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解密《皇帝的新装》核心意义 2014-01-18 10:23:59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4

皇帝的新装_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网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属于精讲篇目。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很容易形成初步的认识——“人们都太虚伪了,都为了面子在撒谎”,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止步于此,并且满足于这种浅层阅读的体验。对于这样一个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难道仅仅是重复他们早已明了的简单道理?如果是这样,这篇经典文文本的核心价值就会被彻底淹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具体到《皇帝的新装》,就是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几乎算是明明白白地写着“谎言”二字的谎言,何以让文中的人物如此丑态毕露甚至呈现疯魔状态?难道仅仅是“爱面子”这么简单?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再读《皇帝的心装》,每次读完后都有一种感觉:似乎隐隐约约地从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继而是很多人的影子,于是,停下来,静静地思考,最终我发现,为什么这篇童话会流传如此之广之久?是因为里面有“我”——皇帝身上有“我”,百姓身上有“我”,大臣身上也有“我”!那不是童话,那是“我们”——心甘情愿甚至抓住机会去观赏别人的弱点,却从未想过最先应该检测的是自己,因为我们往往看不到也不会相信自己有问题。但是就当“我们”满怀期待试图用这块“并不存在的布”来检测别人的愚蠢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看不到这块布料,这种毫无心理准备的逆差让“我们”的“自我认同”瞬间坍塌——别人一定能看得见这布料!只有我看不到,难道我是愚蠢的?不可能吧,可我就是看不见啊!不行!我一定要撑下去,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扑向谎言……由此看来,这是一件人人都必须直面的“心灵”之装!

在对《皇帝的新装》这篇文本有了上述的自我解读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学情调查——初一的孩子们对这个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是什么,他们的困惑又在哪里?于是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的困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为什么大家都不承认自己愚蠢?文中所谓的善良的老臣和诚实的官员都在撒谎,但“善良”和“诚实”两个词为什么都没有加引号?为什么当人们发现自己看不见布料时却坚信别人一定能看见?为什么是一个小孩告诉了所有人事实,而其他人却不行?这些问题或者说需求直指《皇帝的新装》的核心,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相符的,也就是说学生们的需求与教师的解读是互补的,这也就为我的设计提供了踏实的支撑。

鉴于上述准备工作,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朗读,读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在朗读中品析重点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并说出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深刻意义;在朗读中不断深入思考,勇于正视自我,做一个保持自我本色的阳光少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调动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时单元提示语中的一段话帮助了我——学习本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个单元,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于是我以“设计朗读脚本,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解析文字背后掩藏的心灵密码”为抓手设计此课。真正好的朗读一定是能不断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要实现这一点就一定要分层次推进朗读,于是我将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或心理活动分成了三个层次:听说新装时人们的心理活动;见到新装时人们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游行过程中人们的对话及心理活动。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这种分层次的朗读很好地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片断来加以说明。

在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们找出皇帝和百姓听说有这样一件神奇的新装时的心理活动,并用自己的朗读读出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2:哇塞,这件衣服太棒了,有了这件衣服以后我就可以知道在我的王国里哪些大臣是可以信任的,哪些大臣是不能信任的;哪些大臣是聪明的,哪些大臣是傻子。(洋洋自得的神气)

师:嗯,我注意到你刚才读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嘴角上扬了,你能不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你情不自禁就嘴角上扬了呢?

2:我觉着吧,那个皇帝有了这样一件新衣服后对他治国肯定有帮助。

师:哦,他说皇帝心里高兴的原因是这件衣服可以帮他治国,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爱朝政的皇帝。大家同意吗?

3:我不同意。请大家和我一起看第一自然段“他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看戏”,他为了穿新衣服根本就不理朝政。

师:好,第一自然段明确告诉我们这个皇帝平生的最爱是漂亮,那问题就来了,这样一个皇帝听说有这样一件漂亮的衣服后应该怎样想才对啊?“太棒了,如果我穿上这件衣服,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皇帝了”,为什么他不是这样反应的,而是想“这可是最理想的衣服,穿上它后我就可以检测出身边谁愚蠢了”?(生:思考)

……

4:请大家跟我看第5自然段“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检测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多么傻”,从这段可以看出全城的人和皇帝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只想去检测别人,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也看不见。

