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华美语言下的结构之美 ——《阿房宫赋》结构分析及启示 2015-01-06 16:38:58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2 作者:上海北虹高级中学语文组 朱峰

 

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讽谏当时统治者唐敬宗。文中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壮丽,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件事深信不疑。但《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2002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开始挖掘,发现所谓“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因为考古挖掘中未发现焚烧痕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我们可以推断,《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述都是作者的想象。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它仍然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字的华美,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之美。文章虽然多处铺陈,却不是单纯追求形式,而是为了突出主旨。在内容上,《阿房宫赋》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其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否是我们的主观臆测呢?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可见杜牧为文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阿房宫赋》中的华美文字,正是为主旨服务的。这给我们中学阶段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启示。学生如果真正领会了此文的结构之妙,就会改变自己作文中出现的华而不实的缺点。

读罢全文,读者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见,作者是想表达秦不爱其民而导致了灭亡。篇末四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那么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组织内容,且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的呢?

我们先从第一段开始赏读。开头写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所用材料之多:“蜀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了,阿房宫才建起来。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把这些木料从“蜀山”运至咸阳,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接下来,“覆压三百余里”到“流入宫墙”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的是阿房宫的建筑之多、之密集、之美。“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到“而气候不齐”则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舞之盛。

文中用如此夸张得不符合实际的华美文字来赞叹阿房宫的美丽、宏伟,用意何在?把阿房宫形容得越宏伟壮丽,越能表现耗费之大、耗民力之大,越能表现秦始皇不爱其民,也就越能说明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所以,对阿房宫的铺陈是为秦国因不爱其民迅速灭亡做铺垫的,正因为此,才有“戍卒叫,函谷举”,才有秦国的迅速灭亡。

而第一段末尾写歌舞之盛又引出了第二段。这些歌舞是哪些人来表演的呢?原来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接下来,作者又用了铺陈的手法,极写阿房宫的“宫人”之多。其目的也是表现阿房宫的耗费之大、耗民力之大。要养活这么多的妃嫔宫女,当然要耗费大量的财富,而且妃嫔宫女越多,则越能表现秦始皇的荒淫奢侈,越能说明秦始皇不爱其民,也就越能说明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燕赵之收藏”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则直接说明了秦始皇的奢侈腐化、不珍惜民力物力。《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描绘乃是为后面的议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提供坚实的基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等语还有一个作用,是为后文“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做铺垫的。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但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国的迅速灭亡也就很自然了。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还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感慨:“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第三段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直接抒发感慨和议论,正因为“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搜刮百姓财物又挥霍浪费,所以才有“戍卒叫”。中间的一系列铺陈和对比,正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应该如何看待阿房宫内的“宫人”之多。“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磷磷、瓦缝参差、直栏横槛、管弦呕哑”与“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在庾之粟粒、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市人之言语”比较的一番铺陈,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前两段的作用,对阿房宫的描写是为了说明阿房宫耗费的财富之大,说明秦始皇为自己的荒淫奢华而不爱其民。第三段是对前两段内容的总结与分析,由此,我们就更容易认同作者的观点。

最后一段,是直接表达观点。由于以上的铺垫,我们很自然地就认识到:六国“剽掠其人”,所以亡国;秦国不爱其民,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阿房宫,因而亡国。最后几句,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讽谏,如果唐敬宗还要大建宫室,不爱其民,也会重蹈秦国迅速灭亡的覆辙。

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阿房宫赋》中的描写和铺陈,都是为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其实,这也是众多优秀文章的共同特点,比如贾谊的名篇《过秦论》。

在《阿房宫赋》中,作者华美的语言之后,为我们呈现的是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的结构之美。我们写作文也应如此,华美的语言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作为形式的语言是要有实际的内容和作用,要能配合观点的表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章就是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

文章中的语言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意义在于所依附的内容。文章需要反复构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这是《阿房宫赋》给我们的写作的启示。

上一篇:《茶馆》中的密码
下一篇:奇文《相思》主题多维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