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宝玉为何如此孤独 2014-01-11 09:44:43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6

贾宝玉_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

名著简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因当时社会环境和手抄流传,仅保存80回。现版本很多,通行本后40回为高鹗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记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复杂的人脉关系与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红楼梦》是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生活的缩影,是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此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因对此书各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红学”。

 

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爱好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宝玉为何如此孤独

《红楼梦》为何能摄人心魂,着实耐人寻味,而最费思量者自是这梦中的核心贾宝玉。

他整日在内帏厮混,“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他安然且逍遥地做着他的富贵闲人、千古情种。而他的安乐与逍遥背后却掩藏着他灵魂深处的孤独。

《红楼梦》开篇之时二位仙师就已言明,这红尘乐事大多“好事多磨,美中不足”,“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而顽石在入世之前对此早已明了于心,故而他对于贾府中的兴衰际遇,较他人更为敏感先觉。而贾府之中每每盛大隆重的荣耀与欢愉之中必然会隐含着深层的悲哀与愁苦,即便是元妃省亲这样的尊宠繁华之中,也免不了众人的垂泪难言。故而在宝玉看来,这繁华太甚,倒是那画中的美人受了冷落,需要自己去宽慰一番。这种远离家族繁华背后的冷淡与悲凉,于他是前世带来的直觉感知,在别人看来则是痴顽不冥、令人费解,正是这种痴痴傻傻的令人不解,注定了他的孤独。

当真要细究起来,他的孤独似乎首先与他的人生追求有关。他崇尚自由与自然,厌恶束缚与伪诈,故而他珍视真与美,认为一切纯真的美好的不经雕琢的本真状态都是好的,而压抑天性以求取功名则是可鄙的。而维持这种本真状态不受外界污染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个“富贵闲人”,只管“安富尊贵”便是,所以他喜欢晴雯的率真与疏狂,认为琪官这样的人死了也值得,却不赞成探春“兴利除宿弊”,也疏远了“知经济学问”的宝钗与湘云。正是在对于这种价值取向的明晰与坚定的过程中,他认定唯有从不说仕途经济这种“混账话”的黛玉才是他的知己。可以说他女儿式的人生追求与男权社会中男子社会角色定位的大相径庭,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振臂一呼而应者寥寥,这就注定了他不被理解的孤独。而他孤独的深切又恰恰体现于他对自己这种人生追求的执著与珍视。

其次,他有严重的唯美主义倾向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当唯美主义倾向与自我中心意识发生冲突时,无疑会对他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以加重他的孤独之感。他最为唯美的想法是自己死后,女儿们的眼泪哭成河,把他的尸首飘起来送到鸦雀都不到的幽静之处,随风化了,再不要托生为人。首先他认为他死之后,姐妹们都会为他泪流成河,他在潜意识里以为他在每个人心中都如来还泪的黛玉一般为他存了那一世的眼泪;其次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女儿们的泪都是要给他的,他是众人生活的焦点,他心念每位姐妹,诸姐妹自然也都是怜惜他的;再者,如若女儿们都是怜惜他的,他便带着诸姐妹的温情与不舍去个幽静的谁都寻不得的去处,给她们空留一份失落而又美丽的牵挂与叹惋,这在他看来无疑是最为美好的创举;再者,他随风而逝,一来干干净净,二来了无牵挂,想来姐妹们自会叹息他的烟消云散,而自己则与万化归一,落得一个再无羁绊负累的自由逍遥……所以当他“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时,空遭蔷官冷遇,竟“痴”了半日。众星捧月的生活环境与青春期特有自我意象让他平添了数不清的唯美的幻想,而当这些幻想为现实敲碎时,他的成长将以孤独为代价。

再者,宝玉清明灵秀而又心思细密,他总能从别人看似平常之事中品出几味感伤与怅惘。而他偏执的思维方式又无疑加重了他青春期的迷茫与惆怅。有时,他的思维会无限制地纵深,以致夸大他所不愿见到的场景。比如邢岫烟择婿,他本知道这是“不可不行”了,但他同时又坚信,一旦成婚,就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即便在他人眼中这是郎才女貌,之子于归的好事。而对于“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家庭和乐图,他想到的也只是“子落枝空”的悲秋之意。而“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这分明就是他的无厘头逻辑,他单单想到了邢岫烟为人妻后难免有年华流逝之悲,以致“只管对杏流泪叹息”,却不曾想过即便是不曾婚配,岁月就不会带走大观园中诸女儿们的红丽质颜吗?而再过几年,当真老去的就只有已为人妇的邢岫烟吗?而有时他的思维还会无限延展,将愁苦扩大化。当日他听到黛玉悲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不觉恸倒山坡之上”,他由黛玉的花颜不再想到身边诸姐妹的无可寻觅,推知自身不知身在何处,进而设想斯处、斯园、斯花、斯柳,若此等等。这种一而二,二而三的思维方式,为他的感伤与落寞增加了取之不尽、感知不竭的情感助悲剂。而这悲伤却又似乎可意会不便言传,既然无人解得其中之味,那这种孤独之感就只有自己独享了。

除主观因素外,人世的沧海巨变使他的孤独变得更加深重而内涵丰厚。首先是黛玉之死给他带来的致命打击。黛玉特为还泪而来,对她来说,宝玉就是全部。在这大观园中,她是唯一一个完全以非功利之心与宝玉心神相通之人,可以说她是宝玉的心魂所系,宝玉是黛玉的命门所在。一旦黛玉香消玉殒,知音永逝,这痛失我爱的孤独也只能伴其余生。

如果说,黛玉的死,让宝玉变成了“枯木死灰”一样的偶人,那么贾府的遇祸败落则将这只木偶人彻底扔进了火盆,自此,精神的煎熬与生存的危机与他寸步不离。所谓登高跌重,而今摆在这温室花朵面前的只有举步维艰的艰辛悲苦与无人理会的落寞孤独。而宝玉之最可悲处不在于他日后的凄苦,而在于他早已先知先觉了今日的结局却又无能为力。他的先觉使他在惶惶不安中等待厄运来临,他的无能为力使他至不可挽回时悔恨自己身为家族继承人,却不曾担负起自身使命,光耀门庭,挽狂澜于既倒,以致“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最喜聚不喜散者,眼看着“树倒猢狲散”;“凡心偶炽”,想来人间“受享几年”者,历经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看惯了人情的冷热淡薄。他心中的孤苦又何以言说?正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曾亲身历经者谁又能体会得到?

这使我想起,有种感觉,叫作“幻灭”,而宝玉抑或是作者的兴衰际遇,又让人深深地感知到与这种深切的幻灭感相伴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与落寞,这是任何东西也消解不了的。

 

(作者:人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 梁丽娟 

 

上一篇:两种对比,两种视角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
下一篇: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和丑 ——公开课“阅读《资治通鉴》”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