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课堂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李崇崑:以习作为契机,生成文学课堂 2014-12-31 14:46:02  发布者:闻瑛  来源: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李崇崑

积跬步至千里  积小流成江海

——以习作为契机,生成文学课堂

 

 

作为中国文学的初级形式与基础成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青春色彩和人文气息。在校园文学的创作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达到校园文学高度,需要创设文学课堂。

在纷繁紧张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如何渗透引导,进而让学生创作出深入灵魂、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学作品,从而打造文学课堂?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丰富内心体验。

巴金说,只有将内心体验与文字完美融合,才能写下有生命的文字,经历岁月的淘洗,而暗香长留。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与生活的强烈共鸣,激发学生情绪,让学生有一种强烈地想法,即把自己的独特想法和大家作以交流,不吐不快。于是,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词语便能在学生的表达中得以酝酿、在过滤中得以沉淀。

二、教师尝试创作,及时和学生分享。

在平常的教学中,在平常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适地发现可以练笔的生活片断,站在学生层面,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创作。可以是针对偶发事件的细节描写,可以是特别日子(如节日等)的感怀,可以是对某一现象的抒写等。这样,能够率先垂范,激发学生的挑战欲,让他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展现个人才情。

三、积极肯定,真诚阅读。

在日常习作和课堂训练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形,这时,教师及时、正确、真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适度指出问题所在,以及可能提升的空间。学生就会勇于尝试,积极体验,渐渐地意识到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时,教师在阅读学生的作品哪怕只是一个片段时,教师要做一个真诚的阅读者,发掘其中的亮点和值得借鉴之处,以及用心雕琢之处。每有发现,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进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为写出优秀的校园文学作品提供保障。

四、建构写作之梦,搭设自我展示平台。

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创作过程是引领的过程,也是同行的过程,还是陪伴的过程。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判断出学生作品中呈现出的个性风格,以及可能达到的愿景。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相应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并且愿意和师生作以交流。这一环节是心灵的靠近,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写作热情的点燃。为此,教师应该在这一环节中,关注学生的表达,并能从学生可以接受的高度提升认知。以此带动班级更多的同学爱上阅读,爱上写作,渐渐地习惯阅读,习惯写作。

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需及时地开展原创作品朗诵会等活动,通过班刊、作品集(诗集、散文集)等形式进行交流,通过投稿、发表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有成就感,也让他们更有动力,积极写作,从而不断拓宽平台。那时,同学们的笔杆矗立成文字的树,绵延成文学的森林,灵感在思考中迸发,茁壮,蓊郁。

基于此,暂不谈文学课堂的形式,仅就文学课堂的实质而言,只要能恰好让学生的心在那一刻动了一下,只要能恰好让学生认为那般情景、那般景致需要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只要他们在品味某一词句时,恰好学会了洞穿其中的内涵,又恰好在自己的文字中得以巧妙呈现……我认为,他们在课堂中找到了文学之门的钥匙。——或许,对初中生而言,这把钥匙远远比教师告诉他们“文学是什么样的,校园文学是什么样的,文学课堂是什么样的”更重要。因为,只要他们拿到钥匙,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欣赏校园文学的真面目,领略校园文学的天地,文学课堂的风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比教师告诉他们的“校园文学”要更开阔、更真切、更动人、更恒久!

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在濡染渗透中,学生走进了文学,文学浸润了课堂。笔者粗浅地认为,这或许就是“校园文学”“文学课堂”所要追求的、拓展的目标吧。

基于对初中生写作现状的了解,相较于作品内涵的感悟,学生对语言的认知要更容易“有感觉”。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一直以“借鉴、积累、整合、创新”教学构想为主导,用语言感染学生,用思想启迪智慧,用文字丰富心灵。

那么,人的思想与智慧源于什么?不能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不能仅仅是空洞的讲解和书本的感知,而是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体验,进而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的写作现状,寻找一个契机,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多角度地折射内心世界。

可以说,观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因此,我的交流课《给作文加点颜色》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能捕捉色彩,细腻地感知色彩,生动地运用色彩,进而借助色彩诗意地抒写生活。当然这节课肯定还有许多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期望方家批评指正。

 

:《给作文加点颜色》一课的教学流程。

 

一、 自然导入

   1. 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当你看到这句话时,脑海中最强烈的闪现了哪种颜色?

