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张国生:“大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2014-04-15 11:00:27  发布者:南枫  来源:本站整理

张国生

人物简介

张国生,河北邢台六中特级教师。早年师从张孝纯先生,参与“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立与实验多半生,并最终成为这一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该课题是全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河北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此外还主持河北省重点课题“河北南部语文教育资源的调查与研发”、中央电教馆课题“大语文+数字化教学系统”。

在学术刊物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而且近年几乎全部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出版专著4本。已发表论著总字数在150万以上。还发表了大量数字化软件作品,总容量在10G以上,总字数在300万以上。

被称为“中国语文课件第一人”。集半生心血独立研发的“大语文课件”,观念超前,境界开阔,资源丰富,训练扎实,具有很强的“磁力”。北大附中网校、北师大远程教育网、诺亚舟学习机、中华语文网校都使用这套课件及其教学视频。获益的教师至少以万计,获益学生至少以百万计。

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一等奖,如:2001年全国中语会综合成果一等奖,2002年全国中语会“多媒体教学研究大赛”论文一等奖、课件一等奖, 2004年河北省第九届优秀教育科研、教学实验成果评奖一等奖,2005年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普教系统唯一的一等奖,2008年河北省第11届优秀教育科研、教学实验成果评奖一等奖,等等

“大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张国生

(一)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乃至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得知,西方文化以“知识”为本位,注重探索世界奥妙,侧重的是科学主义传统;中国文化以“人伦”为本位,注重道德完善,侧重的是人文主义传统。换句话说,西方人侧重于求真,通过求真以创造完美的世界,即以真求美;而中国人则偏重于求善,通过求善来塑造理想的人格,即以善求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道德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思想道德教育。

在长达数千年的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莫过于孔子了。而孔子,就是最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论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其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中,三项属德。“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说明孔子把人的思想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还要求学生“忧道不忧贫”,说明他对思想道德的高度重视。而“君子学以至其道”和“未知,焉得仁”,说明他又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犹如今天所说的具有“渗透性”、“隐含性”的特点。孔子主张“诗教”、“乐教”,也说明他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而是渗透在其他学习活动之中的。

不仅是孔子,儒家的其他学者也都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并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儒家的代表性经典著作“四书”,基本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大学》是专门论述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世称之为道德教育“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将每个人天生具有的道德萌芽发扬光大;所谓“亲民”,即“亲爱于民”,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宋代儒者认为:要爱民,就要不仅自己为善,还须帮助别人也为善。使人民去其旧习而自新;所谓“止于至善”就是每个人都要在他所处的地位下恪守其道德义务,并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要求,这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又提出了八个具体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称之为道德教育“八条目”。“格物,致知”,意思是通过学习认识事物之理;“诚意、正心”就是要树立道德信念,排除各种情绪干扰,始终保护正确的认识;“修身、齐家”,是要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家族的楷模,为人所效法;“治国,平天下”,即治理好国家与天下,这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治国是齐家的扩大,而平天下又是治国的延伸。这八个条目一环套一环,构成“修己治人”的封建道德教育体系。其要点是: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

这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德教的思想,认为教育就是扩充人们所固有的善端的过程,因此,必须“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们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所谓“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汉代大儒董仲舒构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编织了一张宗法伦理的大网,对全社会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前辈儒家的传统。朱熹认为 ,德育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可以修身,而且推广之便可治国,所以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王守仁说:“学校之中,尤以成德为事”。张履祥则说:“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成必大;德器浅溥,虽成亦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后代的启蒙教材,如《三字经》、《名贤集》、《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增广贤文》等都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教育。

当然,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是重德的原则是应当肯定也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二)

即使单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的角度说,思想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德器深厚,所成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无数正面、反面的经验都说明,学生知识的掌握,成绩的提高,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只凭“教书”的成功,而应辅之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特别应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发奋学习的强大精神力量。“教书”与“育人”,相辅相成。

