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方法研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出入能无碍,析赏方自如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解题方 2014-01-24 16:26:39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3

一一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通常是考生最头疼的题目。有的学生熟记各种题型的方法,各类作品的欣赏知识,答题却往往不得要领;有的学生阅读时意随字走,情为文牵,虽心有戚戚,却难以名状,即使偶有灵感,诸般感受,一泻而出,出了考场,还感觉不错,却往往不能全面覆盖得分点,东扣一点,西扣一点,遂成不忍睹之惨局。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可以概括为不能做到出入无碍。

一一所谓“出”,就是要有一个超越文本的视角,从文学的欣赏规律,从高考的相关考点,从题型的判分原则诸方面来认识、驾驭文本;所谓“入”就是能够深入文本,进入文章的情境,进入作者的内心,在情感体验和义理认识诸方面与文章共鸣。在高考文学阅读答题方面,两者都不能偏废。有“出”无“入”,则空有知识框架、题型思路,不谙所抒之情,不懂所议之理,答题空洞无物,只见套句术语,不见思想情感,即使有思想感情的阐发,也往往牵强、生硬。有“入”无出,则忘情于文章,感动莫名,微妙难言,一时五味杂陈,不知从何说起,又或者思如泉涌,恨不能将所思所悟,和盘托出,全不顾文学欣赏的一般性的规律以及具体题目的答题要求。而“出入无碍”,则是既能够深入文本有思有感,也能够跳出本文,审之以规律方法。即使偶有微妙难言之感,亦能循方法思路,款款道来。

试举2012年江苏卷文学阅读来做分析。

2012年江苏卷用的是师陀的短篇小说《邮差先生》。文章浅显易读,答题却难得要领,“出”与“入”偏废任何一方,都会有茫无头绪,难以下笔之感。但如能出入无碍,就很容易做到赏析自如。

11题问: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如果离开对小说所渲染的环境氛围,所点染的人物的动作情态的感受,硬要挑出文章的字句概括小说的特点,则不知挑哪一句为是。文章似乎没有哪一句直接告诉我们小城的特点,小城的特点藏在散步的猪群中,藏在调皮的问答中,藏在邮差心底的赞叹中。如果对这些生活场景完全没有感受,只把它们当成答题的线索,那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相反,也有同学心里对小城有相当美好的感受,却往往觉得没有哪个词能准确表达,斟酌半天,仍下笔迟疑。其实,跳出文章,想想我们通常会用哪些词来表达一个生活环境的特点,就不难从中拈出“平静、安适、舒缓、友善、淳朴、祥和”这样的词语来对应我们阅读时的感受。还有就是别忘了从答题要求的角度看,概括题一方面要求准确,另一方面要求全面。文章写了生活场景,渲染了生活节奏,也在不经意间抒写了人情之美,如果不能在“全面”这个方面保持足够的警惕,往往会丢分。

12题问: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这道题如果没有“入”,没有对人情的理解感受,简直无从说起。如果有“入”,这道题就很简单。第一句,“又来催响了”,一方面写邮差一看信封就知道信的内容,体现出他善解人意通达世情的特点;一方面用“催饷”形容学生向家长要钱,也写出他的风趣、快乐。“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有对家长辛劳的同情,也有对家长为孩子付出的赞佩。第二句看起来似乎没头没脑的,因为破折号处有作者故意省略的内容,然而从上下文可知,这里指的是一些坏消息。这一点,如果没有对人物心理的体察,很难感受到。知道了破折号是“坏消息”,就很容易把握“但愿它不常有”所表现出的邮差善良的心态。回到“抱歉”和破折号本身,我们更能体会到邮差心底的纯良与天真——他为递送了坏消息而抱歉,虽然那本是他的职责,他甚至不忍心说出那些坏消息的字眼。总结上面两处分析,就不难概括出老人的“善良,淳厚,天真、风趣”的特点。从答题角度来说这样的题除了要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一定要说出分析过程,要从文句中找出概括的根据。

1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这种题对于能入不能出的同学来说,是一个灾难。而对于能出不能入的同学来说则是得失无常,但往往得了也不知为什么,失了也不知是为什么,复习到最后,往往还是心里没谱,听天由命。

如果缺乏对结构上一些关键语句作用的知识储备,如果缺乏对此类题目一般要求的了解,只有对文本的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受,很难入手。

小说是以这句话作结,就必须联系到结尾的作用,而说到“作用”,从答题角度往往需要考虑思想情感、结构布局、艺术效果三方面的作用。

从结尾的角度说,不外乎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突出主题之类的,加上文章具体的内容的理解,就不难答出。从艺术效果角度,需要具体到句子本身的表达效果。可以直接说出,如形象生动、含蓄隽永;也可以从读者的感受来说,如回味无穷、引人深思之类。

另外,这篇文章是小说,这句话是对小说人物心理的刻画。这就不能不联系到小说人物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一句话既可能是作者借人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这篇文章结尾的这句话;也可能是用人物的所思所感,从反面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的欣喜之处,有可能恰恰是作者的哀痛之处。如,在鲁迅的《药》中,华老栓手捧人血馒头的欣喜,恰是作者鲁迅的哀痛。

综合上面我们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答案拟为:“用人物内心对天气的赞美,照应小说几次写到的阳光,写出人物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出人物内心的快乐。作者也用这句人物内心的感受,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达对平静、安逸、祥和、人情淳厚的小城生活的赞美。语言虽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

14题问: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这是一道难题,从“出”的角度,很难有“叙事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相关的知识性的储备,从“入”的角度,也往往忽略对语言叙事风格的体察。但如果能静下心来,理性地分析一下题目的要求,也不难发现答题的突破口。

分析题目,“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说的都是文章形式上的特点,而“小说内容”则显然属于内容的,关乎思想情感的。从“出”的角度来看,这道题考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具体地说,“叙事舒缓”是语言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说的其实就是“散文”化的小说风格。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通常都会有“突出”“强化”“增强”“有利于”等等之类的表达。从“入”的角度,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言语节奏、叙事风格对这些表现思想情感的帮助。

这样,我们就可以尝试着拟出答案:

“叙事舒缓”使叙述本身,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本文叙事的舒缓,与邮差游走中的驻足流连相辅相成,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舒缓的叙事,强化了小说所刻意表现的小城生活安静、恬淡、淳厚的特点。故事性不强,则没有紧张的情节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人更能关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有助于表现生活本身的美,同时,这种散文化的小说风格,让读者感受到小城的诸多特点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总之,在答高考文学类阅读题时,要能够出入无碍。对于“有入无出”的同学来说,做到出入无碍并不难,只要完善文学赏析方面的知识积累,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要领,就有可能使阅读方面的成绩突飞猛进。对于“有出无入”的同学来说,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多读一些文学作品。不论读什么文章,即使是高考阅读的文章,都要把自己视为读者,都要实实在在的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深入到文章的情境。另外,我们不仅需要从考场上拿到高分,我们的人生也需要文学的滋养,从这个角度讲,能够深入文本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了。(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  李永宁 )

上一篇:借鉴八股巧破题
下一篇:换位想象——读懂诗歌不可或缺的力量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