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课题动态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校园文学研究论文撰写实例 2013-02-27 09:27:25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背靠大树”——校园文学发展的关键

                        白彩霞

              (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甘肃 兰州 730020

 

  要:校园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哪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部分高校校园文学的实际,分析了在囿于校园文学仅仅是“校内学生的文学”认识层面的情况下尴尬而艰难的处境,阐明了要从改变对于校园文学的狭隘理解着眼,让校园文学回到它原初丰厚而广袤的土壤(即校园)去,强调要改善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倡导教师的参与和鼓励,发挥媒体作为校园文学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学   现状   发展   领导   教师   媒体

 

如果真像校园文学研究专家毛志成、王世龙他们所认为的,校园文学已不仅仅是“校内学生的文学” [1] 这么狭隘,那么,问题似乎就要简单得多了。可事实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乃至于大学的校园里,所谓“校园文学”,它的实际意义的确仅仅只是“校内学生的文学”。

正因为很多人对校园文学的认识至今还停留在这么一个浅层面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几乎所有的校园文学都不能走出如下几个尴尬而艰难的处境:

第一,文学在校园紧张的环境里只是花草一样的点缀。

就像青春期孩子们嘴里语焉不详的流行歌曲,有也行,没有也行。不管是学校的一把手、主管学生工作的基层干部、语文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他们对文学本身的认识无不怀抱着各自的偏见。没有人会把文学等同于语、数、外里的任何一种,也没有人斗胆去拿文学抗衡或替代其他任何一门公共课,对于整天一门心思只想把分数“提上去、再提上去”的学生而言,文学什么都不是,它甚至不如石头缝里挤出来的一根草,因为这种“闲书”不仅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分散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还会唆使他们厌弃课堂,诱导他们想入非非,玩物丧志。因此,一些中小学的校长、长期教授文学类课文的语文老师,也基本看不到校园文学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之养成、对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思想底蕴的形成与积淀,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校园文学的悲哀——它本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幸的是,当整个校园都在忙着抓升学率,忙着培养尖子学生去参加各种竞赛以夺取各种名次的时候,校园文学犹如秋叶一般被悄无声息地扫到了校园的垃圾箱。当然,这也是校园的悲哀。

第二,爱好文学的学生历来在学校里就不多。

小学阶段,爱好者因为基础薄弱基本成不了什么气候,也谈不上什么校园文学。中学呢?他们本该成长为校园文学的主宰者了,本该被当作校园文学的珍贵资源,但实际上,在老师和同学、家长甚至于他们自己眼里,他们更像是一个个、一群群不务正业者,他们的文学爱好其实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引导和发展。在大学,即使是学中文的,据调查,爱好文学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里以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的武汉大学为例,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社团里:王家新在写诗,邱华栋在写诗,方方和池莉在写小说——这些人后来均成为内地文坛的风云人物。同样的大学,同样的社团,如今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的执行主编、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家铭却十分无奈地说:“现在同学称你诗人,很大程度上带着调侃的味道……就算在文学院,你跟同学谈艾略特,谈叶芝,很多人都会摇着头走开。”《武汉大学报》副刊主编张海东对此也无不感慨:“现在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都很现实,文学青年现在几乎成了神经病的代名词。”[2]可见,在追求效益的商品加娱乐的现代社会里,有这样爱好的学生遭到这样或那样的嘲讽、打压以至于扼杀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曾经也热衷于文学,也游走在中学、大学的大大小小的或长命或短命的文学社团里的我们,如今回过头去再俯视依然游走在这个队伍里的幼小稚嫩的他们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认为这些执著坚持的孩子,是当今校园文学里不可或缺的稀有资源、有生力量,应该得到来自各方力量的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就这样一支零零落落、聚散无定的队伍,成员和成员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要么是偷偷摸摸地在单打独斗,要么就像是游兵散将,即使聚集起了一群人,也是无头苍蝇一般,总是呈现出一幅一盘散沙、难成气候的景象——他们其实更加匮乏的是足够的信心与清晰、远大的奋斗目标。

第三,个别的校园文学活跃现象也很难令人乐观。

即使校园文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并且拥有了一个或两个属于自己的比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校园文学的绚丽景象也仍然只是暂时的,它们始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任何壮丽的事业都不能靠一个人去完成,也不能靠一代人去完成,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继地去努力。上一级学生辛辛苦苦、雄心勃勃建立起的文学社团,在他们毕业离开校园之后,结果又如何呢?下一级的学生是否就能有他们学哥、学姐一样的决心、爱好与魄力,把这个艰巨而美丽的事业继续做下去?校园文学发展繁荣局面的形成,存在着持续性,各自为政,各管一段,那断流就是必然的。

