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课堂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董辉:文学寻根,灵魂关照——文学课堂之我见 2014-12-16 13:41:18  发布者:闻瑛  来源:论坛组委会

 

有关“文学”,在曹操的《修学令》中曾这样记载:“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还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此处的“文学”无异于我们今时今日之学校,抑或是教育。而且,根据相关历史,我们又不难发现,直到晚清之后,一位美国传教士帮助翻译了日本外交官森有礼编的《文学兴国策》,书中第一篇是耶鲁大学的校长Woolsey写的一篇长篇文章,其中充分论述了文学的重要性。他说文学是有意益富过、有益于商务,有益于农务、制造、伦理、德行、法律、国政, 可见,此时的文学还是指学校或是教育。从1901年蔡元培写的《学堂教科论》中首次将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了定义,虽然,此文学与我们今天的文学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此时的文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再到后来,文学逐渐成为了教授相关文学史的一个独立学科。北大教授陈平原老师曾说:“如果说晚清以前和晚清以后的文学教育有什么不同的话,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已经从技能训练的辞章之学,转化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

一、从文学的发展中理解文学教育的意义

其实,文学早在远古时期,在人们的昼夜勤作息中,在人们情谊交流与传达中,就形成着,发展着。或是早期的哼呦哼呦派,或是之后的诗经离骚,抑或是再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文学——文学传承着历史文化。它其实并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一种形式,相反,它只是我们生命和灵魂与生俱来的一种存在罢了。只是它的发现,需要心性醇厚者,需要境界博大者。它的美不是谁都能欣赏,也不是谁都能懂得欣赏。但不管我们喜欢与否,它都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存在于我们真实的世界。为此,曹操也好,日本的外交官也罢,他们也许不仅真实的感受到了那些文学中所蕴含的贴近灵魂的意义,还力争要运用这些文字与其所蕴含的能量来教化民众,来兴旺国家。为此,文学的educiation意义才会在历史上被重重的记载着。至于,后学者们匍匐前行,将文学回归Literature的专属意义,想必是不想在我们日益被西方文化诱惑的时候,失掉了我们安身立命的母语吧。

文学是我们人类在与自己、与自然相互认识过程中逐渐自省的思想历程的记录,是我们关照天人合一、天地精神的获得,是我们人类灵魂上的自我认知的飞跃,更是我们中华语言博大精深的最深刻最精雕的打磨。所以,我认为文学的意义首先在于灵魂的启迪与教化,其次在于美学的熏陶与渐染,再次在于语言技能的提升与获得。于是,我觉得我们有责任要对对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进行传扬。

二、“文学寻根,灵魂关照”的文学课堂。

基于此,此次文学课堂的设计,我定位于“跟名家学写作系列课之苏轼篇”。第一课时,我主要是通过有效的课堂环节设计,借助课外导读材料,让学生熟悉并了解有关苏轼的经历及作品。在知人论世中,“企获灵魂的关照,文学寻根”。这个环节,我们主要是通过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及苏轼的相关作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诞生了苏轼这位伟人;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才培养出了苏轼这位旷世奇才;而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才让这样一个心善、才高、有为的伟丈夫路遇坎坷,几经贬谪。阅读之后,课下作业是《苏轼,谢谢你》,让学生们撰写感想。这个环节,主要是让苏轼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们上了一课。李苦禅曾说过“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他谈到画家“画的价值,重在人格”。其实,岂止是绘画,诗人的“诗”,音乐家的“曲”,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最应该被看重的都应该是隐匿于文字之下的灵魂,坚毅、果敢、善良的灵魂。

