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研究论坛 >
  3. 校长论坛

李玉上:追风向日,筑梦校园

责编:正立 发布日期:2019-07-02  点击量: 1990

 

说到“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还得从2013年说起。那一年,大概也是这么一个时段,我在长沙市委党校学习,一天上午,来了一个陌生的“北京来电”,在一阵接与不接的犹豫之后,我还是接了。电话是王世龙老师打来的,他邀请我参与“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工作。当时,我并不认识世龙老师,本不想参与,因为当时我自己正着手于“中学语文学习学”的研究,而且提纲都已经拟定,素材也多有汇集,但是经受不住世龙老师的话语间流露出来的“睿智”与“高端”、“信任”与“厚望”的“魅惑”,于是就答应了。答应是答应了,我就讲要将“中学语文学习学”纳入到该课题去,世龙老师沉吟了一下,没有同意我的想法,我知道,这是因为我想做的和他想做的在方向上不完全一致。怎么办?有“朋”自远方来电,我不能违拂了来自远方的“朋”的美意,决定暂时放下“中学语文学习学”的研究,参与到“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来。这样,我就成了“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工作中的一员。

后来,世龙老师分配给我的任务是该课题下的子课题“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从2014年到2016年,我组织人力进行了极为艰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全国校园文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最新成果”,出版了39万字的《望城地方文化视点》一书,并将它作为校本教材在我所在的学校及区域内有关学校使用。2016年至2017年,我们又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形成了《望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这一成果也即将出版。这样一来,短短的几年中,我们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一项是关于研究结果的结论性成果,一项是关于研究过程的经验性成果。说到取得的成果,其实还有一项,那就是文学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世龙老师说的“校园因文学而年轻,文学因校园而高贵”、“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等观念已经深深扎如了我的头脑,而且因此取得了《师道无痕》等文学创作成果。

至于研究过程,我在即将出版的《望城地方文化研究》序言中作了简要的介绍,大意是:

第一、这是一个“敢吃螃蟹”的探险过程。当初,“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组下达“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的研究任务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理论上,我们找不到可资支撑的依据;操作中,我们找不到可资借鉴的模本。但是,任务来了,不容推卸,我们只能鼓起勇气,以“敢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开启了课题研究的探险历程。我时常激励大家,“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如今,这只“螃蟹”基本上吃下来了(尽管在吃这只“螃蟹”的时候不时遇到“蟹钳刺手”、“蟹骨卡喉”的情况),算是向“校园文学与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组提交了一份较好的“任务完成回执单”。

第二、这是一个“克敌制胜”的攻坚过程。这个“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文化”,一是“自我惰性”。就“地方文化”而言,当初,我们对它眼里是一无所识,心里是一片茫然,连研究的对象都是云里雾里,更不用说去研究它了。就“工作惰性”而言,长期工作在所谓“驾轻就熟”的工作环境中,面对新任务“我懒得去搞”、面对新措施“我懒得去执行”的思想意识不时作祟。大“敌”当前,我们不能退缩,只能战而胜之。于是,对“工作惰性”,我们以“进取”精神取而代之;对“地方文化”,我们以“探究”行动求而索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战胜这个“敌”,我们的任务是断难完成的。尤其是对“自我惰性”的剔除,我们一刻也未能放松。

第三、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生过程。“地方文化”可以呈现为“原生”状,也可以呈现为“再生”状,但我们的研究强调的是它的“创生”状,亦即通过我们对其“原生”状或者“再生”状的分析研究,创造性地生成它新的内涵。例如,“雷锋”,其“原生”状主要表现为“雷锋日记”和“雷锋事迹”,其“再生”状为研究“雷锋”的大量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校本课程教材”应有的功能,通过反复研究之后,我们在《望城地方文化视点》中介绍的是“有精神的雷锋”、“有理想的雷锋”、“爱学习的雷锋”、“爱文学的雷锋”等,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新识见。至于《望城地方文化视点》这一教材的出版,无疑是对“从无到有”的最好诠释。

第四、这是一个“凝心聚智”的共进过程。“地方文化”往往博大精深、点多面广而又良莠杂存、精芜并处,要将它发掘好,利用好,形成“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远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于是,在“望城地方文化研究”中,我们实施“团队作战”的策略,采取“凝心聚智”的措施。“凝心”,是让研究者将心思集中到“课题”研究的“专业性”上来,集中到“教材”开发的“规范性”上来;“聚智”,当然是凝聚课题组成员(乃至课题组外人员)的集体智慧,拥长者展其所长,有短者避其所短,善为者任以多为,不善为者促其善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正是这个“凝心聚智”,才使我们团队的成员得到了极好的锻炼,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收获。

说到今后的计划,依据本次工作会议“聚焦核心素养,呼唤文学课堂,繁荣校园文学”的主题,我想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开设“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的校本课程,让地方文化研究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取得新成果。其重点是引导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来,使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乡情”,凝聚“乡思”,记住“乡愁”,传播“乡愿”。

二是加强“文学课堂的筑建”工作。这项工作此前已经启动而且有所收获,当前和今后要做的就是使它更加富有成效地在“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文学课堂的构建”和“校园文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取得理想的成果。

三是加强“校园文学创作”工作。主要是完成长篇教育小说《师道迢递》的创作任务,从而让它与此前出版的长篇教育小说《师道苍茫》和《师道无痕》构成“师道三部曲”,为“繁荣校园文学”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引导教师开展校园文学创作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四是加强“文学特长生培养”工作。建议学校,从今年开始,招收文学特长生,开设文学特长班。组织专门人力,开设“校园文学课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播撒文学种子,培育文学新苗,让校园溢满文学的馨香。

2017年12月,在“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校园文学成果展评交流会”上,我以《白云留不住,万里独归乡——浅谈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的思想与行为要领》为题作大会发言。其要义为:要有拓荒辟径的担当气魄,要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要有钩深索隐的锐敏慧眼,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有灵活多样的解难方法,要有学以致用的创新设计。这是我在“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过程中最真切的感受。我想,这应该可以作为我们今后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导向之一。

最后,我想说,从事校园文学工作,是一项“追风向日”的工作,“风”是“国风”的“风”,“日”是“夸父逐日”的“日”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日”。追风向日,走的是一条长满鲜花更长满荆棘的路。过去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现在我还在这条路上走,将来我仍在这条路上走。有人说,一个人走可能很寂寞,一群人走可能很快乐。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想说的是,只要我们一直坚毅地在这条路上走,那么,无论是寂寞还是快乐,路的前方都一定有一道蓝紫色的文学弧光悬在苍茫的天际,昭示我,我的未来不是梦。

李玉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