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课堂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听于漪老师讲课 2014-12-24 15:44:27  发布者:素岚  来源:本站 作者:李卫华(上海田园高级中学语文组组长)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于老师,从别人嘴里听过于老师,在报纸书里读过于老师。其名声如雷贯耳,令我顶礼膜拜,觉得神一样的人物,难以企及!2013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竟可以两次亲眼实地见到于老师。第一次很近,感觉很亲;第二次很远,感觉很近。

看见于老师在我们真情的掌声中微笑着感谢,看见于老师在晚辈的搀扶下走出会场的身影,我有些动容了。84岁的于老师依然在为上海的教育奔走,脚步依然稳健,神态依然从容,气场依然强大!世俗习惯用“春蚕丝尽”的诗句来形容教师的奉献,我想用在于老师身上很不恰当,于老师哪会那么脆弱?她是木棉树,有一树火红的花朵!

11月25日,我到杨浦高级中学参加上海市郊区教师培训者培训班(第三期)开班仪式,听完黄厚江老师的报告后,我们来到另一个小礼堂准备正式开班,由于耽误一小会儿,进来后只得坐在最靠近主席台的位置,也由是得以近距离见到先生。

我与于老师只相距三四米。老师有些老了,她称呼我们“孩子们”,是的,在她眼中我们的确是一些小毛孩。但这称呼同时像母亲之于子女一般,她对我们寄托了成长的期望。她语气平和地说了培训者培训班的开办背景。她说,靠市区向郊区输送教师,那是输血,我们更需要的是造血:郊区也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同时使他们在当地生根发芽,辐射引领,开出绚丽的花。

于老师的语言质朴,丝毫不提她如何为开办这样一个班四处奔走,争取人力财力的支持,也丝毫不提她如何为办班整合各种资源,亲力亲为献计献策。她以慈爱的眼光看着我们,有一段时间一直微笑着对着我讲,语重心长。那一刻,我忽然没有了高山仰止,只剩亲切温暖,只觉诚挚关怀。于老师离席时,如果不是顾忌唐突,我真想上前搀着她,说几句话,走几步路,请教几个问题。

那只是冰山一角。12月14日,徐汇科技幼儿园,手机刚跳到9点整,于老师的报告《学为人师》准时开讲,分秒不差;11点30分整,在经久的掌声中结束。两个半小时足有四节课时间,连续的四节课时间,老太太没有一秒不是声情并茂,振聋发聩。我跟我身边的另一个“孩子”私语:“老太太不在教育一线太可惜了,尚能完全胜任高三,两个班级!廉颇尚能饭,黄忠定军山,勇则勇矣,匹夫尔。不及先生渊源深刻之万一。”

有句俗语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以为不过恭维罢了,今日方知果然。于老师两个小时三十分钟的声音和句子,把我带到教师生涯中乃至整个人生中的另一境界。

 

第一境:高尚是朴素甚至平凡的

于老师说文解字,课堂的“堂”——立足于“土”地,做高“尚”的事。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考了师范,做了教师,仅以为糊口之业罢了,至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不过自嘲和他讽而已,总有些说不清的意味。至于高尚,那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是惊天泣神的感人诗篇,教书匠遑论。于老师60年教学生涯,一生为师,从无二志,但“于漪”这个名字涵容的所有内容均配得起高尚二字。康德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教育是为了“人的完成”,将一个孩子从自然的人教育成社会的合格公民。教师不仅以真才实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催生学生学习的生命力,而且要以高尚的审美情操感动学生,使之自觉抵御生活中的假恶丑。你怎能漫不经心,你能不诚惶诚恐,你能不如履薄冰!

也许教师这个职业不是你想选择的,但你必须选择教师的高尚。你必须每日三省吾身——像不像个教师,首先是像不像个人。你能不在教学设计时倾尽全力,你能不在一言一行中做好榜样,你能不在眼前心里装着学生,你能不用音容笑貌灿烂绽放。教师是朴素的职业,做朴素的学问,有朴素的规律,不用发明多少新鲜的名词,但千万不能忽略了人格的高尚,在朴素中高尚,于高尚中朴素。于先生用季羡林的话生动诠释了这个道理——碰到事情60%时想到别人的人就是好人。

 

第二境:人不能不朽但可以不老

“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这些成语显然苍白而不准确。于老师还是那个胸怀天下,造福国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教师,她还是那个留着干练短发,穿着白色水洗布衬衫,在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挥洒青春,初出茅庐般敢说敢做的女教师。她依然可以充满激情地做三小时的报告,她从不缺少精气神,也从不缺少学术厚度。从孔子一日三省到秦王车同轨书同文,从《朱子家训》到《幼学琼林》,从建安风骨到西南联大,从王充朱熹到康德卢梭,古今中外,先生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是一份从容优雅,一份自然天成,似脱口而出,实水到渠成。我想先生秉持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锲而不舍,我想永葆青春的秘密其实不难——学不可以已,充满精气神。

我惊若天人,感到自己年来无事叹蹉跎的可笑,感到自己睡起东窗日已红的可恨。因为坐办公室久了,脊背弯曲?因为有几根白发,哀叹衰老?因为有一点委屈,怨天尤人?作小儿女之态!别忘了,我们这一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公民。因为发表了几篇文章,沾沾自喜?因为出版了一部文集,签名售书?因为晋升了一级职称,请客吃饭?学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别忘了,“读书是人独有的神圣权力”。希腊神庙里写着“认识你自己”,我认识了——我渺小,但我存在。

 

第三境:压力可以造就神奇

东方人总羡慕北欧人的慢生活,但羡慕归羡慕,面对还要面对。多数教师总体感觉是很累,“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夜莺还迟”。考试分数你要紧张,学生状态你要紧张,公开教学你要紧张,检查评比你要紧张,人际关系你同样要紧张。你怎能不累?于是有老师早早拼命解决了职称问题,开始颐养天年。一是因为教师是事业编制,目前混口饭吃应该不会有问题;二是因为教师是靠责任心和自觉性为主的事业,有些事情的可测性不强,捣糨糊容易,滋生懒惰空间。但40多岁就这样虚度下去吗?坐等退休的岁月如江水,请你“认识你自己”,明白“你是谁,你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请你看看于漪成为于漪的心路历程,真的方知挑战是机遇,压力是动力;真的方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漪老师刚出道时,有一次参加市教研活动。当时的条件下,举办一次教研活动很不简单,大家也都互不认识。初生之犊不怕虎,会上于老师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起当时的市教研员注意。从此,于老师的老师每天亲临课堂听小于老师的课,看小于老师改作文,有几年的时间,经常带领一大群老师听于老师的课,看于老师批作文作业。后来于老师有些名气,整年整年的,来自全市乃至全国的老师走进于老师的课堂。至今于老师回忆起来仍旧“心有余悸”——一堂堂公开课,非人的生活。老太太讲到这儿,我眼前一幅幅发黄的连环画——连续地播放着一部名为“于老师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于老师的答案是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也许你会想到偶然必然之类的哲学命题,也许你会想到成王败寇之类的风水定数,但我们是否缺少一点偶然邂逅或命运垂青所必需的特质?

说千道万,最后,用李商隐的一首诗为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作结,与培训班各位同窗共勉:

“十年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名师箴言

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 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 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 模仿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它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我就想,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走,那是永远不能超越的。什么叫超越?要赶上人家,超越人家,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做法。

△ 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跟语言文字打交道。传统不是“统”,传统就是把我们最精彩的传给我们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于 漪

上一篇:董辉:文学寻根,灵魂关照——文学课堂之我见
下一篇:李崇崑:以习作为契机,生成文学课堂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