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写作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跟着鲁迅学写杂文 2014-01-22 14:26:00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4

亲爱的大雄:

还记得王小波笔下那丛紫色的牵牛花吗?“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着一只蓝蜻蜓”,一幅多么明丽的童话!今天,我们要去拜访一下鲁迅的百草园,看看他的杂文世界里都开着怎样的思想之花。老舍称赞鲁迅能“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像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此话绝非虚言,鲁迅确实能“把最简单的言语调动得迭宕多姿,永远新鲜,永远清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

鲁迅讲故事讲得好,因为他的语言是鲜活的,而非死气的。鲁迅语言的鲜活首先在于他思想的鲜活。因此,跟着鲁迅学写杂文,讲故事,首先要了解鲁迅的思想,学习他的风骨,学他用爱夜的眼睛“睁了眼看世界”。

“从来如此,便对么?”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鲁迅一开始就以怀疑者和启蒙者的角色走上文学之路。早在日本求学时,鲁迅就已痛感人性异化的悲哀,提出了“立人”的主张。后来,他用杂文作为“生存的小品文”,想从黑暗里“与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作为思想者,鲁迅始终保持着精神的独立,他的14本杂文集,无不抒写着对人深沉的爱。鲁迅是一位至诚者,他敢爱敢恨,而这正是当今时代我们所缺乏的。试问,一个爱憎不分明的人怎能看清这个世界,一个连爱恨都不敢抑或不能的人又怎能写出泣血的文字来?因此,跟着鲁迅学写杂文,首先要学的不是他表达与构思上的技巧,而是要学鲁迅那样做真人——跳出“瞒和骗”的大泽,“睁了眼”看世界,怀抱着一腔赤诚爱世界——如此,我们的文字即便不能成为天才之笔,但至少不是虚矫造作、苍白乏力的。技巧固然重要,但能支撑技巧的靠的还是一个人的见识和胸怀。有了深刻的见识和广博的胸怀,只需勤奋练习,就能让思想表达得越来越充分。

下面咱们一起走入鲁迅的杂文世界,看看他是如何把问题阐述得深刻而不乏风趣的。

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在他的杂文世界里,好似流淌着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在流淌的过程中,鲁迅不断地吸纳、沉淀与创造,彰显出不羁的天性、超凡的洞察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情感的“炽热”与“落寞”,性情的“逆俗”与“诗意”,使他的杂文充溢着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因此,我们学习写作,当务之急是要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情感丰富了,体验才能深刻;体验深刻了,在构思杂文时才能做到以小见大,由事入理,挖掘深刻。鲁迅写作从不说大话套话假话,他总是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撷取一件小事并借题发挥,进而阐明深刻的道理。譬如,我们熟悉的《灯下漫笔》一文,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自己反而沾沾自喜的心理,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鲁迅由此洞穿了中国人的历史命运——“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现象,常人是见多不怪,而先觉者却往往能从中挖掘出深意,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鲁迅先生是一位先觉者,他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不仅因为他思想深刻,也因为他表达出色。鲁迅先生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和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我们初学写杂文时,也应该注重在充分论辩之后,在最要害的地方一针见血地指明问题的实质,而不是一团温吞之气。

如《论睁了眼看》一文,原是鲁迅针对“五卅惨案”后社会上出现的“颂烈女”、“赞忠臣”的现象而作的,但鲁迅开篇并不急于直奔主题,而是从报上一条时事短评《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入题,慨叹道:“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接着,鲁迅一边以身边的小事为例,借“围观者”、“久蛰洞房的老太爷”和“不出闺门的千小姐”来说明中国文人“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的恶习;一边援引大量古训史典、小说杂剧,从先秦圣人所谓的“非礼勿视”,到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续编等,再到关羽死后成神,岳飞被杀是前世已造夙因等,鲁迅将“瞒与骗”的本质及恶果逐一道破:私定终身的恋人如有结成良缘的,“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宝玉的悲剧“后来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最后,鲁迅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直斥当今统治者愚民的伎俩,批判了中国国民自欺欺人的劣根性,并向文艺界发出真诚的呼唤: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深刻,就在于他能及时地对时局的变化作出反应,一针见血地揭露和批判各种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而且能以丰赡的学识对社会焦点进行解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写杂文就非要板着面孔来说教训导,鲁迅先生常常运用笑话,造成喜剧性的矛盾,激发人们的爱憎:“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国粹”,脸上堆砌厚厚雪花膏的洋场恶少、手巾浸过生姜汁或辣椒水而当面痛哭流涕的慈善家…… 这些丑态在鲁迅嘲讽的笔下,因具备了喜剧性矛盾而化为笑料,从而增添了杂文锐利的思想性。鲁迅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还写过一篇小短文《立论》,让人在阅读发笑的同时,更感现实的悲哀。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 e hehe he he he!’”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骗人,也不遭打”,那该说些什么呢?恐怕只有自己装傻!这正是鲁迅作为一位战斗者的隐痛所在,因为在自欺欺人的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
    此外,跟着鲁迅学写杂文,我们还可以借鉴他讽喻的写法。如《看镜有感》一文中,鲁迅由翻箱翻开古铜镜子一直联想到葡萄的传入,唐代的“闳放”,现今的“民国纪元”的避讳……鲁迅从一面古铜镜子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盛衰兴亡的历史,讽刺了那墨守成规的保守派在新事物面前“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的“衰弱过敏”。在《现代史》一文中,鲁迅更是用大部分篇幅穷形尽相地描述了两种人们司空见惯的民间把戏,一种是人教猴子、狗熊之类的动物玩把戏,如“教猴子带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骑了羊跑几圈”等等;另一种是人变把戏,“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角鼻孔里冒出烟焰”等等,待把戏耍到紧张之时,便停下来要钱,待到数目和预料的差不多时,然后就捡起钱来,收拾家伙走掉。不管哪种戏法,最后都是骗了钱便走。寥寥几笔,就把变戏法的人刻画得神情毕肖,鲁迅借此概括了现代史上所有统治者行骗的形象。在鲁迅看来,整个中国的天地就是一个戏场,整个中国现代史实际上就是“变把戏”的历史。统治者们像小丑一样在历史的舞台上上窜下跳,走马灯似地“你方唱罢我登场”,愚弄人民,鱼肉百姓。变戏法无疑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鲁迅通篇作比,将“中国现代史”比为“变戏法”,寓深刻的思想内容于绘声绘色的描写之中,不能不让人折服。  

郁达夫在读鲁迅的杂文,感叹道:“鲁迅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把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 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我们学他不仅要学他创作的技巧,更要学他的眼力——立足现实,多观察,多思考,从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事物联想到重大的社会问题,挖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

大雄,怎么样,从今天起,多读读鲁迅吧,当我们的学养丰富了,阅历深厚了,见识深广了,写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的好朋友:哆啦A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语文教师  潘海燕 

上一篇:跟中学生谈写作
下一篇:虚实相生成妙境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