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写作平台/赵克明 2015-05-18 09:22:57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5.1

【名师简介】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六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中语会常务理事,《语文学习》《教师博览》等杂志通讯员、签约作者。发表教研文章800余篇,著有《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赵克明教写作》《取法美文写佳作》《漫话语文高考》《滋润心灵:晨读美文百篇》等。

 

 

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写作平台

赵克明(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孩子天生都是“诗人”,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而他们却怕写作文,总爱编造作文。怎样让他们提笔为文,诗意盎然,个性飞扬呢?

我发现学生一按老师要求写作文时,一个个就愁眉苦脸,而在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信时,在给同学的纪念册上题词时,句句都是情真意切。原来他们把写作文视为按老师意图编“官样文章”,把循规蹈矩写成的送给老师批阅的作文视为上交的“差事”,于是消极被动地应付了事,压根儿就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意识。

这种状况并不能怪学生,责任在教师。有个小学生写了篇《难忘的一天》的作文:

 

国庆节那天,天气十分晴朗,我和我的爸爸兴高采烈地去动物园玩。

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河马。开始我以为河马就跟马差不多,很会跑,人可以骑在上面,在水里游。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终于看到河马了,没想到河马又肥又大,一个长方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笨笨的样子可有意思啦,它的尾巴很短,皮黑黑的,发亮,没有毛,听说是非洲来的客人呢。

河马的样子真可爱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

 

老师下的评语是:“作文文字通顺,条理清楚,但立意不高,写国庆节应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你应想到,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

可以想象学生拿到老师批阅的作文后的心情——郁闷。我们会猜想到,经老师这样一引导,学生日后作文时就想着上“套”,揣摩怎么去写“假”“大”“空”的文章了。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松松“套”,让他们放胆地写,自由地写,敞开心扉写,让万花筒般的生活在笔端随意流淌。

有学生曾向我坦言:“写作文还不如做数学题呢,做数学题还可以思考许多种解法,作文写来写去还是一个老面孔,越写越觉得没意思了。”我理解学生说的“老面孔”是什么意思,就是形式上的“套路”。记得小时候经常参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听得多了自然对发言的套路也就了然了,不外乎“上学路上,我看见(稻田埂有个水漏子、一只羊在吃麦苗、一个老人摔倒了,等等),我当时不想去(堵、撵、扶,等等),这时,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要关心集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等),我就上前(堵住了,撵跑了,扶起了,等等)”。这不就是学生所说的“老面孔”吗?传统作文的“模子”是“八股文”,当今随着老师教“怎么写”又形成了一些“新八股”,诸如记叙人物的“评论+事例”,描写景物的“状物+过渡+象征意义”,发表议论的“引—议—联—结”,话题作文的“故事+点睛(题)”,等等。依照这样的“八股”作文,结果必然是千文一面,毫无生气,也毫无个性可言,难怪学生说“写作文还不如做数学题”了!

其实,写作是一种自由的“对话”,张弛徐疾,纵横开合,完全由自己的情与意决定,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手法,完全不必按固定的“模子”来加工,而应该任意挥洒,可以是“思想火花集”,可以是“梦中呓语录”,可以是“网页制作式”,可以是“手机短信式”,可以是“美文批注”,可以是“开心一刻”,可以写成系列连载,可以写成“语丝”式的短章,可以写成青春书简,可以写成“个人写真集”,还可以写成“家谱”等。文章别开生面,这才是我们大家自己的真正的作文。

同事们聊天,常听到抱怨:“催要学生作文难,像讨狗肉账似的!”学生呢,也最怕老师收作文本,个个唉声叹气,满脸痛苦状。说实在的,这些我都领教过,曾采取限时作文先交先离教室的招数,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那一篇篇龙飞凤舞的“作文”,真是啼笑皆非。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找到“我要动笔写”的感觉呢?我想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硬“逼”着学生写作文,让他们告别“鞭子”饶有兴趣地写作文。

答案终于找到了。那就是以中学生写作心理为突破口,搭建个性化写作的平台,激活其蛰伏心中的表达欲望。我的颠覆传统的做法是改变一贯的每周一篇小作文、间周一篇大作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开展自编随笔文集写作活动。

活动的前期准备,展示研读现当代作家作品集和中学生文学新星习作集。其目的一方面使同学们对文集的内容编排、版面美化、封面设计等方面有些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让大家在浏览琳琅满目的图书中萌生编写自己的文集的冲动。

活动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让每位同学都以自己的审美眼光精心挑选一个大32开本的硬壳笔记本,并为文集命名,名字要体现一个主题,力求新颖而有寓意、有个性,用艺术字题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接着,根据自己的生活范围,自定文集的专辑,如“家庭亲情”“校园生活”“社会瞭望”“与名人(名作)对话”“心灵独语”“人生感悟”,等等;开始以各专辑为大话题写作前留足写序言、编目录的页面,并设计出带有个人风格的目录编写样式,话题写作自由灵活,述自己最想记述的人和事,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发自己最想发表的议论,立自己最想确立的主题,拟自己最想拟写的题目,篇幅的长短等等,一概由自己做主;写作过程经常辅之以互动激励式的交流,一般每周有一个固定时间,也结合课堂教学相机穿插,或自选对象面对面交流切磋,或组与组间大面积交流,或让教师选出优者供大家观摩,或由同学推出有特色的范本进行展示;写完一本,要为文集作序,可自写,也可互请同学写,内容不作限制,只要与作文有关即可;为保证善始善终,并进而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一个学期之后或在一本随笔文集编成时,举行“××随笔文集《××》杀青新闻发布会”,由作者介绍创作体会,第一读者谈鲜读感受,进行为期两周或更长时间的交流展示活动。

活动的效果令人惊喜,一个学年下来,学生大都编成了一本200300页的随笔文集,更有意义的是学生们走出了作文的误区,对作文有新的认识,不再摆“架子”,上“套子”,也告别了“鞭子”,写作文简直就像给“毕业纪念册”留言一样,真正焕发出了写作热情。有位同学在“心灵独语”中写道:“先前被老师逼着写作文,头脑抠得唧唧直叫也挤不出几个字。现在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大作家、大明星来‘出书’。可真神了,咋想就咋写,大脑里就像有泉眼似的,汩汩地往外冒,写了这篇又想到下篇了。没准咱到时候真的出一本像模像样的书呢!” 

为了引领大家,我还从大家的随笔文集里遴选出优秀习作,编印成随笔精选集,成为印刷品,已成书的就有《你也有一支生花妙笔》《冶秋——我们的随笔纪念册》等。

从惧怕作文、编套作文到诗意盎然、个性飞扬,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原来只在转身间,两者的距离并不遥远!

上一篇:网络教育的大胆探索 ——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邓虹老师
下一篇:行走在语文的路上/李前尚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