当2021年得知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开始向全国征稿,我既想拿2020年新出的《失散的欢年》去参评,又完全没有入围且获奖的信心。这是一本小书,目标读者是中学生,当初凌翔兄向我征稿,要求所有散文字数控制在2800字以下,而当时我的所有作品都偏向重磅叙事或者非虚构,几乎所有篇章都超过了一万字。我一时间拿不出近期内代表我自己满意的水平的短篇佳作成书。但是,在现在这样的出版市场下,有稿约,且条件还比较好,谁愿意白白失去这样的机会呢? 

那些年,《中国校园文学》的编辑曾多次向我约稿,我的短散文通过杂志发表后,受到部分读者的喜爱,并转载于几种年度选本。我就把十几年前的一些书写性灵、深度思考、怀念逝去的时光等的短篇精品,与后来在《中国校园文学》等杂志发表的一部分作品集中在一起,分成了五辑编撰好,交给凌兄。用时两年,这本书终于几经碾转,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是薄薄的一本,文章是短短的44篇,内容涉及多方面,还配了现代文阅读题,出得十分精致。但这在宏大的中国文学队伍里,在海量的散文作品集中,论单篇它也许尚有零点零一席之地,论全书,则只能被淹没。我不想去参评,不想白白浪费掉我的十五本样书(我就是这样爱惜自己的羽毛的),更不想在比较中相形见绌,失去写作的信心。

 然而我还是参评了。因为我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同事,热爱文学,很早就进行了文学创作,课堂教学与鉴赏能力俱为上乘,成就斐然。我几次作品获奖,都是在截止时间之前,他鼓励我,催促我,要我去参加。他对我的作品有信心,哪怕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册子,哪怕里面的一些文章因为字数的需要而被删得面目全非,哪怕全国大中小学有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作家,他也依然坚定地说,去试试吧,王芳一定可以。 

于是便交了。于是便不抱期待。于是就获奖了。 

202110月的某一天,突然有写作上的朋友给我发了链接,一看,在获奖的十部散文中,《失散的欢年》排在第五。金奖应无望,银奖肯定。可是谁不想得金奖呢?哪怕有那么多只能获银奖的客观理由,也掩盖不了我的失落。因此,对于领奖,自然也少了几分期待。 

连续两年通知去领奖,因疫情阻隔,两次延误。若是其它的奖,估计也就在网上颁了,证书寄到家里来。而延期一年半,跨两年,一定要在甪直颁奖,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即,主办单位对这个奖十分重视。事实证明,瞻仰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和陵墓,是太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单纯只是颁奖,这个奖项的重量就失去了一部分。 

当我走上领奖台,接过代表荣耀的证书,那一份沉淀淀,使我对“银奖”释然了。有遗憾是肯定的,而断臂维纳斯恰恰因为残缺的双臂而产生出无数玉臂的可能,这样的遗憾给了像我这种性格的人一种力量——如果才华与能力允许,教学与文学,我都还有可以飞得更高的空间呀! 

那就继续向叶圣陶先生的方向泅渡,奋然而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