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24日,第六届叶圣陶语文课堂教学展评观摩研讨活动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成功举办。本届展评活动自一月启动,得到了各地老师的热心参与,共有26个省市的598名语文老师提交了课例。经专家几轮评审,有近400节优秀课例入围终评活动,其中选出24名老师作现场展示观摩。这些课例内容丰富,文学特色鲜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均有涉及。从课型看,既有单篇教学,又有单元整合教学,既有写作教学,还有整本书阅读,体现了践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先进理念,教学效果良好,足以代表当前国内文学课堂教学的最高水平。
隆重的开幕式
23日上午8时,展评观摩活动开幕式在寿光现代中学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顾之川,叶圣陶先生家属代表叶小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高级教师王世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何郁,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尤立增,潍坊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教科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勇,寿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永红,潍坊科技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魏华中,寿光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峰,寿光市教体局党组成员、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张法国,寿光现代中学党委书记丁超德,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党委书记王永亮,四川省教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辽宁省教育学院原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杜德林,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初中语文教研员张后安,安徽省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俞璐,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语文教研员任建欣,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刘颖异,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教研员、特级教师许红明,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王希明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各地的600余名语文老师出席。
开幕式上,寿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永红致欢迎词,代表寿光市委、市政府向专家和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介绍了近年来寿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出成绩,肯定了课堂展评观摩活动在寿光举办的重大意义,祝贺参展老师所展示出的崭新风貌,祝愿活动圆满成功,与会老师收获满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王世龙致词,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本次展评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成果,从弘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范式,总结并推广语文教学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搭建高端平台等角度阐释了举办本次活动的意义。他希望与会代表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时俱进,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叶圣陶先生孙女叶小沫在致词中肯定了前几届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所起到的示范、交流和推动作用。她阐释了自己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看法,他认为语文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因为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靠语文开路,语文还是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钥匙,是向世界敞开心扉的窗口。她分享了自己学习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的体会,鼓励老师们照着叶圣陶说的话去做,将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运用到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课堂展示观摩活动分为小学初中组和高中组,分别同时在寿光现代中学、寿光世纪学校举行。
小学初中组的展示观摩
23日上午,四位老师上了诗歌单元的现场展示课。
甘肃兰州大学附属学校王秀梅老师执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枫桥夜泊》。王老师以朗读感知为基础,紧扣“愁”字,带领学生解析月落、霜天等意象,剖析借景抒情与以动衬静的手法,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辨,还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化拓展丰富学习维度。
王秀梅老师执教《枫桥夜泊》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自贡嘉祥外国语学校胡潇月老师执教的是八年级的《卖炭翁》。胡老师通过“一位老翁”“一次赶集”“一场买卖”三个环节,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住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本背景等内容。在“心怀天下,眼见众生”环节,她通过补写人物内心独白、类文对比等活动,让学生体悟文本情感,思考现实意义。
胡潇月老师执教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学麦若雅老师执教的是九年级的《水调歌头》。她以粤语诵读、吟唱古典诗词,凭借独特的语言魅力,将诗歌的古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创新尝试为古典诗词教学开辟了全新视角,展现出方言传承古典文化的独特价值。
麦若雅老师执教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教培中心曾淑君老师执教的是九年级的《乡愁》。课堂以诵读感知情感脉络,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海峡”,意象层层递进,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家国情怀。老师巧妙串联文化符号,解析其背后的民族记忆与情感纽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余光中笔下乡愁不仅是个体眷恋,更是两岸同胞对统一的深切期盼。
