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前沿观点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周玉龙:坚守文学的使命 2015-12-08 10:17:36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名师简介

周玉龙,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湖南省中语会理事。先后评选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担任《创新作文》《试题调研》特邀编委。推崇阅读写作一体化理念,倡导大语文观念,主张自由化写作。担任学校文学社团指导老师,先后多次获得全国辅导奖,指导的学生有20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

 

 

坚守文学的使命

 

□ 周玉龙(湖南长沙一中语文教研组长)

 

在这样一个世事急剧变迁、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总会有东西遭到忽视甚至有被丢弃的危险,世俗化与功利化的教育加速了这种的担心。在一个人们不再重视文学的社会里,对文学的坚守是很艰巨的任务,也是很伟大的使命。

有一个德国诗人曾说:在异乡我们沦落为一个符号,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这个感受我也一样非常强烈。那么对我来讲,有意义的就是诗歌,诗歌是我母语的容器,我可以经常打开这个容器,通过诗歌,我可以回归我的母语。

这里说的是诗歌,我们不妨把它放大为文学。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碎片化,考试越来越僵硬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以下几个令人忧虑的特点:原动力不够,觉得语文学习没有什么价值;兴趣感低,就是那么几篇课文,还可能因为考试的需要而淡化一些偏重文学性的篇目的学习;对文字的感受力变得迟钝,往往用机械的套板来完成对充满个性的文学作品作程式化的解读;写作方面更是越来越远离文学特质,找几个结构好、语言华美的范文一背二抄了事。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文学,尤其是追求经济发展的时代。中学语文教育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更应该加重文学教育的比重,作为语文教育者,这是责无旁贷的。语文教育的一个使命就是纯正母语、传承母语乃至优化与广大母语,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文学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文学教育可以让教育变得高贵,不再那么跟风媚俗。它会从本性、心灵、气质等诸方面滋润教育,让教育不只关注分数与升学。如果你觉得世界太大,想出去看看,文学便是你最好的行囊;如果你觉得人生太累,那么文学能帮你消解烦累;如果你觉得学习太苦,文学能帮你从苦辛里品出甘甜;如果你觉得成长太难,文学也会给你必要的帮助。事实上,如果真的能重视文学,语文学习者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会有较大的提高,心智得到开化后,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随之优化,并得到稳定的保持,从而能从根子上改善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的现状。

适宜的圆满的教育是应该让文学得到生长的。应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来实现这种成长。课堂教学应该从文学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不能只从语言的角度来剖析文学。文学的整体性、个体化与多义性、幽微化等特质都决定了文学不只是文字的拼凑,这也要求课堂教学应有文学意义上的整体感知与个性化解读。另一个渠道就是开辟多样化课外语文活动,如举行诗歌朗诵、诗歌创作分享、文学采风以及各种写作竞赛等活动。因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借助课程改革开设微讲座、个性化校本文学课程等来促进文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与语文学习中繁枝茂叶,开花结果。

文学既然能使教育高贵,教育也应能使文学生长。我希望教育能这样缓慢而优雅地成长,也相信唯有文学才能滋润这种成长。

 

 

中学生写作需要关注的几个元素

 

□ 周玉龙(湖南长沙一中语文教研组长)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好诗好文章从哪里来?这是写作教学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受应试作文的影响,中学生写作出现了套板化、僵硬化、虚浮化以及同质化等现象,这种现象恶性循环,不仅消减了写作兴趣,而且降低了写作质量。鉴于此,提倡生活气、地域化、时代感之于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倘如此,则可能写出好文章。

一、开辟源头活水,把生活引入写作

写生活气是指写作的内容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通俗点说,写作要接地气,要有生活的质感,要有人间烟火味,即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投射到写作中。将生活气息投注于笔端,写作似乎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泉流,不至于出现断流、枯竭的现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我们文思枯竭时,应当想想,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关注一下身边的人、物、事,哪怕用最朴素的文字去描绘他们,谁又能说这不是返璞归真呢?树立写作生活化的理念,能有力地矫正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读之无味的弊端。

二、植根特定乡土,让写作打上地域的烙印

江南塞北,海滨高山,每个人都必定生活在一片特定的乡土。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也必然孕育一种风尚与格调。既然是自己熟悉的事儿,则一定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又因为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故而写作时会带着最真实的感情。沈从文笔下的楚山湘水、土寨边城,莫言作品中浓郁的山东高密气息,贾平凹作品里悠扬的陕西秦腔,无不是作品具有鲜明地域性的典型,也因此打上了各自地域的烙印。中学生写作如果能植根于各自特定的乡土,村头的大树、街角的亭子、身边流淌的河流,甚至带着浓烈的乡音的质朴的对话,都会让文章显示鲜明的个性色彩与地域风情。

三、触摸现实脉搏,吹响时代的号角

文章合为时而著。“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现时之意也。“为时而著”,就写作者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是由对社会的认知、反思乃至改造社会的志向中产生出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历经千淘万沥还能流传于后世的文章,就在于其为时代记录、代言的特质。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特质,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触摸时代的脉搏,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才能吹响属于这个时代的号角,不同人的人,不同的号角,就会汇成时代的交响曲。

除此以外,中学生写作也应具有逻辑性,借此提升思维品质与思想高度。中学生写作中常常出现滥情而乏理的弊端,呈现霸道而不成理的文风,尽管辞采华美,情意浓郁,却缺乏一种难以服人的理趣。

好的文章,如酒,不同地方的水质使酒酿造出不同的口感与风味。好的文章,如花,不同的土质与壤情会开出色香各异的奇葩。好的文章,也如树。植根大地,轻拂云霞,并且随着流年也不断生长。写作就是一棵不断生长的树,生活气、地域性与时代感就是这棵树的土壤、空气和水,有了这些,写作之树才会根深叶茂、繁花锦簇。

 

(原载于《文学校园》2015年第四卷)

上一篇:文羽:我们需要全身心的阅读
下一篇:顾之川:享受文学,放飞梦想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