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方法研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借鉴八股巧破题 2014-01-22 14:20:28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4

 

破题是议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破题,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简洁的文字点破题意、点明主旨。破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考场作文的入类(考场作文评分要求先入类,某文是属于一类文、二类文,还是三类文、四类文)。破题体现作者对文题的理解、见识、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而八股文的破题与承题对考场议论文的写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八股文的破题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简要而恰当地解释题目的意思。议论文的写作第一个环节也是要求准确解释题目。承题是接着破题的意思加以补充和进一步说明题义,并根据所破的题意指明这篇文章的主旨。承题过程相当于议论文的第一个过渡段。

下面我们就以《生亦我所欲》为题来看看作者的阅读积累、见识和独立思想,以及对破题的作用:

生亦我所欲(题目)

即生与义而两衡之,所欲原无异情也。(破题)

夫人之欲生,谁不如我。敬其无伤于义,则所欲岂遂分彼此哉!(承题)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就生命与道义两相比较来说,人的欲望这一点两者并无差别。(破题)

人都想求生,我也想求生,有谁跟我不一样?假如求生不妨害求义,那么这两种追求难道还会分彼此吗?(承题)

《生亦我所欲》命题来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该题取第三句。朱熹对此还有发挥。文章要求在孟子和朱熹的基础上发挥成篇。

 首先,要照顾孟子整段话的意思。孟子的话是先由鱼与熊掌引出论题,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再将生死对照,得出不能苟且偷生的结论;然后以行者、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申说“欲生”是有条件的;最后呼告民众改正三种错误的选择,因为它们丧失了人的本性。孟子的论述精简明晰,层层深入,有力度也有深度。不过孟子的重心不在生,而在义。对于这一论题,朱熹《集注》也有不俗的论析。朱熹的论述方法如次:首先肯定“欲生”是人之常情,但“生”不是人的最高欲望,而义理良心又是其判别标准;其次假设论证,若无义理良心会怎样?若有义理良心又会怎样;最后提醒人们对物质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朱熹的论述视角依然是生与义的矛盾对比。在孟子、朱熹的基础上,再对此论题进行新的阐述。这就是当时的作文考试,可见有相当的难度。

不过,本文的破题很新。作者认为,生、义是人的两种欲望,从人性的角度看两者并无差别。的确。人之欲生,人之求义。所展开的都是某种诉求。这样撇开生与义的矛盾面,从生不伤义的角度,将生提到与义等高的程度,并就其相似处申论,文章就有了较高的基点。如果只是一味申说“我想活命”以及“如何活命”,那么文章的基点就很低了。

当然,要想准确知道前人所言出处,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古人如此,今人同样如此,此为作文不二法门。 实际上,优秀的考场作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20052006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

说“安”

古来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认为: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破题)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孔明忠义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把“伏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汉室统一上,最后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永远将佳话围绕在了他身边。元帅岳飞将心安在大宋,一首《满江红》,歌出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志者,安心,心如磐石。(承题)

哺育“规则”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于人类社会真是太重要了。法规、校规、交通规则、游戏规则、文明公约、道德规范、考试规定……哪一个规则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既然有“规则”,我们就得按“规定”办事。“规则”是人类自己制定的信条。(破题)

只有按规矩办事,才能明理树信,“规则”才能称其为“规则”。商鞅立木为信,包公刚正执法,解放军的“三在纪律,八项注意”……哪一个不是“坚明约束”而后大获成功的呢?哺育“规则”需要严守“规则”的大力支持!(承题)

    这两篇考场作文的前两段和八股文的破题和承题思路完全一致!八股文的写作理念表现在内容上是要求代圣贤立言”,这是对“文以载道 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形式上是讲究功令程式,这是对起承转合诗学结构理论的移植;讲究排偶则是本于“阴阳奇偶之理 ”。

这些写作理念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八股文的程式化训练第一步是教学生学作破题。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一看见题目就能熟练地写出破题来。然后再进行第二步, 练习作承题,一步步练下去,最后学作全篇。这种由简到繁、先学局部、后学整体的办法,对于训练基本技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我们再以明代八股大家王鏊的一篇堪称典范八股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作为示例,来说明八股文的破题和承题对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王鏊世称守溪,他的八股文堪称范本。清代的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评价王鏊说:“某少时颇怪守溪文无甚拔出者,近乃知其体制朴实,书理纯密,以前人语句多对而不对,参差洒落,虽颇近古,终不如守溪裁对整齐,是制义正法。”

例文如下:

题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 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承题)

上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题目出自《论语·颜渊》篇。鲁哀公因国家财政困难,想改传统“十征其一”的税法来缓解困局。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朱熹集注: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王鏊就是在《论语》原话和朱熹注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阐释。宣扬了儒家“君民一体” 的思想,起到了“代圣贤立言”的作用。文中破题提出论点:如果百姓富有.君自然也就富足。承题:指出只要君民一体.百姓的富有,就是君主的富有。如果说破题是结论,那么承题就是解释结论之所以成立的原因。

      我们再次看到,八股文表面上看是一种作文的模式,实际上更体现了作者真正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水平,尤其是他的思想和情怀也体现在其中。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自己对作文命题的认识,是破题和承题必下的功夫,这种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 通称制义、时文。它源自宋代的“经义文”和元代的“八比文”。明清两代因科举考试题目取自“四书”, 又称“四书文”。近年来, 随着文学史视野的拓展与文化研究的深入, 八股文在被冷落了近一个世纪之后重新受到关注。笔者认为八股文是一种肌理复杂的文体, 其写作理念主要表现在其特点之中。八股文体的主要特点是: 在内容上要求“代圣贤立言”, 在形式上讲究功令程式及排偶。这些写作理念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因功利驱动,日益形式化而丧失了生命力,但八股文不应为科举制度的腐化承担罪责。八股文的章法细密、结构严谨,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它不仅有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也为初学写作者提供了训练的路径。特别是八股文的破题和承题的思路训练,对写作考场作文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北京化工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冯天林 

 

上一篇:内外兼顾,理解句意 ——也谈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下一篇:出入能无碍,析赏方自如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解题方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