生:色彩词列举。

2.在我们的色彩斑斓、更迭变幻的生活中,这种颜色让你联想到什么(比如景、物、人、或者是抽象的情感思想)

(生自由发言)

3.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色彩词和联想的内容用一两句话表述一下呢?

(学生尝试表述)

二、师生共同归纳运用色彩的几个角度。

文学作品中,在哪些情况下(那些角度),通过色彩词语的运用,会发挥一定作用?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提炼)

1.状物——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绘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状物绘景的过程中,

1)突出空间意识的距离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2)突出时间意识的流动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南宋)

3.造境——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4.写人——

1)刻画人物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烧炭老人的艰辛凄苦形象,又表现了因生活折磨而痛苦难耐的内心世界。

(2)凸现人物心理

丰子恺说:感情的复杂深刻部分,往往为理义的言语所不能表示,而在造形的脸上历历地披露着。如:羞涩、激动脸色绯红;紧张、痛苦、绝望则脸色惨白等。

3)暗示人物命运如对《祝福》中祥林嫂的描写。

Ppt祥林嫂初进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生交流,师明确)不幸的年轻守寡的农村妇女,两颊却还是红的说明祥林嫂的生活虽然十分艰难,但并没有失去青春气息和对生活的信心。

Ppt当她第二次到鲁家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交流,师明确)暗示了祥林嫂经历了再寡的悲痛后,在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Ppt当她怀着希望捐了门槛后,命运并没有改变,脸色变得灰黑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

(生交流,师明确)色彩的变化再一次说明了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成了旧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Ppt)当她沦落为乞丐以后、临死前夕: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生交流,师明确)祥林嫂行将枯木,毫无生命力。

(师总结)作者描绘祥林嫂肖像的色彩由明朗转变为晦暗,色调越来越冷,气氛也越来越阴郁。

这种变换的色调既体现了人物命运的真实变化,又是对作品主题的深化。

丰富的色彩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细腻、逼真。

独特色调浓缩形成的诗画中,往往会使人和景之间构成情绪的映衬或冲突,从而为抒情言志提供可能。

5.抒情、言志

诗人艾青认为:对于所写的事物除了给以明确的轮廓之外,还能使人感到有种颜色或声音和那作品不可分离地融洽在一起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所言:色彩即思想。

在作品中,巧妙地敷彩设色,融情入景,以色暗示,以色象征,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如《故乡》

Ppt

1)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的沙地来,上面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

2)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故乡》

 

师:比较两句话,谈谈原文通过色彩词的运用,有什么内涵?

碧绿——和平新生活中新鲜的生命活力而非萧索迟钝麻木。

深蓝——日子的平静而非动荡辗转。    

金黄——充满光明和希望温暖快活和欢喜而非在破败中的冷漠。                                     

                                          

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在很多方面很多角度可以运用色彩,那么如何借助色彩词语使语言更加生动、增强文章的画面感,表达内心情感呢?

Ppt

比喻——

起先,这海水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礁石。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排比——

冰雪之间点缀着几汪蓝色的湖泊,蓝得幽深浩渺,蓝得洁净无瑕,蓝得动人心魄。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通感——

  绿得发冷。

 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鲁智深)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眉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出来。

对偶——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Ppt

色彩词与动词。 表现动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绿”字写出春到江南,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红”“绿”二字表现出从春到夏的时间的流逝。

那片海,蔚蓝了我整个青春。

Ppt

色彩与象征。用色彩彰显主题。

色彩之所以具有象征性,是因为它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和种种联想

《海燕》中,赞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又说海燕是“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黑色成了勇猛有力的象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渴求光明的象征。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四、运用色彩的几点注意。

:我们了解了运用色彩的一些方法。

在你的写作经验中,你认为运用色彩词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师适机提醒,引导学生总结。)