为此,只有引导学生们真的读懂了苏轼这个人,才能真的读懂他的文,而一旦能真的读懂他的文,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读懂与之相似的人生或命运。同学们在阅读之前,稍显抱怨,因为他们都自认为很懂苏轼,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浮躁的心渐渐的平复,眼角渐渐的缀满泪珠,或为苏轼惋惜,或为苏轼心疼,或为苏轼鸣不平,抑或为苏轼泪中含笑。总之,我们都深深的被这个活了66年的老人感动了。我也在我的下水文中这样写到:“苏轼,我们要谢谢您,谢谢您在走过穷山恶水时曾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谢谢您在贬官杭州时曾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谢谢您贬官黄州时曾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谢谢您在贬官惠州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谢谢您在贬到蛮荒琼崖海岛时,又泰然地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谢谢您在饱经忧患与拂逆后,未变刻薄,反倒愈加‘平和’。谢谢您,即使终究是命丧于颠肺流离,但仍一生笃信‘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您心中无恨,因为您深知‘长恨此身非我有’,又因为您时刻想要‘忘却营营’,驾一叶‘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所以,我们要谢谢您,谢谢您不管是乐观地喝下政敌为您酿的苦酒,还是淡然的啜饮着主动远离世事纷扰的淡茶,您都用那独一无二的二万三千四百六十日,为我们见证着人性的本真与美好,为我们诠释这超然、乐观与淡泊。”

我思考:文学家虽然看似是用文字书写了专属他自己的个性人生,抑或是描绘了属于别人的个性生命(小说),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在书写和描摹着专属于人类的灵魂。或坦途一片,写你如何兴尽不傲;或坎坷一生,抒你如何笑傲沧海;或苦乐参半,悲喜共具,绘你如何沉浮跌宕,心平神定。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文字的背后哪里躲藏的是一个个瘦小的躯体,那里分明藏匿着整个天下,整个茫茫人世间。于是,文学带领我们回归的不仅仅是作者那拳头大小的心脏,而应该是带领我们结识了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幕幕复杂世界的真实。

既然苏轼这样的遭遇逢上了这位思维敏锐的人,既然我们又逢上了他精湛的文笔,不学其一二实在是遗憾。为此,此文学课堂设计了第二讲——跟苏轼学写《定风波》。

之所以选择这首词,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该词短小,词格规律简单,容易初学者记忆和模仿。其二,该词是词人豁达境界的集中体现。而我本着文学的教育意义的原则,我祈望学生能从苏轼身上学会身逢坎坷后的豁达与乐观。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在竞争中打拼的学生而言,意义更甚。

上面是我关于本节文学课堂的想法,下面是本节课的课堂实录,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文学课堂——《跟苏轼学写作之苏轼篇》第二讲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这几日为了准备这节课,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为了拿捏这开篇之导语,更可谓“百思不得其佳”,正所谓:“扯断数茎发,屏退数粒米。辗转又反侧,夜里梦中忆。寤寐思服之,求之不得意。思来又想去,以此来代替。”(出示课件)

(学生微笑,小范围鼓掌。)

师:五律既成,又有感而发,遂吟一首词:“望江南,夜难寐,料得此刻难耐。掠酒更向庭边月,不知今日会如何,一抹朱砂泪。”(出示课件)

(学生欣喜的微笑,掌声热烈了些。)

师:同学们,这一诗一词均为我苦思冥想状态的真实描摹,你觉得那首好?好在哪里?

生:喜欢第二首。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窃窃私语之后)“第二首写得美”“第二首写好”。

师:那究竟哪里美,哪里好呢?

(同学小范围交流,但说不太清楚具体哪里好。有的同学说,“第二首比第一首形象了些”。

师:的确,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第二首词作中巧妙的使用了“酒、庭、月、泪”等饱满而又富有想象张力的意象。让无形的内隐的情感瞬间变得容易感知容易触摸。看来,意象是情感传达最基本的载体和单位。借景抒情是诗歌的基本笔法和通常意识。

(板书:诗词像不像——意象)

同学们,词作虽美,遗憾的是这并非原版,原版为:“望江南,夜难寐,忆得红颜憔悴。掠酒更向庭边月,不知空镜照了谁,一抹朱砂泪”。

(出示课件)同学们,这两首相比,你又觉得哪个更好呢?

(同学们大笑,突然有一个同学直言不讳地说:“喜欢原创。”

师:很好,你跟我的看法相同。看来咱们英雄所见略同。那谁又能说说这原创哪里让你喜欢吗?

(学生几乎同时说“空镜”“红颜憔悴”等词语。有同学分析说,空字顿时让人觉得万事都空了,心更空了,再结合红颜憔悴,更容易让人感觉到时光易逝的感伤)

师:回答的很好,在这原作的“空镜”与“红颜憔悴”用的极妙。尤其是“空”字,极其传神的写出了时光易逝后的空寂与落寞。看来,诗词不仅要用意象来传情,更要用饱蘸了深情的意象来传神。即我们通常所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此看来,诗词写得美不美,关键看情景结合的意境。(板书诗词美不美——意境)这首词是我的一个学生在他正值17岁雨季时创作的,(同学们惊讶之声此起彼伏)还难免“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来看看他两年后所写的满江红《怒问江天》。看看在诗词情感上又有何不同?