曾淑君老师执教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初中语文教研员张后安老师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4节课进行点评。她认为,《枫桥夜泊》一课以一个“愁”字主线,贯穿整堂课,拓展了许多诗,学生收获大;《卖炭翁》一课的设计新颖,从文本到现实层层体会“生活的苦”,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将课堂的空间拓展,《水调歌头》一课从诵读的方式方法,理解感悟诗歌,给人感觉新颖;《乡愁》一课从不用角度去体会乡愁的不同含义,最终引导孩子思考乡愁在自己心中的理解,并深层次的感悟人生的意义。
张后安老师评课
23日下午的展示的是散文单元,四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展示课。
寿光世纪学校刘潇潇老师执教的是八年级的《记承天寺夜游》。刘老师借月光切入,以对比阅读、字词替换等活动,引导学生品析文言文的语言韵味、体悟情感。设计贴合文本,注重学法指导,还借板书梳理“闲”意,让文本理解深入且有层次,课堂扎实又灵动。
刘潇潇老师执教
杭州文海实验学校张占营老师执教的是八年级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张老师突破了传统写作课的窠臼,以“水的视角”为切入点,巧妙地将文学赏析与写作训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体会阿来笔下水的灵性。以课文为学习方法的范例,以同学们熟悉的“寿光风光”为写作任务,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达成了写作目标。从“读”到“悟”再到“写”的设计,形成了完整的能力培养链。
张占营老师执教
安徽省广德市祠山岗社区科创实验学校胡晓东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的《井岗翠竹》。胡老师以“识竹、品竹、赞竹”推进,借AI助读、对比探究等多元活动落实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翠竹与革命精神的关联,巧妙渗透托物言志手法。师生互动有深度、引导学生多元思考,解读多元化。
胡晓东老师执教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九中学的朱孝锟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朱老师基于学生真实疑问设计教学,体现以学定教,让课堂聚焦学生需求,增强学习针对性与有效性。围绕“三个最” 问题驱动,聚焦核心探究。通过多样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最可爱”的内涵,在朗读中深化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实现了语文与思政育人融合。
朱孝锟老师执教
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老师对着四节课做了点评。他认为,《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以“批文入情”为脉络,构建起精妙的文本解读路径,尽显文本细读的深厚功力与审美价值;《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将文章的结构技巧、语言特色、情感表达等优势特点抽丝剥茧,带领学生在“读”中领悟,在“写”中实践,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自然过渡、深度融合;《井冈翠竹》一课以语言为核心,紧扣词语、修辞运用及时间转换词句,引导学生从语言层面深入理解文本,是散文教学中重视语言行为的优秀范例;《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通过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处理与分析能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体现了对文本结构的深入把握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他还强调了好的课堂教学应具备“实、活、细、真”四点要求。
段增勇老师评课
24日上午展示的是小说单元,四位老师分别展示。
临沂第八实验小学盛能湖校区李晨老师执教五年级的《跳水》。李老师以“险情如何步步升级”和“船长的办法妙在哪”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体会托尔斯泰构思之精巧。其讨论环节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探讨“最佳解决方案”,深化了对文本逻辑与人物智慧的理解,语文思维训练扎实。
李晨老师执教
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的张凡翠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军神》。张老师引导学生层层剥茧,通过沃克医生态度变化及刘伯承“拒麻药”“数刀数”等震撼细节,深刻展现了其超凡意志。精妙的朗读指导让人身临其境,课堂将语言品味与革命精神教育自然融合,学生情感被充分点燃,对“军神”的敬意油然而生。
张凡翠老师执教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的王塞北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的《台阶》。王老师以“自读方法”破题,引导学生对话课本批注,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课堂中,开放的问题设置与精妙追问,让思维在深度阅读中自然生长。整堂课的设计,由具象的台阶升华为抽象的台阶,再过渡到阅读的台阶,突出了自读课重在迁移运用的特点。
王塞北老师执教
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朱晓旭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的《皇帝的新装》。朱老师以“读”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立足文本,抓住童话的特点,细细的品味赏析。教学环节“实在”,授之以“渔”,逐步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并作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朱晓旭老师执教
正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语文教研员任建欣老师点评了四节课。她认为,《跳水》一课教学视野很宽,授课教师站在单元整体的意识上迁移应用,通过设计好多活动来让学生做事,借助辩论会、流程图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军神》一课从大情景入手,以大情景结尾,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三个活动的设计来实现课堂的教学,大情景的设计符合文本的核心要素;《台阶》一课的定位非常精准,老师的设计回答了自读课“怎么教”的问题;《皇帝的新装》一课站在文本特征的角度来上课,先是用一个词来概括,然后引发学生的思考。四位老师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依据新课标设计教学,凸显了语文课程的特质,指向了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任建欣老师评课
高中组的展示观摩
23日上午,诗歌单元的现场展示课,四位老师分别执教古典诗歌课和现代诗歌课。