1.要注意使用形象具体的色彩词,善于观察和描述事物变化所呈现的色彩。

鲜明——

白色:藕色、雪白、银白、象牙白……

红色:粉红、玫瑰红、胭脂红、樱桃红……

2.根据描写叙述的需要,注意色彩之间的搭配

映衬——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

朱自清《绿》写梅雨潭的绿,与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相比,写出梅雨潭的不明不暗,恰到好处。

3.和谐——

色彩的明、晦、强、弱,或热烈,或清淡.要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绝不是艳丽缤纷就好。

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高兴的时候,会给自然环境涂上明朗的色彩;悲伤的时候,会给它们染上灰暗的色彩。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

(绘写景物的色彩,临摹自然的声律,又要联系自己的心情来回斟酌)

4.变异——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将没有色彩的事物赋予色彩,在不合情理中注入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色彩语言变异特点。

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写道: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色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护过我的直伸着的手。是用紫色来象征大堰河崇高善良的品质的。

Ppt    

顾城的《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嫩绿

德拉克罗瓦曾说过:每个文学家归根结底竭力追求的是什么?他希望他的作品读过之后,产生一幅画立刻浮现的那种印象。

 

Ppt

五、范文呈现

蔚蓝的回忆

在回忆的画板上,我常常想,画下海水和日光。

静静的午后,海在那里等我。

那天,我终于看到了天的蔚蓝,海的澄碧,尽情地延展着,无边无际,深邃恒久,动人心魄,像一首渺远的歌,在悄然间,将我淹没。

远处,海鸟白色的翅膀在海风中划过,时而追逐着每一朵粼粼闪闪的波光,时而轻啄着每一粒简单而稍纵即逝的快乐。

金色的海滩上,两个小孩松开妈妈的手,追逐着,歪歪斜斜的脚印,盈满了格格的笑声。他们寻得一片松软的地方,那个身穿鹅黄背心的男孩儿,正在和女孩儿在认真地堆着沙堡。男孩在抬手的刹那,沙粒儿不小心溅到了男孩黝黑的脸上,泛着星星点点的光。男孩也不擦拭,仍专注地把小小的心事和遥远的梦想装进城堡里。那是一个他们的妈妈或许都难以轻叩的深不可测的世界。

海浪踱步而来,男孩拉着女孩跑着。在海水舔着女孩的小脚丫,打湿了裙摆的瞬间,女孩的脸上掠过一抹粉红,一边说“不”,一边回转身,白色的连衣裙就像盛开的花,成为海天之间最绚烂的一朵。

那一刻,城堡在身后清凉的蓝色里,平静地消融在海里,沙里。

我想,他们一定拥有一间斑斓无比的小木屋,面朝大海,静默在阳光下。当时光蔚蓝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振翼远飞的时候,那位妈妈会倚着小窗,静静地谛听蓝色的海风带来的问候,美丽而温暖。

落日熔金。蓝色的风景,在我的身后,澎湃如歌,泛着亮晶晶的眷恋。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每见到深深浅浅的蓝,总想问一问时光:小木屋里是不是开满了红色的白色的花?海滩上的那枚珠贝是不是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  

也许是因为,那很短很短的海滩,我在回忆里,固执地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罢。

 

六、学生练笔,创作交流。

1          的回忆

2)最美的风景

学生可以写一首小诗,一个片段等

(师在指导过程中适时提醒)

ppt

刘勰说:凡摛表五色(青黄赤白黑),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一切色彩的描写,可贵在及时地看到,倘若不管实际情况青色和黄色累累出现,那就会使人觉得繁杂而并不珍贵了。)

 

小结:

ppt     

狄德罗这样断语: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

老师还认为,情感给它们以深刻的灵魂。

创作过程中,成功运用色彩,能触及到读者阅读的脉搏与呼吸,产生美的享受。

结束语:

让我们嫩绿的触角感受情感的天空,以柔韧的根须深植于思想的大地。在纸页上描绘声与色,光与影的交织。你会发现,万千世态,行走在文字的天地间,竟是如此生动细腻、美丽瑰奇。

 

(李崇崑,女,吉林大学附中初中语文教师,在首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文学课堂”展评中荣获首批“十佳文学教师”荣誉称号) 

 

 

上一篇:听于漪老师讲课
下一篇:钱建江:用文学教育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