本人在大专院校从教快20年了,先是给中文系代文学课,后是给小教、初教专业的学生代文学课,期间所遇文学爱好者不少,所扶持、参与创办的各种校园文学刊物也有若干,但一届学生有一届学生的追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对校园里过往学生的历史收集和珍藏的嗜好;都喜欢破旧立新,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勇往直前。因此,即使曾经在上一届学生中红极一时的文学社团,在下一届、下下一届学生的眼里也不过是昨日黄花,懒得问津。而下一届、下下一届学生重新创办的刊物,在其后也再一次会戏剧性地上演被草草收拾的残酷循环。而这,无形中造成了多少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得让校园文学回到它原初丰厚而广袤的土壤(即校园)去。毛志成、王世龙老师认为:“‘校园文学’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引起社会关注,是近年来的事。一开始,人们的理解是狭义的,只将其理解成校内学生的文学,后来才拓展到教师搞的文学,随之才把校园文学予以广义化,包括了校内校外一切文学爱好者和作家所写的与校园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 [3 ] 也就是说,校园文学的创作主体不应该只是一些孤军作战的学生,还应该有老中青三代老师共同参与,有社会上那些关心学校、倾心于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若干作家、教育家以及进步人士们扶持。如果,有朝一日连我们的老师也热衷于把构建校园文学当作自己伟大的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的时候,那么,校园文学的前景无疑将会辉煌很多。然而,老师愿不愿在这个领域里辛苦耕耘,想不想带领学生去开拓新事业,这却完全取决于校领导的认识和态度。如果校领导看校园文学是花拳绣腿,是不务正业,那么,校园文学的发展便无指望可言;如果校领导看校园文学是新生事物、是师生门共同的才艺展现,是最终构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校园文学的前景才会充满光明。

我院学生各种文娱社团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与戏剧性变化,关键在于我们换了一个重视和倡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把手。自从我们这个新院长上任之后,我院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昭示出我院崭新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教育教学的决心、所有教职工要与学生谋生存、共发展的信心……每天一踏进校门,师生精神为之一振。资金上从未有过的大力投入,使整个校园都开始“动”了起来。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空前活跃,兴趣小组纷纷创办;教师的科研、教学及娱乐活动也精彩纷呈,系与系、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合作与交流。还有对“学生至上”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以及实践。学生的事情无小事形成共识。学生活动中常见院领导的身影,接着是新老教师加入了学生的队伍,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系里的领导渐次登场……我院的文学社团更是得到了大力扶持,文学社成员从过去的三四十猛增到两三百,编辑部、策划部、宣传部、财务部人才济济;征文活动由过去的一学期一次变成了每个月平均一次,写作内容也由过去的一己之爱拓展到了很多热门话题;指导老师不再限于中文系的青年教师,而是汇聚了学校不同专业、年龄的文学爱好者,以及本地的一些著名作家、诗人、编辑和文化名流;刊物越办越精美、气派,其内容、排版、插图、封面设计乃至于纸质,都与正规的、实力雄厚的杂志不相上下。而且,我院文学社在发展过程中还与校外其他兄弟大学建立了各种友好关系:开辟专栏互登作品、利用节假日合办活动,在有力地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的同时,对创业、对培养集体和自身的荣誉感、成功意识等也建立了相当的信心。

就是从我院文学社的勃然崛起上,我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文学要发展,必须依傍在这么几棵大树上。

首先,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态度和行为。一把手是关键。一把手的态度很重要,他的肯定或是否定,最终决定一切事情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学的生存与否也就是在这样的夹缝当中决定。校园文学需要的是来自学校自上而下的精神鼓励,与此同时。物质上也要及时地得到帮助与扶持,领导要经常给文学社团创造机会,不断搭建让师生们得以展示自己个性风采的诸多平台。

其次,是老师们的参与和鼓励。包括:与文学社团的成员一起规划和设计各种新鲜活泼的文学活动;参与校园文学的创作,比如,给学生刊物经常写一写“卷首语”、“专栏文章”、“美文点评”等,老师一方面要勇于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学生的刊物上,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创作,同时,并给予每期作品以及时中肯的评论;利用教师的优势和影响,给社团不定期地推荐或邀请相关专家,多举办一些与文学有关的学术报告。

再次,把当地的各种媒体当成自己无形的、庞大的阵地。不断借助各种新闻形式去宣传文学社团的活动、刊物与文学新秀,在为本院构建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最终,让校园文学里涌现出的一棵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3] 王世龙.校园文学与创作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3.

