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网络教育的大胆探索 ——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邓虹老师 2015-01-30 15:04:24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6

 

  名师简介        

  邓虹,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西城区学科带头人、科研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曾获第四届鲁迅论坛暨全国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评优活动金奖第一名,数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并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核心刊物,创作获全国首届校园诗歌散文写作征文比赛教师组二等奖。2002年出版个人专著《激情作文点击》,2007年参编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执笔写作教学板块。坚持树立大语文观与文学素养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成果突出。2014年11月在第四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评选中被评为“文学教育名师”。

 

网络教育的大胆探索

——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邓虹老师的“高三网上作文实验”

郭扶庚(《光明日报》记者) 

 

    传统课堂作文常常要求全员参与,但受课堂条件限制,作文指导或训练往往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优、缺点都不突出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似乎只成了少数写作精英巡展的舞台。如何才能在写作教学中激发情趣,让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欲望甚至冲动?这是许多老师长期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敏感的邓老师及时地发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论证、准备,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熟了:利用学生喜爱的网络进行作文实验。邓虹老师的“高三网上作文实验”选择在200212月开始,200365日即高考前一天结束,历时半年之久。在各种游戏和聊天室充斥网络的时候,让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作文,相信许多人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大胆实验。然而,正是在这段紧张的日子里,邓虹老师和她的几十名“孩儿们”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邓虹老师的网上作文实验面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权发言,每个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个人都能脱颖而出,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正是由于使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和力量,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找回了在课堂失落的自尊,增强了在线写作的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特别是强烈激发了平时课堂作文中被冷落者的写作热情。而老师则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评价,针对不同问题个别点拨,回复每一封“人民来信”,将关注投射到每一个心灵,把期待寄托于每一篇作品。于是,你常常可以在“实验基地”看到写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网络快手闪亮登场;看到学生完成规定作业后的“即兴表演”,看到沉醉者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大写意”……网上作文不仅公平而且公开。个人的创作轨迹、发展变化、风格特点清晰可见,老师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公开陈列,整个集体的思想情感、创作氛围、创作水平可以清晰感知,这样的写作环境无疑给每个学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写作档案”,使他们的写作行为充满自我意识。 

    参加实验的学生普遍认为,网上作文轻松愉快,特别是能很快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业,

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点击,非常激动,非常过瘾。经常有不少同学发送作业之后,马上点击老师信箱,追着老师评析,迟迟不愿下线。一旦老师发布“最佳写手”信息,为某些同学加“星”,就会引得大家立刻争相点击,先睹为快。写作情况除了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反馈,聊天室也是“最新消息”的发布地。同学们随时可以从这里获取他人的写作动向、进程、结果等方面的信息,及时给予自己相关的写作提示,便于准确定位。 

    写作是一个情动于心而发之于文的完整过程。动情才能动笔,动情才能投入,动情才能动人。邓老师的网络辅导的基本思路就是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力求在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式写作活动中,构建一个情感交流、智力交锋、相互启迪、设问释疑、轻松和谐的“场”,使老师更加贴近,甚至尽量切入学生写作的流动过程,及时把握学生写作的思维动向,使辅导点拨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同时,通过这个富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融化写作这块“坚冰”,让它能够逐渐从学生的心底自然流出,让写作最终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实验中,老师从发布公告,布置作业开始,直到接收来信,加入聊天,评价作业,及时反馈,各个环节都有意识快速传递激情,力求用诚挚感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各显其才、相互欣赏的情感空间。邓老师认为,情感与心灵的认同有时比单纯的文章评析更能打动学生,如果师生之间真情涌动甚至惺惺相惜,写作教学定会获得最佳效果。事实上,这种效果在网上作文实验过程中已经得以实现。例如:老师为充满才情的文章及时送上赞美与欣赏,于是被赏识者常常一次交上多篇作品;老师随时发现文章问题,立刻给予建议性点拨,于是随即有学生送上心悦诚服的修改稿;老师披沙拣金,挖掘平凡文章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鼓励,并让他翻看“作文档案”,看到自己的长足进步,于是不少人除去自卑,增强信心,力求篇篇作业有亮点……学生感受着老师的热情,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更是充满期待。他们热切盼望获得肯定,踌躇满志准备一试身手。聊天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常常是:“老师,您评完我的作业了吗?”“老师,我今天这篇怎么样?”“老师,晚点儿发给您,您能坚持吗?”于是,家有宽带网的就一直吊在线上,拨号上网的就算好时间按时查询,临时上不去的就手写下来改日再发;于是,老师的评语几乎每篇都能背下来,上课见了面还激动不已;于是,部分学生有意识模仿老师的语言风格,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用学生的话说,我们的实验基地已经成为一个“气场”,每周都会感受到它的引力。甚至有个别学生企图“作弊”,提前来打听作业内容,以求先声夺人!

    网络实验让师生之间互动起来,摆脱了单一的授受式关系,同时更让生生之间相互开启

心智,激荡情感,比学赶追,争显个性。这种互动关系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视。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实验将作文教学活动延伸到了师生之外。实验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家长跟随学生一起浏览实验基地,及时了解孩子的写作情况及写作水平,扭转了以前对孩子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被动局面;有的与孩子一起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时事新闻,及时扩充版块内容;有的在工作之余为孩子下载相关素材,协助孩子写作;有的帮孩子保存作品,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令人难忘的实验在高考前一天戛然而止。而在高考结束的第二天,邓老师关于实验的调查问卷就已经发放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手中。在这份“高三网上作文实验调查问卷”里,邓虹老师一如平常地以“你们的老邓”的名义表达了对“孩儿们”的感谢,她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和同学们一起走过的那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对我来说,网上作文辅导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更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尝试。没有你们的绝对信任,没有你们的无私帮助,没有你们的积极配合,没有你们的倾力表现,我的实验寸步难行!正因为有了你们交付给我的真情保障,才有了我们师生24周绵绵不绝的心灵燃烧,激情作文!才有了我们高三生活的执著无悔,才情飞扬!” 

    翻阅学生和家长的答卷,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我们无需过多地评说,兹抄录一些学生的

感受,就可以窥见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在他们心中的分量:“经过这次实验,我常在想:写作应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绝成不了苏轼,也绝不是李白。诗文不会成为我人生的主线。但时不时写些什么,读点什么,这却正是生活本身。”“实验满足了我们学习作文知识的渴求,激发出我们对写作及文学的热情,又将我们的思想由肤浅带向深邃。”“网上的交互学习,比传统的课堂交互内容更丰富,思路更自由,表达更明晰。实验中,邓老师的敬业精神令我们异常感动。可以说,实验的成功80%是因为邓老师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位家长说,实验激发了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语文的自信,在实验中体会到的写作快乐将影响孩子,终身受益。老师在实验中所体现出的敬业、博学、真诚、尽责,以及渗透在孩子们习作批语中的对学生的爱,也同样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家长。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等看到了邓虹的网络教学实验以后,都做出了高度评价。顾老师认为,邓老师经验的普遍意义在于它证明了网络确实能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即使是沉重的高考压力也不会遮掩这片天地的光辉。它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网络功能。网络平台的这种功能,对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革命性作用。这在邓老师的实验中已初见端倪。

上一篇:我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钱建江
下一篇: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写作平台/赵克明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