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课堂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静”中也能出精彩 2014-10-22 15:09:08  发布者:唐正立  来源: 原创

莒县第一实验小学   齐兆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就目前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有着“动态式”的发展倾向,具体表现在不知所云的交流,游移离散的论辩,彩排包装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视听技术等教学手段上等等。唯独缺少的便是教师静下心来引导学生涵咏文本。正因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得文本中鲜活的知识以及由此所折射出来的知识的厚重、深刻、哲理,都在这些所谓的“互动”中显得苍白和浅薄。

鉴于此,有专家讲,有活动而无思维的课堂是胡闹的课堂。小语专家崔峦老师也针对这种现象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可见,只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外显活动理解为互动是不科学的,更不能认为,课堂气氛热闹了就是互动。实际上,课堂“互动”是一个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合作的交流,以实现知识共同拥有与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说,课堂互动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看似外静实则内动的思维活动,这样的“互动”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课堂上只有热热闹闹,激烈讨论的教学场景而缺乏静态的教学过程,不能算做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学,起码不能算做一节优质课。相反,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出现一些“休止”或是“停顿”的教学细节,倒是明智之举,它虽然看似课堂不活跃,但是很有实用,因为它能使学生在宁静的课堂氛围中,思维驰骋,想像放飞,个性张扬,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自主阅读,从而使语文课堂在外静内动中张显生命的灵性,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

一、在“静读”中获取真实情感

我们现行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其中既有内容、语言、结构的外在美,又不乏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美。鉴于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仅需要“互动”的教学环节,而且要有暂时静态的教学过程,还学生一片宁静的心空,让他们动则激情澎湃,静则神思飞扬,从而使语文课堂在动静结合中尽显无穷的魅力。

我们经常用“妙不可言”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些事物之美,可见许多事物越是精彩,越是美妙,就越是难以用语言(更不用说不恰当的表演)来表达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也就只有“意会”了,任何虚情的描述和时尚的表演,都会在“大美无形,大言稀声”的情境中显得苍白无力的。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在观看一篇小说或者一部电视剧的时候,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有时会会心一笑,有时会潸然泪下,有时会情绪激昂,有时会焦急万分……其实,这些都是人们通过“静读”而带来的真实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性的“宁静”也会带来课堂精彩的生成,也会带来思维的放飞和个性解读的实现,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才能有机会形成。

如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母亲劝作者去北海看菊花”一部分,并提示学生假如你此时也在现场,此刻你的心情会如何呢?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没有讲一句话,学生也没有相互议论,只是在静读体会,但是,我分明地看到有些学生眼里含着泪水,于是,我问一位学生:你为什么如此激动呢?

生:我被这真挚的母爱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原来母爱这么无私,这么深沉。静心沉思,我也有一位爱我的母亲,虽然她经常唠叨我,但我现在觉得那是母爱的表现,可是以前我却没有体会到,此时我感到自己真的很幸福。所以,我读了这一部分课文后,不觉得热泪滚动……

另一位同学也急着站起来说:课文中的母亲自己虽然得了绝症,但是为了能让儿子心情好一些,活得幸福一些,还要推着瘫痪的儿子去公园看菊花。我觉着这“看菊花”就是母爱,母亲把自己全部的欢乐都给了儿子。从这里我体会到,母亲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深藏着爱……

一节课就这样在学生讲述自己体会的过程中过去了,可以看出,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这节课,我真为同学们通过静读所获得的独特体验感到高兴。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课堂教学效果吗?

二、在“静听”中感悟文本内涵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静听”也是内心受到熏陶感染的动态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或听老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优美的轻音乐,或听同学谈自己的体会,这便是在接受熏陶、感染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只是靠学生热闹的争辩和表演或者“满堂灌”、“满堂练”、“满堂电”就能奏效的,相反,一些简约的教学方法也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世界。

课堂上让学生“静听”,也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有些课文,尤其是情感型的课文,不能只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更多的应立足于自主体验的层面上进行感悟,而“静听”便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的有效方法。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曾经四次引导学生听名曲,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其中的一次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同学们,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曾经说道:“这种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所以,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应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地聆听。当音乐播放完毕,同学们沉浸在二胡名曲的情境中的时候,老师又适时地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师:告诉老师,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1:我仿佛听到了阿炳的一生的苦难。

2:这首曲子听起来让人有非常凄凉、悲哀的感觉。

3:虽然阿炳的身世很凄惨,一生中充满了坎坷,但我从音乐中听出来阿炳是在抗争。

4:我还听出来阿炳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师:同学们,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便可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去读课文吧!

在这节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名曲,从名曲中汲取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引导学生四次静听名曲《二泉映月》,每一次播放,全场都是一片肃静,师生沉浸在浓浓的教学意境中,就连听课的老师都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名曲的氛围中了。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在听音乐,更是在用心灵静静地体验着富有生命意义的律动。试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喧闹的、看似热闹的教学场面所能代替的吗?

三、在“静思”中生成独特体验

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来说,老师们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互动,适度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顾此失彼。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先进的教学道具和手段固然重要,其实,在课堂上,如果给足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给足学生涵咏品味的空间,让学生掩卷凝神,一任思绪飞扬,就可以收到喧闹无法比拟的效果。这样宁静的课堂,看似简约,但不失其真,看似气氛沉寂,但它恰恰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真正自主阅读的表现。

特级教师孙建锋就十分注重给学生创设静态的课堂教学氛围,他在课堂中经常设计“批注文本”的教学环节,其实,批注文本的经过就是让学生在“静思”中生成体验的过程。如他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颗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批注,从而有了“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有了“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的情感体验。又如他在执教《孔子游春》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今天,我们就随同孔子一道去那风光旖旎、春光融融的泗水河畔游春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写下你阅读的感受,发现的质疑,提出的挑战。

学生潜心读书,认真思考,动笔批注,10多分钟过后,许多学生讲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本文叙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一同游春。既观赏了明媚的春光,又以水喻理教育了弟子。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是一举两得!

  生:这次出游,颜回与子路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难怪他俩进步那么快!

  生:我很欣赏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他们就像一家人,谈话非常亲切、随和、自然。这说明他们师生关系很融洽、很和谐!

  生:孔子说水“有情义,有志向,有德行,善思教化”,是“真君子”。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师:呵,你敢怀疑孔“圣人”?

生:水是不是真君子,不能一概而论,1998年那场肆虐的洪水,吞我粮田,毁我工厂,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难道能说水是真君子?再说,现在的污水、废水,正在危及生态平衡,水能充当得起真君子的称号?

  师:你很了不起,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圣人,不迷信权威,你用自己的眼睛看事物,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说要说的话,这就是你的个性,你才是“真君子”呢!

  可以看出,语文课堂上的静谧的氛围恰恰是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之所以有“水”不是“真君子”的说法,完全得益于孙老师注重营造宁静的课堂环境,注重让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所以说,很多时候,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了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的热烈与积极,已经很少对学生说“请大家默默地读”、“请大家仔细地想”、“请大家静静地听”这样的话语了。其实,语文课堂上,学生暂时的宁静不是无生气的沉寂,并不是一件坏事,恰恰是为了形成新的高潮而进行的酝酿和预热,是暂时的“山穷水复”,“柳暗花明”很快就会随之出现的。 

上一篇:谈《氓》一课的高效课堂教学追求
下一篇: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