[2] 袁于飞,单舟,甘丽华.校园文学,生存还是毁灭[N]. 中国青年报,2010-7-13.

 

 

 

 

 

校园文学创新写作与“文学短信”的尝试

  于少鹏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江苏  靖江214500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变化,为校园文学创新写作提供的新的契机。笔者受短信文学兴起这一新事物的影响,进行了将文学短信引入校园文学创新写作的尝试。本文阐述了文学短信的时代背景,概括了文学短信的特点,对开展文学短信活动尝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其理论依据,具体总结了开展文学短信活动的实施策略和初步成效。

关键词:  校园文学   创新写作   文学短信

 

一、映日荷花别样红——“文学短信”的时代背景

短信这个新生事物,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广泛应用了。一段段短信转瞬之间便可“纵横天下”了。人们在创写并传播它时,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就产生了。这便是火爆与时尚的“文学短信”。

《中国文化报》曾报道,2003年全球有3600亿条短信流动,中国便占了其中的900亿条即1/4。短信风起云涌,人们的创造力也被无限地激发起来,全国各地均涌现了大批的短信创作专职写手。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与《东方》文化周刊联合主办的“中国原创短信文学大赛”则直接拉起了“用先进的技术传播先进的文化”的大旗,喊出了“引领短信文学潮流,呼吁文明,倡导时尚”的口号。这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条信息:短信与文学短信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了。

短信以它内具的特有元素在信息交流领域中独领风骚,成为了新兴的“第五媒体”。但“文学短信”能不能最终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形式,在时间的考验下有没有永恒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我们无法肯定,相信历史将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在文学领域里,文学短信的形式已开始“露出尖尖角”。对此,校园文学写作没有理由不予以深切的关注、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响应。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值得尝试的思路

短信为何如此风行?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短信可以说是一种“民间语文”,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方式,另一方面,短信是一种新的语言文本,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是一种新的人际交流形式。文学短信的特点大致可以列举如下:

1.语言丰富,启发力强:短信语言可含蓄,可夸张,可幽默,可直讽,可欲扬先抑,也可欲抑先扬……

2.短小精悍,概括力强:字数不多,语言犀利,有着深度的思考。

3. 结构多样,表现力强:一篇篇短信,或如一幅幅工笔画,端正典雅;如一张张写意画,挥毫拔墨,恣意纵横;有时又像漫画,铺张而又大胆……

4. 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短信中心明确,通俗易懂,表情达意明快,利于交流与沟通。是为了这也就决定了短信要

5. 感情交流,渗透力强:短信内具独特元素,在感情交流上有着十足的优势和魅力。它简洁、明了,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被易为对方所接受。

这样看来,短信文学中有着“新思维,新表达,新体验”的特质,这正与我们的创新写作理念不谋而合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引进“文学短信”与创新写作进行整合,应该能为校园文学与学生写作开辟新的天地。我们决定,就此进行一番尝试。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尝试的依据

(一)尝试的可行性分析

1. 调查显示,班上学生对短信并不陌生且有所了解;80%有过短信发送的经历,95%对短信的时尚与作用表示认同;100%学生家庭拥有一部手机(70%有两部以上),这使学生借用家长手机成为可能。

2. 短信主要以“创作”为主,发送短信并不是经常性的,且费用少,一条短信一毛钱,而打电话是一分钟两毛钱。如此,短信交流划算而并不会造成家长或学生的经济压力。

3. 当代中学生上网率居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有好奇新事物、追求时尚与潮流的心理。手机短信交流方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新奇感,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是不容质疑的。

4. 手机短信的内容可能良莠不齐,短信中一部分内容为“荤段子”、“恶作剧”,但学生不是手机的直接拥有者,所以学生所受的其他各种负面影响不大,且学生的活动又在家长监督下进行,这使“文学短信”的纯洁化成了可能。

(二)尝试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1]文学短信与创新写作的整合并适合了这种要求。

2. 创新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由于能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倡导“新思维,新表达,新体验”,这与文学短信创造的本质是一致的。

3. 写作的新理论认为:写,是为了有效的交流;语言表达的“意义”是客观地传递周围边界的信息。而文学短信的尝试将把创作(写)与传递(交流)巧妙地融合。

四、小荷才露尖尖角——尝试的实施

(一)“文学短信”尝试的操作策略

“文学短信”尝试的操作策略流程图如下:

