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二次来到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参加第六届叶圣陶语文课堂教学展评观摩研讨活动。现场观摩课分小学初中组和高中组,各推出12节。我选择听取了12节,另12节是通过评课专家和老师们点评了解的。通过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24节展评课,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正在从前几年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新鲜热闹,转向对课堂教学的扎实探索,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展评观摩研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首先感谢各位老师们的积极参与,有的还及时写下感言和评点文字;感谢活动举办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协办方寿光现代中学、寿光世纪教育集团的精心擘划、辛勤付出。这也充分说明,叶圣陶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正在逐渐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界有广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语文教研品牌。
一、观摩课印象
总的来看,这24节展评课,以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演绎着文学教育的魅力,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教学风采,反映着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气象。6位评课专家的精彩点评,以他们的深厚专业素养和先进教学理念,引领着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方向。
1.突出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育人功能
新时代语文教育,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考试评价,无疑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学识见识,坚定文化自信。湖南康与其老师的《沁园春·长沙》,拓展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以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为鉴赏点,引领学生理解诗人形象及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与豪情,激发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安徽胡晓东老师的《井冈翠竹》,重视不同形式的朗读,巧妙渗透托物言志手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井冈翠竹的神韵品质,深入剖析翠竹与革命精神的关联。山东朱孝锟老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围绕“三个最”,品析志愿军精神。山东张凡翠老师的《军神》,通过学生讲述刘伯承的爱国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立德树人教育扎根文本,深化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实现语文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2.着眼语文读写,展现文学课堂魅力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要用中国语文独有的语言文字和文学表达吸引学生,让他们通过语言文字,亲近真善美,展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湖北曾淑君老师的《乡愁》,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脉络,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海峡”,意象层层递进,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家国情怀。老师巧妙串联文化符号,解析其背后的民族记忆与情感纽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余光中笔下,乡愁不仅是个体眷恋,更是两岸同胞对统一的深切期盼。李春燕老师评价说:“这堂课,既是文学鉴赏,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浸润。”浙江张丽华老师的《峨日朵雪峰之侧》,紧扣“学生疑问”,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解读英雄挑战命运苦难、追寻人生意义与价值。甘肃王秀梅老师的《枫桥夜泊》,以朗读感知为基础,紧扣“愁”字,带领学生解析月落、霜天等意象,剖析借景抒情与以动衬静的手法,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山东刘潇潇《承天寺夜游》运用比较阅读、字词替换,帮助学生理解“闲人”,品味文言韵味,扎实有效。湖北董霁宇老师的《学写诗歌》,用张宗昌的荷花歪诗导入,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闻一多《红烛》为例,解析诗歌意象,通过朗读、对比和评价指点写法,结合校园生活设置情景,引导学生阶梯式提升创作技巧,引导学生以“荷花”为意象创作。教学目标结构化,子任务环环相扣,深入剖析诗歌创作奥秘,让学生感悟诗歌魅力。
3.借助巧妙设计,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们的展评课构思精巧,别具匠心,展现了深厚的专业素质。浙江张占营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读写课,从“读”到“悟”再到“写”,从课文到“寿光风光”微游记,读写有机结合,写的是学生眼前景、身边事,展现了语文教学的质朴、灵动与深邃,反映了张老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张老师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索》一版再版,说明很受教师欢迎。四川胡潇月老师的《卖炭翁》,通过“一位老翁”“一次赶集”“一场买卖”三个环节,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住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本背景等内容。广东麦若雅老师的《水调歌头》,以粤语诵读、吟唱古典诗词,凭借独特的语言魅力,将诗歌的古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课堂妙趣横生。黑龙江李秀玉老师的《悬念与突转:小说情节的叙事动力——以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江苏张启和老师的《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上做积极探索。张丽华《峨日朵雪峰之侧》、朱孝锟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都注重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真实疑问设计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让课堂聚焦学生需求,增强学习针对性与有效性。麦若雅用粤语诵读《水调歌头》,汪李露茗用陕西话朗读《秦腔》,令人耳目一新。河北尹晶老师用“一个人,一座城”串连起《扬州慢》,吉林崔洋《故都的秋》“寻秋活动表”为支架,巧妙引导学生构建“清、静、悲凉”的意境地图,山东李晨老师的《跳水》,用流程图渗透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河北王塞北老师《台阶》由聚象和抽象的台阶,过渡到阅读的台阶,突出了自读课重在迁移运用的特点。北京朱晓旭老师的《皇帝的新装》,反映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这些都反映了叶圣陶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