5:我觉得百姓们应该有一种窃喜吧“嘿嘿,看我的邻人到底有多笨,如果他们看得见衣服我就跟他们交往,如果那么笨我可不跟他们交往了”。(窃喜的神情)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窃喜、幸灾乐祸)

师:对,甚至还有一种满足、享受。看,这件衣服神奇吧?它一出现就检测出原来在这个童话的王国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他们最爱的不是漂亮,而是……(生)检测别人的愚蠢,(师)并且在这个心理过程中他们充满了兴奋、渴望和享受。

在第一个层次的朗读中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皇帝和百姓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接下来的第二个层次就更精彩了:真正到了这件神奇的新装面前,皇帝、大臣和百姓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不是依旧洋洋自得地等待检测别人的愚蠢?

5:“我并不愚蠢啊”,这个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就把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色彩和美丽的花纹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并不、真、太”重读,同时语调拖长)

师:他刚才读得有几个地方非常有特点,你们听出来了吗?哪些地方?(生:“真够滑稽”“并不愚蠢”)

师:谭老师可不可以把这句话改一下,把“我并不愚蠢啊”改成“我不愚蠢啊”,可不可以?我觉得可以,意思没变。

5: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 “我并不愚蠢啊”说明这个大臣觉得很奇怪,他很惊讶。

师:他惊讶什么

5:他惊讶自己为什么看不到衣服。

师:很好,“我不愚蠢啊”,语气很坚定,确定自己不愚蠢,但如果是“我并不愚蠢啊”就有一种惊讶,他本来以为自己能看见布,结果发现自己看不见,所以对自己产生了?

(生:怀疑)

……

9:我们找的是第一个大臣,在第10自然段“‘我的老天爷呀’,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老天爷、难道、从来、绝对”重读)

师:你们为什么这么读?

9:我感觉这个大臣他有点吓坏了,他觉得自己挺聪明的,结果发现自己看不到,他吓坏了,从他感叹“我的老天爷呀”就能看出来他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聪明的。

……

13:我们找的是第21自然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是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我从第二行“骇人听闻”就可以看出皇帝一开始对自己很自信,觉得自己并不愚蠢,可当自己看了那布发现自己看不见的时候就突然间觉得自己好愚蠢啊,就觉得很突然。(“难道、最可怕、美极了、十分”重读,难以置信的语气)

师:很突然,此时他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13:惊恐。

……

15:“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然后看第21段,就是刚才杨世钰她们读的那一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是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从这两段的对比中就能看出来第3段那会儿他是想嘲笑别人,但现在是怕自己被别人嘲笑。

师:嗯,他一开始是想去检测别人、嘲笑别人,结果发现了什么?(生:自己愚蠢)好,接着说。

15:读这一段就能发现皇帝当时心里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然后就想千方百计地把这一点给掩饰过去。

师:好极了!他们组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对比朗读,她们先读了一遍刚开始皇帝想检测别人时的洋洋自得,然后又读了一遍发现自己看不见布时的惊恐。这时候怎么办?怎么办同学们,如此尴尬,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点。(生:掩饰)

    朗读进行到这里,学生们已经在自己入情入境地朗读声中,切身体会到了文中人物内心深处隐藏的那种由一心要检测别人的愚蠢,到发现自己看不见布而产生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惊恐,和“自我认同”的瞬间坍塌——他们坚信“别人一定能看得见布料”。此时此刻谎言便成了人们的救命稻草,人们认为只有谎言能够救自己——直到那个天真的声音响起“可是他什么也没穿啊”,人性中真实而美好的一面发出了响亮的呼唤。在这个天真的声音面前,人们面临的是艰难的“选择”:选择回归真实还是继续屈从人性的弱点?百姓开始在私底下传播小孩子的话,但皇帝在片刻的犹豫后还是选择了硬撑到底,皇帝回宫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安徒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交待,这样的结局设计是不是太模糊了?不是的,因为选择在每个人的心里,最后的结局不是安徒生说了算,而是千千万万个“我”组成的“我们”来决定。你会做何选择?将这个思考留给学生,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勇于面对真实,面对自我的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燃一盏烛火,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发光发亮……(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 谭金玲 

 

上一篇:绝不是一本日记那么简单 ——师生共读《安妮日记》
下一篇:批文入里,剥茧抽丝 ——《谈中国诗》三问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