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课堂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职 高 诗 歌 教 学 2013-04-23 11:55:00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关键词:诗歌  艺术鉴赏  意象   审美体验
 

       从语言本身找信息,找诗歌的“诗眼”。散文有文眼,诗歌也有诗眼。诗眼就是诗歌的关键词,体现了情感起伏和思绪变迁。诗眼是整首诗的脊骨,支撑着诗歌的构架,其他的枝叶都是在此基础上伸展出去的。一般情况下,诗歌的诗眼是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表现事物的状态、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动词表现动作以及情感的变化。王国维在评价“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时,说道,“著‘闹’字而境界出”,“闹”就是诗眼,刻画出了热闹的景象,使得春景动态化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是诗眼,绿色代表了优美的春景,使“吹”具有了视觉感受,“又”暗示着新的年头,表达了诗人对家的眷念。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思”就是全诗的诗眼,因为整首诗都是诗人英才难求、壮志未酬的感慨。找到诗眼,就把握了诗歌的大致脉络,读诗就有了线索。
       体会诗歌的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诗歌中的写景,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诗人配合情感需要的“计策”。我们熟悉的比兴手法,就是很好的证明。“先言它物,而引起所咏之辞”,它物只是个铺垫,诗人意在“辞”。例如《诗经·桃夭》,每章开头都以桃花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诗歌中的“兴”与“正文”没有意义上的关联,但有情调上的联系。要悉心体会诗歌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透露了诗人的思绪。例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乡关、烟波体现了愁情,配合暮色和弥漫的烟波,愁情更重,同时,愁也具体化了。
       琢磨诗歌意象。意象通俗点说,就是小说、散文中的形象,但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意象是诗歌的核心,是诗歌的灵魂。意象与诗眼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具体化。透过意象,可以看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月”、“柳”、“黄昏”都是很典型的意象。“暮色起愁”,看到月亮,漂泊在外的人想与亲人团聚;看到黄昏,恋人们期待甜蜜的约会,游子涌起归家的冲动。“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传统,提到“柳”有种伤感。短短的一句诗,通过几个相互联系的意象,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探讨艺术特征。诗歌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特征、修辞手法。这是读诗的高层次追求,对思路的开阔、想象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探讨艺术特征,就像走进诗人的世界,与诗人对话,要体会当时的语境、感同身受。这一点,在读古诗时尤为重要。由于年代的久远,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难以理解古人的情感。就像我们不理解屈原为何要自杀,陶渊明为何要安于清贫。诗歌中的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暗示性地意指这一形象或形象体系之外的事物或对象,包括某种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
 
    在诗歌教学中必须反复钻研,深入体会,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和含蓄性。教师对所要教的每一篇文章或作品,都要事先反复钻研,深入体会它,熟悉它,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讲课时胸有成竹,运用自如地步步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和领会,对诗歌作品自然也要如此。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从备课到讲课,我们有些教师往往感到,诗歌要比其他体裁作品难教。篇幅越短越难,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以外,从作品方面来说,因为诗歌是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它不像散文、小说那样,对生活作具体的、细致的铺叙和描写,而是作者在对生活有着深切感受的基础上,用最精炼的文字和鲜明的形象,对最富有意义、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或生活片断,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有的作品仅寥寥数句,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表现出一个极为深刻的主题。所以,在备课时,就应该在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尽量把诗歌的跳跃性和含蓄性弄清楚。
  所谓诗歌的跳跃性,就是诗句的内容之间距离比较大,而且往往只有内在联系而无形式上的承接关系,不用笔墨去作关联、交代、转折、过渡等,形成了一种跳跃性的发展。对诗歌的这种跳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你“跳”我也“跳”,把诗句割裂开来,孤立地分析,而应该根据其内在联系,在思想内容上加以开掘,连缀起来,带领学生步步地“走”过去。
  所谓诗歌的含蓄性,就是诗歌的思想和感情含而不露,不是直白的表达出来。诗歌的含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地运用各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来加以实现的。它使作品更富有“诗味”,给作者留下广阔的思索余地,以收到更大的艺术效果。由于诗歌的含蓄性,往往有的作品在内容上似乎可以这样去理解,也可以那样去理解,特别是对那些象征性的形象描绘,有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假如我们教师过于拘泥,微言大义,草木皆兵,每一句、每个细节都要给它落实,这句隐射什么,那句隐射什么,这无异于作茧自缚,不是我们正确理解诗歌的做法。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和整个意境出发,去理解和分析诗中那些具体的形象描绘。
  总之,我们只有注意诗歌的跳跃性和含蓄性,经过反复钻研,才能对作品有正确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只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正确了,体会深刻了,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语文知识,真正发挥诗歌教学的作用。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训练。由于诗歌是感情的升华,语言又富有音乐美,因此,诗歌朗诵在诗歌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朗诵训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作好示范朗诵外,还要拿出教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教学短的作品尽可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出来。学生朗诵时,可根据诗歌作品的特点,分个人朗诵、小组朗诵和全班朗诵,形式可多样化。除了课堂训练以外,还可通过举行诗歌朗诵会等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我觉得在朗诵诗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饱满的感情。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做到这一点,不但不可能把诗中的内容和感情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来,而且还会破坏整首诗歌所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事先对全诗的内容和感情作一番分析研究,看它是赞颂的,还是激愤的;是欢跃的,还是哀痛的;是轻快的,还是深沉的;或者几种感情都存在。这点必须要很好地把握。
(2)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楚、口齿流利。朗诵一定要用普通话,并努力克服各种方音的影响,力求符合标准音;事前一定要反复练习,做到熟读能背,以免正式朗诵时结结巴巴。
(3)要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这一方面要做好音节的处理,每个词或词组的后面要有短暂的停顿和间歇;另一方面要做好标点符号的停顿处理。
(4)要注意重要音节的读法。我们说话或朗读,往往要把句子的某些地方读得较重一些。
  总之,根据职高语文教学的目标,课前努力备课,课堂上多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多多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多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学他人之所长,必能教学好职高的诗歌课。

 

上一篇:作品: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根本
下一篇: 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