当然,正如段增勇老师在评课时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的课是不真实的。这些展评课无疑也存在瑕疵,有值得改进、提升的地方。比如,有的教师还是讲得太多,“表演”的成分浓了些,学生参与性、探究性、自主性不高;有的没有突出文学课堂的文体特点,比如诗歌教学,诵读普遍不足;有的可能是借班上课的原因,对学情把握不准,教师悬壶过高,容量太大,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有的课堂情境营造太活泼,配乐声音太大,反而冲淡了课文主题,有点儿喧宾夺主;有的老师备课还不精细,把“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说成“六亿神州尽尧舜”。有的引入当地方言,山东同学接受较困难,导致共情体验稍显不足,等等。
2.我看语文教学
叶圣陶语文课堂教学展评不同于其他语文教研赛事,老师们自由参赛,自选题目;评奖工作提前完成,省去了现场打分评奖环节,只进行获奖选手展评观摩,交流研讨,引导语文教学聚焦课堂,工夫下在平时,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为了践行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语文教育思想,学为中心,重在教方法,突出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对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品味和文化传承四大核心素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而整体赛课水平较高,参会老师能够观摩到高水平的课堂教学。
中小学语文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是基础课、工具课。主要应抓好三件事,即识字、读书、作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初中语文主要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进一步拓展。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提高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主要是指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科素养主要是指阅读的宽度、表达的厚度;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语文之美,首先美在语言。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篇课文都反映了前人的聪明智慧。其次美在文学。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能让学生放飞梦想,点燃激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第三美在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汉语汉字。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学好用好中国语文。教师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关键在于“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书名就叫《实和活》。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灵活高效。我非常同意段增勇老师提出的,语文课堂要抓住“实”“活”“细”“真”四个字。王希明提出四个“有”,有思辨意识、有文本意识、有研究意识,有语文味。
3.聚焦几个相关话题
一是文学教育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倡导“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的理念。文学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文学,都需要文学的滋养。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当作家,但是人人都需要具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凡优秀作家,无不是驾驭语言文字的高手,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独特的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他们是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以文字为媒,以思想为灯,开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碰撞,建立沟通桥梁,增进了解,产生共鸣。文学有光、有力,能够帮助我们积累知识,增加学识,增长见识,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引导我们求真、向善、求美,向阳而生,追光而行。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学有机融合,就使校园充盈着青春,激荡着热情,沸腾着生命。文学经典文质兼美,有着内在的光亮。叶圣陶语文课堂教学展评,要用文学中的真善美,引发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和探究,用人性的光辉滋养精神、丰富心灵,塑造生命。
二是教科书使用问题。叶圣陶先生在《教师怎样尽责任》一文中说:“教学不能不从课本入手,可是决不能限于课本里的语言文字,课本里的语言文字原是实际的反映,必须通过它而触及实际的本身。要是学生头脑里有这么一种印象,课本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彼此连不到一块儿,那就是教学上的大失败。”教师使用教书,首先要熟悉掌握教科书;其次要灵活使用教科书。明确语文教育目标,突出语文教学特点,切合中小学生实际。还要注意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偏向。
三是人工智能问题。自从DeepSeep发布以来,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界的“新宠”,AI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引起关注。胡晓东、俞璐老师都用到人工智能。比如俞老师向AI提问诗歌学习的目的,AI回答说:“诗歌是灵魂的暗语,学习他不是为了破译,而是为了在字句的缝隙里遇见自己。”人工智能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新机遇新挑战。AI能够帮我们搜寻知识、建立链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拥抱新技术,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发挥主动性,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但也必须对技术保持警觉和批判,理性对待人工智能,警惕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AI将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语文教师不会被取代,但需要升级。
《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志同道合的语文人,凭借叶圣陶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平台,以课会友,切蹉琢磨,开阔语文视野,聚焦专业发展,其乐何如!
2025年6月24日
于山东寿光现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