思想教育对各科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对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因为思想道德因素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读与听,都有一个认识理解问题,与思想、道德、品格、情感关系十分密切。一个思想情感不健康,道德认识能力低下的人,不可能对作品有正确的理解。例如学习《谈骨气》,有学生提出:我看那个穷人太傻了!为了表现自己有骨气,不吃“嗟来之食”,结果饿死了,这明智吗?我问他,那该怎么办?他说:把饭吃下去,保住命。然后去打工挣钱……另一个学生接着说:他自己死了不要紧,老婆孩子怎么办?为了有骨气自己丧了命,又造成几个孤儿寡母,值得吗?……再例如学习《老杨同志》,“老杨同志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什么特点”一题,许多学生回答:土气。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与写,受思想道德因素的影响就更大。作文历来讲究文以载道,以意为先,而“道”、“意”就是思想道德因素。“文如其人”,思想道德素质差,肯定会在文中反映出来。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愉快的暑假生活》,有个学生就写了假期中逮别人家的猫据为己有和拿东西打鸟喂猫的事。显然,这是一篇思想内容低劣的作文,而低劣的原因,是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差,而不是语言文字能力差,他的语言文字还是可以的。另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强的学生写半命题作文“学习贵在──”,他填写的内容是──“为自己而学”。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比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比数理化等科教材更具思想性,包含着更多的思想内容;语文课也比其他课更具感情色彩和感染力,更便于进行思想教育。所以语文课在思想教育方面应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大语文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有社会生活这个更大的“课堂”,可以把思想教育进行得比普通的语文教学更加有声有色,更加丰富多彩,境界也更加廓大。于漪老师就曾提出:“贯彻文道统一必须确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她认为“光坚持小课堂的文道统一还不能说是完成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将课堂、学校、社会等多种语文学习的环境综合利用,在大语文教育中坚持文道统一,这样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所真正欢迎的。”

(三)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决不是通过分析思想内容进行政治说教和思想说教,而应当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根据我们的实践,方法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

这方面的论文甚多,笔者不想赘述,只想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应具有“隐含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是和课文水乳交融的,而不是油水分离的;应是课文的合理引申,而不是借题发挥;也不要摆出教育者的姿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对他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拖拉机手失去了双腿和左臂,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他的妻子却用自己的爱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自然会被这位伟大女性的精神所感动,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千万不要对学生说:来吧,我们来谈谈对这个为自己的亲人奋斗了十年的妇女有什么看法……如果这样来结束自己的谈话,就会把已经取得的一切效果破坏掉。”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和语文训练紧密结合。或者说,语文训练进行得越成功,思想教育也就越成功;语文训练薄弱,思想教育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冰心先生曾打过一个比喻,来说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作品好比是黑夜里的一盏纱灯,思想性是灯罩上的画,艺术性是里面的灯。灯越亮,画就越鲜明;灯没亮,画也就显现不出来。思想教育和语文训练的关系,与此相同。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让学生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以及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文化和感情等,就需分析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进行得越成功,藤野先生的品质就越突出,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二者相辅相成。这包括:

1)解释语言。例如:文中的两个“讲义”,各指什么意思?答案:一是讲课内容,二是课堂笔记,这里是后者。──藤野先生连课堂笔记都认真添改了,可见他对鲁迅的关心。

2)比较语言。例如:“添改讲义”的“添改”可以换成“修改”或“批改”吗?为什么?答案:不可。因为“添改”既包括“修改”和“批改”,还包括“增添”。──这样一来,藤野先生的的精神品质就更突出了。

3)发掘语言的作用。例如:“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写藤野先生担任的的功课是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在这里起什么作用?答案:说明藤野先生在长达三门功课的时间内“一直”这样认真和热情。

第三,对课文不正确的思想,可以“反其义而用之”。例如《羚羊木雕》一课认为父母对""把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是"重利轻义"。课堂辨论中我慷慨激昂地对此大加批驳:不尊重父母,把父母送给的珍贵礼物转赠他人,才是"轻义"。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抚养大,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又受过多少委屈!朋友为自己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条裤子和她父母的责罚,而你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则是十几年的辛劳,十几年的青春!所以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恩情是自己一生一世也报答不完的,可是,课文中的""却把对朋友的感情放在父母之上......。这一课使学生受到一次很好的"爱父母"的教育。几天之后,就有家用长打电话说,她生日那天,那个"逆子"为她买了40元的提子,还有一支康乃馨。语文课是最富有情感因素的,教师应设法把作者之情变为自己之情,再感染学生之情。

不仅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亦可在“参读材料”的阅读中渗透。“参读”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种教学主张,指除了阅读课文以外,再参考阅读一些优秀作品,有类比型、对比型、补充型、导引型、印证型、评介型等各种类型。具体包括:作者的言论、事迹,课文主人公的言论、事迹,课文背景材料,课文内容相关材料,课外阅读材料(包括课外阅读练习和试题),写作素材(如名言、事例),写作例文等等。这些阅读材料,只要含有思想、感情,都可用作思想教育的材料。例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课,我们可以提供下述参读材料:1,历朝历代“周期律”;2,先哲论艰苦奋斗(名言15条);3,革命领袖艰苦奋斗的事例;4,著名富豪艰苦奋斗的事例;5,《糖衣炮弹击中“红旗手”》;6,共和国贪官录;7,《中学生该不该穿名牌》。以上内容,有的用于导入新课,有的用于印证课文内容,有的是提供写作素材,有的是做写作范例,但不论哪种,都可渗透思想教育。

