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韩少功:好作家是读者逼出来的 2013-05-28 09:50:02  发布者:phpcms  来源:武汉晚报

  前天下午,著名作家韩少功刚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好作家是读者“逼出来的”,来华科大驻校授课期间,感受到湖北同行们中间火眼金睛的很多。
  关于作品 韩少功谈自己
  问:您曾说过如今中年以上作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创作透支,为什么这么说?
  韩少功:很多作家最好的作品是他们的成名作。写过一两本书以后,“井喷”式的压力已减轻,要补充新的能量,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中年以上的作家,特别是成名作家,会应付各种各样的“稿债”,很容易出现情绪、感受、材料上入不敷出的现象。这是需要自我警惕的。
  问:作为“寻根文化“代表作家,文化实用主义在当今社会有横行的趋势,文学似乎有些受困于当代现实,您认为文学如何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
  韩少功:急功近利的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这没什么奇怪。有志向的作家不必随波逐流,不妨立足于自己,从自己开始,学会保持定力,保持清醒头脑。中国作协有七八千会员,加上会外的作家至少好几万,如果每人写好一本书,哪怕是一篇文章,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问:80、90后作家及网络小说有更多年轻的读者群,这些年轻读者对文学作品不大感兴趣,您怎么看?
  韩少功:80、90后的年轻人没有前辈人那样的人生经历,有时候不易理解一些经典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验,产生不了共鸣,不能形成对接,其实再正常不过了。要求他们一定热爱经典,有点强人所难。不过人总会成长的,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多,遭遇的社会和人生难题越来越多,他们的求知兴趣和阅读喜好也会变化。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在发生,很多80、90后的读者已经不满足于“青春小说”什么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其实有一些共通的问题,所谓经典就是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提供视角,提供精神文化的积累。我相信,每一代人都是这种积累的参与者和受益者,80、90后也不会例外。
  
  关于文学 韩少功谈社会
  
  问:2000年开始您就退居乡间,您更喜欢乡间生活还是城市生活?
  韩少功:在乡下生活,方便我接触自然与底层,也能让我避开一些无谓的应酬和会议。不过我也喜欢城市生活。这并不矛盾。即算有点自我矛盾,对于作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是一件好事。贾宝玉有选择林妹妹还是宝姐姐的自我矛盾。苏轼有入世和出世的自我矛盾。雨果是革命党又是保皇党,也是自我矛盾的。自己同自己过不去的时候,也许正是作家最值得表达的时候。
  问:《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马桥辞典》文笔自由,寓教于乐,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您觉得哪部作品最有资格成为您的代表作?
  韩少功:这等于是说我儿子和女儿只能活一个,我选谁?问得很残酷啊。回答太困难了。
  问:有人说,您小说中的人物有明显的文化象征色彩,您创作时是否赋予了这种色彩,还是读者附加在人物身上的?
  韩少功:作家写作只完成了文学作品的一半,另一半是读者完成的。这种评价、理解作品的权利属于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这些差异化理解无需要得到作者的核准和认可。不过,好作家是读者“逼出来的”,读者的要求、品味提升了,作者也需不断提升。我曾经在广州看到过一份考题,以我的作品为阅读理解题,其中选择作者意图一项,我认为四个选项都不能代表我的写作意图(笑)。不过出题者有权利去理解我的写作意图。
  上世纪60年代下放至湖南省汨罗县农村插队,2000年又辞去海南省文联、作协的领导职务退居湖南汨罗乡间,韩少功对乡土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前天下午,武汉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著名作家韩少功和500余位观众一齐领略“乡土中国”,他分别从气候、地理、物产三个方面讲述农耕文明的历史与现状,进而展开中西文明的比较。
  “我们久居大城市,乡土对我们有多重要?有调查显示,中国还有50%的人口在乡村;有90%的国土地处乡村;有近3000年的农耕文明史渗透在人性与文化中。所以即使是在城市生活了的一代、二代、三代新移民,文化性格上也都打上了深刻的乡土烙印。”
  韩少功强调,只有从乡土出发,我们才可能深度了解自己的国情,也才能更好地展开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
  整个演讲历时两小时,包括演讲者与我市市民听众展开答问互动。会场座无虚席,气氛活跃。武汉大学数十名学生,是听了韩少功在华科大等学校几场讲座之后,继续追踪到这里来的。(钟磬如)
  
  

上一篇: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哪些人是有罪的
下一篇:余光中 在古今之间游荡的诗人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