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两种对比,两种视角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 2014-01-11 09:34:08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6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以典型人物形象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从精神到肉体的戕害的。手法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一、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

两文均用对比,但一为横向,一为纵向。

孔乙己极为自尊的态度和周围人嘲笑挖苦的态度形成对比。孔乙己极力维护着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尊严。十年都穿着同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不肯脱下来,视长衫为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不肯放下这副架子。满口 “之乎者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比众人高贵。用文言词语句掩饰自己的偷盗行为,到最后被打断腿后还要撒谎来维持面子。但孔乙己这些言行,换来的是围观者肆意的取笑。孔乙己竭力掩盖的伤疤,众人却想方设法要揭开,甚至是以此为乐。孔乙己心灵上越感到痛苦,众人就越觉得快乐。孔乙己的态度和众人对他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使作品悲剧意味更加浓厚。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毒害,已经是个悲剧,众人对孔乙己的取笑挖苦,体现了社会对受苦人的麻木和冷酷残忍,更是个悲剧。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范进在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形成对比。范进中举前穷得老母亲都快饿死了,都没有邻居借一点米来救济。中举后邻居又是送鸡和蛋,又是送米,送酒。其中,岳父胡屠户的态度最为典型。在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任意辱骂,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范进向他借钱应考不但不肯,反而还一口“啐”在他脸上。中了举之后,则改口为“贤婿老爷”,说他“才学高、品貌好”,一路上还替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的衣襟。还有张乡绅来赠银赠屋,说自己和范进是“亲切的世兄弟”、“至亲骨肉”。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前倨后恭,显出天壤之别。吴敬梓通过一干人等对范进态度的180度的大转变的对比,表现了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欺贫爱富的丑态,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达到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目的。

二、第一人称限制视角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

《孔乙己》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范进中举》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视角叙事,两者各有特色。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的叙事者同时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它的特点首先是这个人物同时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是大多数小说作品惯常采用的视角,叙事者虽在小说中不出现,不是局中人,但他全知全觉,无所不知,知道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包括事物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及其全部变化。我们正好可以借这两篇同样以科举制戕害读书人为题材的小说,来比较两种叙事角度的区别。

《孔乙己》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这是鲁迅比较喜欢采用的小说叙事视角。他在《狂人日记》、《故乡》、《社戏》、《祝福》、《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所以,这个叙事角度几乎是鲁迅小说作品的一个特色,教师在授课时候常常会讲到,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为了小说的叙事而虚构出来的人物。值得一提的,《孔乙己》的叙事角度,不仅是第一人称,而且是兼有儿童视角,这种第一人称兼儿童视角的手法在好多文学作品里都有运用,如林海音《城南旧事》、都德的《最后一课》、萧红的《祖父和我》、老舍的《正红旗下》。所以这种融合第一人称视角与儿童视角的写作手法,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1.可以把人物“孔乙己”放在一个似乎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环境中,显得很真实。可以通过计算来推出孔乙己的生活年代至少是1899年以前,当时正好是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已经开始,但科举制还没有废除(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而到了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已经是1919年。2.可以让“我”参与到故事中,做一个参与了嘲笑孔乙己、冷漠残忍地对待孔乙己的人。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童,当“我”仍然像周围所有的其他人一样,认为他是“讨饭一样的人”,只是参与嘲笑他,却不屑理睬他。即使到了二十多年后,“我”以成年人的身份再来叙

述当年的事情,言辞之中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同情之意。用这样冷漠的语言写孔乙己的悲剧,内容的凄苦和表述的平淡形成对比,更有利于表现“社会对苦人的薄凉”,体现深沉的批判力量。3.作者可以根据需要来对材料进行详略处理,看得到的详写,如咸亨酒店的人如何取笑孔乙己,看不见的地方略写,如丁举人是如何打孔乙己的,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对材料的艺术化加工自然呈现,毫无雕琢之感,简笔繁笔运用得恰到好处。孔乙己没有再在咸亨酒店出现,最后只能得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结论,更能表现出社会的冷漠无情。

《范进中举》则是采用全知全能视角。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随意安排材料。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心理,所有用得着的细节,都可以随意安排。读者可以跟着范进到他家,看看挨饿的老母和妻子,到丈人胡屠户家挨骂,到集市上去卖鸡,还可以跟着发疯的范进到集市上乱跑。可以听到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对他的肆意辱骂,中举后的阿谀奉承。可以看到那被啐到脸上的一脸唾沫,可以看到那因为打了文曲星而弯不过来的巴掌,还可以看到那握紧银子却又伸到眼前的屠夫的大拳头。总之,在全知全能视角下,各个角色的丑态纤毫毕现,各种类型的材料可由作者任意安排。

有和无是相对的,常规和反常规是相对的。正是《孔乙己》采用了独特的视角,《范进中举》没有采用特别的视角,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读出两种叙事视角的区别和各自的好处。

 

(作者:上海市嘉定区南翔中学语文教师 徐玲)

 

 

上一篇:《满江红》诵读指导
下一篇:宝玉为何如此孤独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