二、 在写作与说话教学中渗透。方法是:

.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出题。例如我们针对本校学生穿名牌较多,以至形成攀比的问题,开展“中学生该不该穿名牌”的讨论并作文,就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下列题目,我们都曾经作文讨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不漂亮的同学怎么办?论“男子汉精神”。

.在搜集写作素材中熏陶。写作素材包括知识和生活两种,如名人名言,名人事例,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典型事例等。搜集写作素材,也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比如有学生作业不认真,我们以“搜集写作素材”为名,提供一组“不认真的悲剧”:

1930年蒋冯阎大战中,冯玉祥的参谋长把“沁”字多写了一撇,导致一次战役失败。

浙江省中医院医生把“左”写成“右”,致使病孩胡康康左腿的骨髓炎手术做在了右腿上。

我们当地的临城煤矿因不认真实行安全检查,发生瓦斯爆炸,79人丧生。

……

教师提供之外,也号召学生搜集和互相交流。不仅搜集反面的,也搜集正面的;不仅搜集事例,也搜集名言。这样的素材,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甚至几本,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为了增加积累,加深文外功,我们要求学生背过古诗百首,名言百句,又让学生搜集哲理歌词等,这本身也就是一种熏陶和教育。

阅读范文,也是一种熏陶和教育;作文讲评,更可以进行熏陶教育。

三、 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渗透。

知识教学也可以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教每一届学生,第一课总是"语文与人生"。我告诉学生: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工具。然后用古今中外的史实让学生认识语文能力对个人前途、对集体利益,甚至对国家命运有巨大而密切的关系,认识"三寸之舌能胜百万之师"的道理。也讲"文品与人品",也指导"大语文学习法"。这就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浓厚感情和学好语文的强烈动机。这一课我在不少学校讲过,有一次竟使一位学生说服家长交五万元入学基金到我们实验班上学,可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有明显影响的。

再例如,五.四以来,许多学者过多地看到汉字的缺点,盲目崇拜西方拼音文字,宣扬所谓“汉字难学”、“汉字落后”、“拉丁字母万能”、“汉字不能输入电脑”等等,使汉字蒙受了千古奇冤。语文教学也因此吃了大亏,造成极坏影响,害得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迹等涂鸦,还产生民族自卑感。而我们开设“汉字研究”课,大讲下列内容: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汉字是最易于识别的文字,汉字是最简短的文字,汉字可以发展智力,汉字最优美动听,汉字最便于人机对话……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汉字现代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发展儿童联想力的积木和七巧板,是开发智力的魔方。结果,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个个喜欢汉字(这也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写字、识字、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强于平行班。

四、 在语文活动中渗透。

语文活动富有趣味性和可选择性,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因而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自由度和更广阔的天地。其方法可以有:

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首先是组织阅读文学名著和名人传记,其目的是用名著深刻的思想和名人崇高的德行去影响、熏陶学生,是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例如结合教材阅读,开设诸如“《论语》研究”、“《红楼梦》研究”、“古诗词欣赏”之类的活动课,在活动课中体会光耀千古的我国文坛,接受先哲思想的熏陶。亦可结合教学组织“读强者之书,走强者之路”之类的活动,阅读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比尔·盖茨传》之类的名著和名人传记。读书读报活动应加以指导,应对读物进行选择。否则,读一本不应读的书,比不读还坏。

.每天进行一项至几项短小语文活动。如抄一条名言,背一首好诗,读一篇短文,讲一个小故事,唱一首新歌,发表一篇“一分钟讲演”,等等。这些活动既能练听说读写,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一分钟讲演”,是学生教育学生的好形式。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语文课前,可安排在下午打预备后。

.结合写作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如调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工人下岗失业情况,寻访父辈创业的历程,等等。

五、 利用“语文环境”影响熏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古代孟母三迁,为我们提供了利用环境育人的范例。语文教学也可以用环境育人──创造一种利于学生成长的“语文环境”,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就会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熏陶。方法是:1.办好教室和校园黑板报;2.办好手抄小报;3.开辟“阅读与欣赏”专栏;4.陈列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5.用好的书画装饰教室。

六、 用教师自身的行为影响示范。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他的道德信念,他的工作态度,他的举止风度,连他的字、他的教案,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留下印象,并被他们模仿,甚至当他不和学生接触的时候,学生都会从侧面感受到他的存在,并接受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卢梭《爱弥尔》)。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方法是很多的,关键是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有丰富的学识积累,能做思想教育的有心人。有了这几条,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就会进入一种廓大的境界。

 

上一篇:陈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下一篇:马智君:语文教师应有的修养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