前期准备→收集精品→品析感悟→模仿创作→交流发放→竞赛升华

前期准备:利用开班会或家长会的机会,让学生与家长共济一堂,共同交流与沟通,理解活动的宗旨、目标、任务等,用“追求时尚,呼吁文明,做时代弄潮儿”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切为了孩子”和“用先进的技术传播先进的文化”来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并要求家长对学生的使用手机情况、短信创作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使活动的全过程是健康的、绿色的。用学生姓名建立家长手机号码本,并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每位学生家长掌握一两种手机汉字录入方法,熟练手机短信的阅读、储存、发送等操作功能。

收集精品:首先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短信,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或网上查寻,也可以向有手机的人索要后记录下来,要注意的是,收集的短信必须内容健康向上,题材贴近生活实际。然后把收集的短信尽可能地分类编排,汇聚编制成一本《短信精品收集本》。

品析感悟:利用写作课,组织学生对已有短信进行品析鉴赏,品味其中韵味,揣摩其中门道,理清其中思路,从面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领悟短信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增强学生对短信的理性把握。

模仿创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先模仿后创作,在对短信有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可动脑动手了。从模仿到创作,让学生的奇思与灵光一闪的妙想沉淀为文字,形成自己的作品。

交流发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发送,在交流中促进,在促进中激发创作灵感。老师也可以利用‘短信祝福送给你”、“短信课前天天聊”等经常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文学短信”的沃土中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同时,要求学生一周发送一条自己最满意的短信佳作发送给老师作为“交作业”,老师随到随批,动态反馈。

竞赛升华:适时开展“我最满意的短信”、“最真诚的心灵独白”、“最出名的语言大师”、“一周短信擂台王”等形式的比赛,让学生收获创作的成果。也可把评选后最佳的原创短信上传给网站发布,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使活动由纯粹的短信交流比赛逐渐上升为师生、生生等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最真实的人性充分释放。

五、日出江花红胜火——尝试的成效

1.搭建起校园文学活动的新平台。文学短信写作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心灵枷锁,拔动了学生的心弦,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也为校园文学活动搭设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短信创作中,学生认识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得到提升,“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身边的事”,改变了传统写作中内容空洞、语言干巴、无病呻吟的现状,学生展露了真情,写出原汁原味、充满真情的好作品。

2.开辟了语文学习的新途径。通过文学短信活动,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锤炼和创新语言,激发了学生珍视与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热情。 “咬文嚼字,妙在传神”,加深了对汉语的博大情深的认识驾驭语言文字。另外学生也逐渐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并能活用在自己的短信创作中,这正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3.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先进的技术传播先进的文化”,学生在倡导时尚,呼吁文明的同时,增强了学习和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欲望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4.改善和优化了学生的成长环境。文学短信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活动,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人际氛围,形成了一个个绿色的人际圈,既关怀了学生的个性,又张扬了学生的理性。

六、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部分“经典短信”展示

1.祝福你(春节祝福短信):

一斤花生两斤枣,好运经常跟你跑。

三斤苹果四斤梨,好运和你不分离。

五斤橘子六斤蕉,知识滚进你书包。

七斤葡萄八斤橙,愿你心想事就成。

九斤芒果十斤瓜,愿你新年乐开花。

2.送你“8点”(对一“问题学生”劝勉短信):

理由少一点,肚量大一点。

嘴巴甜一点,脾气小一点。

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

微笑露一点,脑筋活一点。

3.懂你(心理独白短信):

我曾无数次虔敬地走入你的胸怀,曾聆听到世界上最宏伟、最华美的乐章——这里有太阳柔美的和弦,有山冈大贝司般浑厚的低音,有松涛雄壮的奏鸣,有山泉清脆的铃声,有百鸟繁复婉转的雨韵,更有你波涛震田野的大声呼唤与豪吟……      

4《秋瑾》电影观后感

少年壮志当慷慨,  一任天下抒情怀。

凛然浩气谁能灭?!热血洒尽凝碧彩。

5父亲(某同学顿悟亲情后写下的短信):

为了射出儿子这支箭,

而把自己劳累一张弓。

6.我的地盘,我做主(校园生活幽默短信 ):

有个同学爬墙出校,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为什么不从校门出。他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又问他,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他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第二天他从正门进学校,校长见了又问他,怎么不翻墙了。他说,安踏——我选择我喜欢。第三天,这位同学穿着背心上课,校长说不能穿背心。他说,男人简单就好——爱登堡服饰。校长无奈说要记他大过。生问为什么。校长说,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欢迎使用动感套餐。

 

[参考文献]

[1] 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 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 

上一篇:关于课题成果的编辑出版
下一篇:谈谈校园文学研究论文的撰写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