湖南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康与其老师执教的是高一的《沁园春·长沙》。康老师从诗歌语言、形象、情感中最具感染力的关键点切入,将诗歌知识自然融入诵读中,鼓励学生的想象与感受,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深度体验诗歌语言。拓展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以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为鉴赏点,引领学生理解诗人形象及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与豪情,激发了学生青春的责任担当,实现知识学习与美感鉴赏的有机融合。
康与其老师执教
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的张丽华老师执教的是高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张老师秉持“依文而教,依需而教”的理念,课前以学生问题为钥,打开文本解读之门。教学主线紧扣“学生疑问”,既坚守教学内核,又让多元解读如清泉流淌。她引领学生赏析“撕裂的千层掌的鞋底”等意象,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既彰显了平时的阅读积淀,又引领学生的思维在文本字里行间轻盈漫步,体现了践行新课标“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张丽华老师执教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董霁宇老师执教的是高一的学写诗歌课。董老师以“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引领,用张宗昌写大明湖的歪诗导入,然后以《红烛》为例解析意象,让学生以“荷花”为意象创作,通过朗读、对比和评价积累写法,结合校园生活设置情景,引导学生阶梯式提升创作技巧,思考意象关系,传达内心情感。尤其通过想象“千层掌”的意象,教学目标结构化,子任务环环相扣,深入剖析诗歌创作奥秘,让学生感悟诗歌魅力。
董霁宇老师执教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尹晶老师执教的是高二的《扬州慢》。尹老师抽丝剥茧,以词前小序为钥,开启理解词作之门。引导学生寻觅意象,在配乐诵读中让“空”的意境漫染课堂,于字句推敲间触摸“黍离之悲”的脉搏。授课以对比、虚实、用典为经纬,既织就艺术手法的网络,又锚定高考考点,让学练考交融。当“一个人,一座城”的喟叹穿越千年,课堂便成了哲思与诗心共舞的雅宴,在意象流转间,让忧国伤时的情怀化作可感的文字温度,令人沉醉其间。
尹晶老师执教
安徽省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俞璐老师进行了评课。俞老师认为,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习诗歌由感性趋向于理性,由单纯的诵读感知画面美,进而到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建筑美、意象美、哲理美和情志美;且从审美感知,到审美鉴赏,再到审美创作,唯一不变的,就是审美。诗歌的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能力下功夫。她指出,《沁园春 长沙》和《峨日朵雪峰之侧》都抓住了“以一带三”的方式,即从品味诗歌的语言,抓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学写诗歌一课,把学生从诗歌的鉴赏者、旁观者,拉进诗歌创作者的大门;《扬州慢》一课很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思考和解读以及扩写都很好。她提倡,理想中的诗歌教学,要能够做到“以一带三”,通过指导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带动学生审美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思维的发展。
俞璐老师评课
23日下午,四位老师分别执教散文教学的现场展示课。
吉林省实验中学崔洋老师执教的是高一的《故都的秋》。本课设计深度聚焦郁达夫文字中的美学密码与文化情结,“寻秋活动表”以多感官联动为支架,巧妙引导学生构建“清、静、悲凉”的意境地图,有效激活文本细节感知力;“秋雨话凉图”的鉴赏从“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异韵切入,揭示了语言节奏与情感凉意的共振;“为郁达夫画像”的任务是知人论世的典范。整堂课由言语形式潜入精神内核,在文本细读与生命对话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关于秋色、国殇与永恒美学的动人阐释。
崔洋老师执教
寿光现代中学张淑珍老师执教了高一的《说木叶》。作为一堂梳理探究课,张老师从核心概念入手,梳理“木叶”暗示性的由来,然后迁移运用,引导学习文学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节课给学生“得鱼”的“筌线”,“撬动”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梳理整合。
张淑珍老师执教
安庆市第一中学储宁静老师执教的是高二的《陈情表》。储老师以说文解字的“臣”导入,以猜字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以眼睛的状态,成功与文章联系起来。在处理君臣二人陈述时的心理环节,先以身示范,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引导学生的心理共情,环环相扣,以四个对话,处理了本文的重点。任务三中的“孝”,同样以说文解字的形式引入,与前面的“臣”环环相扣,不仅探讨了古人对于孝的理解,同时也探讨了当代社会孝的意义。
储宁静老师执教
陕西省西安中学汪李露茗老师执教的是高二的《秦腔》。汪李老师由文章的阅读感受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课堂呈现要求具体细致,注意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借由学生回答的“大苦大乐”,追问解答秦腔成为消解大苦的原因。对情境任务的完成,老师提供了一个看似固定的样式,但内容上实际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求得更大程度的自由与创新,学生接龙式的黑板写作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的陕西话朗读,更添新意。
汪李露茗老师执教
复旦附中特级教师王希明老师点评了四节课。王老师化用了《论语》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谈听课感受,认为课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他用“四有”概括了四节课的特点,那就是“有思辨意识”“有文本意识”“有研究意识”“有语文味儿”。他希望上课老师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课堂的探讨必须基于文本,在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时要更重视生成。他提醒大家,永远要记得我们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正本清源,老老实实讲语文,讲思维,讲审美,讲文化。
王希明老师评课
24日上午展示的是小说戏剧单元,四位老师分别展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李秀玉老师执教高一的《悬念与突转:小说情节的叙事动力—— 以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李老师聚焦小说情节,从冲突入手,借助教材课文深入分析了冲突的类型与突转的作用,选点新颖,内容整合,讲解深入。此外,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折线图直观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重视归纳总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唤起学生的体验。
李秀玉老师执教
