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会概览 > 机构人物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世龙 2013-07-14 18:50:13  发布者:闻瑛  来源:

   

 

 

王世龙 笔名海生、海川,山东省莒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中语会理事,校园文学研究专家。中国教育文学网站和《文学校园》主编。先后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编委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责任编辑。主持过“十五”国家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全国中语会课题“教师文学修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园文学研究”;总编“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几十种;出版过诗集《乡土恋情》《山庄》《99首诗》,散文诗集《日照东方》,理论集《校园文学与创作》《论校园文学》(合著)等,《文艺报》《文学报》等十余家报刊对其诗歌创作曾予以评价。现致力于校园文学研究,发起“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和全国教师文学奖的评比活动,《中国教育报》《文艺报》等报刊多次报道,或发表论述文章。引领学校构建“文学校园”,营造“文学课堂”,希望全中国的学校和老师都富有文学气息和文化品质。

 

 

 

王世龙校园文学观

  

 

1.透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实际就是一部校园文学发展史,20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新文学的摇篮。只不过那时没有“校园文学”这个概念。而到了20世纪末的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一派繁荣,当代文学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复兴新时期,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不可阻挡地走进青春校园,于是就涌现出了“校园文学”现象。校园文学的蓬勃兴起,其标志是各地学校纷纷办起了文学社团。 

2.校园文学是改革开放30年校园里所出现出的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现象,它密切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枢纽。因此,我们要研究它,不仅仅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研究它的性质特点、创作方法,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更重要的是要从教育教学艺术方面去整合、探索,要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3.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翼,它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是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及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我们要倡导从时代新生活中挖掘那些体现青少年心理和情感特点的新题材,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创作出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教化特点的文学作品,使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培养情商,具备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发挥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正如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说:“文学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负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生之功用。” 

4.“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感染着人;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诉诸心灵的,是人的情感需要。青少年时期富于幻想、天真烂漫、好奇好动、渴望求知等成长的心理特点,最容易喜欢文学。在文学阅读中认识事物、体验世界、追求美好;在写作中,为了自我表达、宣泄自我而完善了自我,使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概括等智力技能,需要语言的储备与表达,在语言的探寻中得到了精神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进而提升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 

5.校园文学的崛起,是从诗歌开始的。青少年时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富有理想,勇于追求,富于热情,喜欢想象。人们说,诗是属于青少年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没有不喜欢诗的,即使不写诗,诗情诗意也始终牵动着他们年轻的心。因此,当中学生认识文学并舞文弄墨时,他们被诗歌吸引了,诗歌成为生命中的美丽花环。 

 6校园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创作者是学生,读者也是学生,即学生“自画青春”,自己写给自己看。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的年龄代沟变得越来越大,而同龄少年人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交流与表达易引起共鸣,因此以往成人文学的话语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阅读兴趣,他们要突破成人作家所写的“儿童文学”的界限。

 

7.学生的文学创作相对于作家的创作应当属于“准创作”。其文体形式要适合青少年学生的阅读与创作心理,如诗歌、童话、科幻小说、小小说、散文、随笔、纪实等,要具有好奇性、趣味性、时代性、创新性,贴近他们的生活,适应他们成长的心理需要。校园文学创作及其阅读活动,适应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与规律,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校园文学为突破口、切入点和落脚点,开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学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发挥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这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 

8.校园文学要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文章),必定要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与鉴赏(文本解读)的水平,必定提高学生的字词言语表达和布局谋篇的构思与想象能力,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累,其写作的过程,是一种对话过程——与心灵对话,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对话,这是一个自我陶冶、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人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学生通过写作促使思考与探索,可以将自己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不断进行修正、补充、发展,使其相对完整化与逻辑化,将原初状态的处于粗糙形态的思想外化为精美的语言与结构,呈现为作文(文学作品或文章),从而促进人生素养的升华。因此,“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9.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学习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之中的。这就是说,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培养起学生的兴趣点,语文教学才会成功。写作需要语言,语言需要阅读,阅读给人愉悦,愉悦给人以生活情趣,情趣给人以感悟,感悟催生人的表达欲,于是写作便会成为人自觉的言语能力。这个过程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1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综合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校园文学活动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由此看来,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性强、自主性强、综合性强的优势,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路径。语文新课程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倡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这些要求与倡导,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得以实施或实现。校园文学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吸纳整合各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融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艺术教育(美育)、人文教育等于校园文学活动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面对学生年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即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构思生动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一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具有全息思维的大语文教育方式——开辟“校园文学大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校园文学大课堂”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按知识逻辑顺序编写,其传授教师仍按传统习惯教学,较少地考虑学生心理成长接受程度及“活动”的展现形态,不适合学生学习,所以要调整、改造、补充教材,开发资源,以适应活动教学的需要。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建构知识框架,以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真正使学生被动的学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1.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由过去单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开始注重 “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被传统“应试”观念忽视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却使许多学校难以实施,使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偏差,比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泛人文化的教学倾向、概念化的写作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等,如何开展新观念的语文教育,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建构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灵活的有效的语文教育方式,是目前一个急切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归结到教师的专业素质上来。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成为学校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如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和惯性疲劳,我们认为,从提高教师文学修养的层面寻求突破口,激活教师的教学情感,应当是一条有效途径。