(出示课件满江红《怒问江天》)

同学们,你们透过这些意象,读出了小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爱国、坚强、勇敢、执著。

师:很好。这首词摒去了刚才那首词作中的黯然神伤之情,顿时换做了霸气冲天、壮志在怀的豪情。如果说之前的伤情更多为小我之情,那么这首词则为大我之境,词作的境界也更宏大了,看来,境界大不大关键看抒发的情与理。(板书境界大不大——情理)而这三点恰恰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意识。关于我们可以将什么意象写入诗歌,又该有怎样的情怀来抒发,我给大家以一首律诗总结如下。(出示课件)这样,我们总结一下:(出示课件)

诗词创作:诗词像不像——意象,诗词美不美——意境,境界大不大——情理。

那苏轼这位著名的词人,他在创作中,是不是也遵循这这些规则呢?下面就让我们跟他一起走进《定风波》,看看他是如何雕琢意象,打磨意境,开阔境界的。

出示课件:《定风波》

师:我们首先看看这首词写到了哪些意象?

生:林、竹杖芒鞋、蓑衣、烟雨、马、山头斜照、风雨、晴

师:同学们试试分析一下,在这些意象的背后又传达了什么情与理呢?

生:同学们交流,有的同学说表现了他的乐观与豁达,突然有一个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作者的麻木。

师:(这是个迥异的答案,我没有事先预料到,但是我觉得这个同学说的很有自己的认识。略有偏差,但是却表现了学生个性的认知。我很欣喜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我微笑的开始引导)这位同学直率的性格我很欣赏。那你能不能说说你认为他麻木的理由吗?

生:他感觉不好意思,没有站起来。

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我没有坚持让他起立。我接着说)说苏轼麻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关键要看他是对什么麻木了。当他22岁高中制举第一名时,当他名贯八荒时,当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在44岁忽的被贬,可以说从人生的波峰骤然跌至了波谷,由之前的锦衣玉食,手握豪颖一书性情,一夜间就换做了衣食堪忧,居无定所,靠接济度日,需自筑房屋佑蔽家人,更为甚者,他还亲自到田间耕种,握笔的手挥起了锄头,自耕自织。而且当生活拮据到每天只能有一元的开销时,他为了节约开支,将剩余的钱币挂至屋梁,一旦日有所需,以一根长杆挑其一币过活,剩余的部分,他反倒在月末,宴请平日里照抚他的朋友们。如果说他真的麻木了,那也是他对这坎坷的际遇麻木了,对他们对他的迫害麻木了,而这麻木的结果呢?他反倒是变得坦然了,变得豁达了,变得宽容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对这些坎坷的麻木,反而是更见了他的什么?

生:更见其伟大,更见其乐观。

师:非常好!由此看来,麻木不是不可有,关键是对什么麻木。我们可以麻木了悲苦,但是不可麻木了人性。这样看来,这首小词,除了这些情理之外,还谈及了人生,又或触及了生命。而诗词也正是在这种大我之境的营造中,在亘古不变常理的阐释中,才具有了流传千古的价值。那词人又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意象营造意境的呢?

生:学生们纷纷回答,诗人用了描写,动静结合、对比、虚实等手法。

师:关于描写手法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全面。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意象的特点与诗词意境的关系。透过视听觉等描写手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意象都为具体有形的实景。而烟雨和萧瑟这两个意象,烟雨,如烟如雾之感,萧瑟一为风吹树叶之声二为凄凉清冷之境,此二者更多是被我们感知到,而非被描摹到。为此,我们姑且称其为难摩之无形之景。马和一蓑虽为有形,但却是虚景。这两组意象更多的需要我们用想象来体会。这样看来,有形之实景是为了形成诗歌真实的图景,做到画面的生动形象,而无形及虚景则是为了拓宽诗词的意境。此二者相互结合才传神的打造出了诗歌生动形象、悠远飘逸的意境美。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上面景物塑造有相似之处,比如有视觉、听觉、触觉等手法。这样就有力的塑造出一个有真实情感的人物形象,与意象一起,对作者的情与理做到了间接抒发。而大家看最后一句,则倾向于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但是,这里的风雨和晴是不是只指眼前的这场雨?