江苏省宝应中学刘毓老师执教的是高一的《文以载“道”“具”观人生——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本课切入角度巧妙,本来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小说中细节的作用,理解小说物象(意象)的作用”,但是刘毓老师却从一个石头入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导他们去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整节课没有常规的去让学生自己梳理情节,而是借助电影术语“道具”来理解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别具一格。
刘毓老师执教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严力群老师执教的是高一的《促织》。这堂课紧扣新课标的要求,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字词讲解和文意疏通,而是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对《促织》中成名一家悲惨遭遇的剖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体会作者蒲松龄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批判,从而使学生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
严力群老师执教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张启和老师执教的是高一的《在暗夜中起舞——群文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题目“在暗夜中起舞”本身就非常诗意而深刻,暗示了群文的主题,导入设计巧妙有趣,由盲盒抽台词猜人物游戏,品读台词,迅速让学生走近人物内心,又由一尊雕塑和一幅壁画的对比直观展现出这三篇群文共同的主题——由束缚到反抗。接下来的讲解由人物自身的不同的束缚和反抗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张老师通过不停追问,将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的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张启和老师执教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刘颖异老师就四节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四位老师在教学中展示了各自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当前语文课堂的真实需求。四节课主要围绕高中必修下册的小说与戏剧单元展开,旨在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第一节课以“冲突”为核心知识,通过获取鉴赏知识、分析文本、创作突发事件三个环节推进教学;第二节课关注“道具”这一元素,强调其与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理解小说结构的重要切入点;第三位老师讲授文言短篇小说时,引入“绘评本”进行评点教学,结合AI辅助理解视角转换,帮助学生掌握叙述技巧;第四节课戏剧教学则聚焦冲突表现,强调语言动作性及舞台呈现特点。四节课强调了语文教学中核心知识的凝练、教学方法的适配、学习支架的搭建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为小说与戏剧教学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向与建议。
刘颖异老师评课
研讨交流,凝聚教学智慧
10月27日下午,评委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何郁主持了研讨交流环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顾之川老师以《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新气象》为题做了指导报告。他认为,24位授课教师以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演绎着文学教育的魅力,让人看到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气象;6位点评专家以他们的深厚专业素养和先进教学理念,引领着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方向。他强调,叶圣陶语文课堂教学展评不同于其他语文教学赛事,活动以践行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语文教育思想为目标,突出以学为中心,重在教方法,在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中,聚焦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品味和文化传承四大核心素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语文教师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他结合具体课例从“突出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育人功能”“着眼语文读写,展现文学课堂魅力”“借助巧妙设计,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分析了展示课的特点。
顾之川老师作报告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语文教研员许红明老师认为,构建文学课堂的路径有三:一是以经典文本为基石,厚植文化根基;二是以创设生活情境为桥梁,激发情感共鸣;三是以对话探究为引擎,培育思辨能力。她说,在AI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文学课堂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阵地,更是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堡垒,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坚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与追求,要以经典作品为帆,以对话为桨,和学生一起畅游在文学教学的长河。
许红明老师发言
辽宁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杜德林老师认为,当下语文教育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展评活动聚焦文学教育,正贴合了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文学课堂的构建,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语文教师和学生应广泛地、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的课堂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文学审美性,教出课堂的文学味道,用文学的思维建构文学课堂。
杜德林老师发言
研讨会后,与会专家为获奖教师颁发了证书,寿光现代中学丁超德书记致闭幕词,宣告活动圆满结束,希望参展优秀老师再接再厉,引领激发更多的老师研究与实践课堂,期待来年再会。
颁奖典礼
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联合举办,寿光现代中学、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协办。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