 

12.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面对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古代、现代教育史、文学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著名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向莘莘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承传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比如在20世纪“五四”文化运动时期,不说北京大学等高校那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现代作家,单说浙江的一个“白马湖”现象,就令人感慨不已。当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李叔同等离开都市定居荒村兴办一所春晖中学,吸引了一大批当时的仁人志士如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叶圣陶等来此讲学,一时间那里英才荟萃。区区白马湖畔,容纳着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学者作家,创造了“白马湖”教育文化,千古流芳。

而如今的教坛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教师的文学修养普遍偏低,具有写作能力的教师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喜欢写作,但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及其种种重负,使他们穷于应付死板教条、急功近利的所谓教学“常规”,压抑了写作愿望与文学才气,也丧失了教学生活的情趣及创造力。而实践证明,教师自身素质中如果缺少文学修养,其教学过程就会苍白无味。不管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要具备写作技能,具备人文精神。可以这样说,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文学感悟能力的语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滋味,上出精彩。写作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就应该注意提高写作水平。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还要会写散文、诗歌甚至小说。只有当自己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才会有的放矢去指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正如课题组首席顾问、著名作家毛志成所说:“为师者,口中有言,笔下无文,一味地穷经皓首,临卷经年,口里虽有千言,笔下实无一采,这是教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为师,就要有见识、有感情、有表述能力,非此便不足以为师……能用艺术性的语言文字来演示教师的工作、生活、情感的教师,才是生动的教师、有魅力的教师。”(摘自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绿太阳文学系列丛书》代序《喜读为师者文》)

 

13.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探望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当面向总理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钱学森以其亲身实践和深刻体会,提示了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科学创新的重要作用。钱学森认为,智商十分重要,情商亦必不可少。人的宏观视野、形象思维、感情、想象和情怀这些“情商指数”,与艺术教育的熏陶是分不开的。情商指数高的人,更具备对自身的感知力,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勇气,所有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科学创新必备的素质。钱老的观点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从学校来讲,要建设为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而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贡献,因此,教师的文化素质最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最好的渠道就是让他们学会写作。这不仅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发展,而且会使教师的教书生活感到富有,使他们成为富有文学味的生动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师,我们的学校就会健康地走上素质教育快车道。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我们认为,反思的最好手段就是写作,而写作的最好形式就是文学写作,教师的文学写作是独特的,这需要我们很好的从文学本质意义和教育价值上去探讨。

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来决定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可以说,改变教师是改变教育的唯一途径。

 

14.关于“教师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写作的文学体验实现个性化语言的品格与言语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形成教师的文化素质与人格魅力。具体应包括: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开阔的文化视野、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能力(解读文本能力)、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写作、口语表达等)、文学精神(体现在文学语言、文学情感、文学思维、文学形象、思想内涵等)、创新意识、教育意识等。教师文学修养形象可概括为:生动的文采,儒雅的气质。

 

15.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文学灵动的美及诉诸心灵的本质精神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因此,我们从提高教师文学修养的角度探究专业化成长,会使教师找到“精神的家园”,找到教学的乐趣,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16.热爱文学吧,愿每一位教师都具备文学修养,富有文化品位,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刻的思想,闪烁的个性,优美的语言,仁爱的情愫,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言传身教”“有教无类”,使我们的学生天生喜欢文学,喜欢语言,喜欢语文,喜欢学习。如此,我们的教学能不生动吗?能不得“高分”吗? 

17.建设“文化强校”战略合作的目标,首先是建成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校园文学特色鲜明,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素质教育新型名校——“文学校园”。其核心内容包括:

1) 大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发挥校园文学特殊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挖掘情商,陶冶心灵,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意识,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为具有文化品位的国家公民。

2) 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观转变。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使教师成为富有浓厚文学味和文学魅力的新型骨干教师,具有新型教育观和职业幸福感、自豪感。

3) 大力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通过校园文学活动衔接课堂内外,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4) 大力增强校园文化特色。通过发展校园文学,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使校长成为富有文学风采和文化品位的新型教育家。

通过创建“文学校园”,为学校成为“文化强校”,乃至“文化名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校园文学走进课程,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探索文学教育途径,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文学滋养心灵,文化激发力量

营造文学校园,建设文化强校     

文化立校,文化立人,文化立国

 

 

热爱教育(诗歌)

 

 

 

握住一支平凡的笔

把殷红的心血流进文字

深入东方文化的土壤

认识教育的根

 

教育沿着历史的河流

从人类脚底缓缓而来

横在新世纪面前

让我们建造引渡的大船

 

这是历史前进的使命

千点云帆使我们光荣而艰巨

厮守生命出发的码头

清清白白,义无反顾

 

就这样把那份酸疼的热爱

植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一生都拥有的青春

贯穿民族的根

 

热爱教育,做一个老师

站在文明的最上边

每天看着太阳升起

教育,使我们的生命步步升高

 

(发表于1995年山东《大众日报》副刊)

 

 

 

上一篇: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吴思敬
下一篇: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黄伟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