生:不是,还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风雨。

师:那这是什么手法?

生:双关。

师:很好,看来诗词的意境就在这意象的选取、意象的描写以及情感的表达中被营造出来。而诗歌的美也就得以呈现了。

板书:

意象——选取(有形无形、虚实结合)

意境——描写抒情手法

境界——情理共生

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诗歌创作的简单过程:(出示课件)

诗歌创作中,大多都是先有主观情理——客观意象——巧妙手法——?同学说该写作了,但是,还不行,因为古代诗歌讲究格律,所以,我们还需要熟悉格律要求。由于我们是初学阶段,本节课我们只对诗词格律做初步了解。

下面同学们可以小组交流一下,填写下列表格。

词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1、标记中的字的平仄不严格要求

2、从第二句开始上下相反。

 

押韵5平韵               三组仄韵

    篇章结构

定风波

77/727

727/727

中仄平平仄仄平

 

莫听穿林打叶声

  eng

 

 

 

中平中仄仄平平

 何妨吟啸且徐行

  ing

 

 

 

中仄中平平仄仄

竹杖芒鞋轻胜马

 

a

 

 

平仄

谁怕

 

a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一蓑烟雨任平生

  eng

 

 

 

中仄中平平仄仄

 料峭春风吹酒醒

 

ing     

 

 

平仄

        微冷

 

eng

 

 

中平中仄仄平平

 山头斜照却相迎

  ing

 

 

 

中仄中平平仄仄

 回首向来萧瑟处

 

u

 

 

平仄

        归去

 

ü

 

 

中平中仄仄平平

 也无风雨也无晴

  ing

 

 

(同学们回答很好,关于平仄几乎没有问题。)

师:老师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结构部分。关于结构,我们熟知“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在下阙开头部分的过变处,过片处,最好形成与上文“藕断丝连、异军突起”之势,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转折。“料峭春风吹酒醒”为藕断,“微冷”为丝连,“山头斜照却相迎”则为异军突起,诗文形成波澜起伏之势,也为后文情感的喷薄而出蓄势。为此,(出示课件:小结三(仿写练习):主观情理——客观意象——巧妙手法——选择形式——仿写小练),如今通晓了一首定风波创作的过程,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一首定风波来抒发情感,关照理性吧。

生:同学们还有些羞涩,后来几位同学比较积极主动,创作的都比较成功,其中一名男生的作品赢得了会场的阵阵掌声。

师:你们的能力让老师欣喜。真是“年少也有登楼意,少年也怀济世情。真心悟语方为词,赤心一觚文飞扬。潜心学步低头颂,也学名家奏流觞。景美情美格律美,中书毛颖入室堂。”

教学相长,我也赋词一首交流。

定风波

莫倚危栏羡世雄,胸中长蕴水云横。落蕊犹怜春尚早,偏好,心花盛后踏春行。

浮利虚名空叫坠,且退,雪梅神会素琴声。梦里年年篱畔月,吟阕,簪菊酹酒迓天明。

学生微笑鼓掌。

最后总结(出示课件):

小结一(诗词创作意识)

小结二(诗词创作过程)

小结三(诗词创作训练)

 

同学们,诗词乃中华之瑰宝,其博大精深不是我们一、两节课就能领悟透的。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能继续积极的写作。同学们可在课后将习作加以修改,投稿到文学社张旺主编那里。最后,再填一首《定风波》送给送给萧山十中的全体师生,以及你们蒸蒸日上的花雨文学社,也以此来记录我们相识相知的这段时光。

定风波

脉脉湘湖蔚翠峨,家山幸对浙江波。堆雪连天潮涌处,且去,十中兄弟弄星槎。

度尽劫波人不老,犹笑,卧薪尝胆未蹉跎。最忆苏杭灵秀地,长忆,满川花雨润婆娑。

 

 

(董辉,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在首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文学课堂”展评中荣获“十佳文学教师”荣誉称号

 

上一篇:焦锐男:文学名著专题教学探索——以“致青春”专题为例
下一篇:听于漪老师讲课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