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散文随笔

战疫征文选:火雷神山红安情(湖北 秦和元)

责编:贾晶晶 发布日期:2020-03-27  点击量: 2280

火雷神山红安情

秦和元(湖北省武汉市将军路中学)

 

戊戌除夕,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郑愿波从武汉回乡好几天了,正和父母妻女在家过团圆年。他在朋友圈中得知火神山招募建筑工人的消息,武汉抢建战疫情的医院,抢建拯救生命的医院。他心动了,想带几个人一起去参战。因为是大过年的,又有被传染的危险,直到正月初三下午,才找到四个人。他开着车,从红安直奔武汉汉阳知音湖畔的火神山。

到达的时候已是晚上了,工地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他们安排在大食堂里,打了地铺,草草睡下。

第二天一早即投入紧张的战斗。他们的任务是,将几米长的400mm×400mm的方钢按规定的尺寸氧割成型材,再按图纸拼装焊接。这项工作从白天一直干到晚上整个通宵。

接下来的几天,每个人都像陀螺似的,既要服从指挥、听从安排,又要见事做事、灵活机动,一百多斤的材料,扛上就跑;又长又大的管子,抬着就走。下雨了,一身水,一身泥,一身汗。手磨出血泡,没有一个人叫一声。大家争分夺秒,与病毒作较量,与死神抢时间,谁也没有想到会有多少台摄像机在向全球直播!更没有谁会想到“当天结算”的工钱!那是“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热血战场!

九天时间,一座设计科学、环保达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医院竣工。正月初十(二月三日)验收时,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登上的楼梯,正是郑愿波他们团队修建的。直到这时,郑愿波才有时间在朋友圈里发一个视频,我也才得知他参加了火神山的战斗。我感受到了他的自豪,也为他感到骄傲。

 

红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经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属红安籍,先后有14万红安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红色歌谣生动表现了红安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的动人场景。

在突击援建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工地上,来自武汉邻近的革命老区红安县的民工就达九百人。红安县七里坪从前是革命的中心摇篮,今天在抗战疫情,缓建火神山雷神山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七里坪镇高庙村陈井湾所有男丁全部出动,他们上阵父子兵,也有亲兄弟,还有单亲家庭的汉子。

出征带队的工长李亮和李晶是亲兄弟,他们从本村和周边的村庄,各自召集一支队伍,带领他们连夜赶赴雷神山医院现场。

繁忙的工地上,在工组长李炅的指挥下,工友陈先进、王坤、石高峰安装排水管,陈南强焊接支架。在活动板房地下30公分高间隙里,小个子陈建民匍匐百余米。

大家忙碌、紧张,有条不紊。

最赶忙的时候,很多工友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天天通宵不停歇,早晨七点下班回去睡个觉,中午十二点又起来继续干。实在太困了,临时打个盹,或在冰冷的地上躺一下。

日夜鏖战,天天喝冰冷的矿泉水,很多人犯了咽喉炎,在新冠病毒爆发这个敏感的时候,这是最令人害怕的,无奈之下,工友们把板蓝根颗粒灌进矿泉水瓶子里喝。

火神山告急!亟需从雷神山紧急抽调十八名先锋队驰援火神山医院。这“十八勇士”全部来自红安团队,工长李亮调度部署“兵力”,颇有大将风度。

哪里最需要,就奔向哪里。最危险的战场,需要最勇敢战士。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朴诚勇毅,不胜不休,这是红安将军县特有的风骨。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也是热血出征的“战士”。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如果不来,我会后悔一辈子!”许多工友都这么说。他们争分夺秒,不分昼夜,与病毒赛跑,与死神拼命。他们和所有人一样期盼春暖花开。

火神山医院立即交付部队。

火神山医院立即收治病人。

建筑工人立即撤离。“十八勇士”返回雷神山继续战斗。

郑愿波他们这五个人听说火神山和雷神山工地上有许多红安的工友,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直没联系。

他们怀揣工地指挥部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行证,想连夜赶回红安。可是此时,武汉出城的所有路口,几乎全部堵死:有的是一大堆土,有的是一大堆石料,有的是集装箱……几经折腾,最终才在青龙收费站找到活动关卡,检测体温后得以放行。

夜深沉!

已经转点了。红安的街道和武汉一样,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点声音。安静得有些怕人。

他们不敢回家,家里有老人有妻小,万一身上携带了潜伏的病毒呢?一想就会害怕!他们想在县城里租一套空房子自我隔离。可是此时,能上哪儿去找呢?能上哪儿去租呢?他们只有呆在车里等着,等待天亮,等待人们开门。

好在这些年房子做得多,人们又都回乡下过年了,空房子很多,特好租。他们在超市买了些方便面、火腿肠、面包等食品,自觉隔离。过两天,疫情更加严峻,管控更加严格,所有的超市、店铺关门,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准外出。

工地上的工钱转账了,可是有钱有什么用?上哪儿去买东西?上哪儿去买吃的?健康地活着最重要,平安地生活最重要。

没有办法,只有向村委会求救。我去年写过一篇《春到红安小丰山》,被中宣部“学习强国”收录在《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外甥所在的村,就是这个小丰山村。村委会接到电话后,立即送来生活物品,外甥他们得以安心隔离。隔离期间,政府给予每人每天三百元补贴。

红安县援建雷神山医院的民工,是二月十日后由政府统一安排,分期分批送回来的,在红安一中集中隔离。要给他们发工钱了,绝大部分工人师傅却坚决不领。他们说,武汉现在这么难,我们也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包吃包住已经很好了,工钱就不要了。负责人反复做工作,说你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辛苦这么多天,工钱是该得的,必须拿,回家给老婆孩子买点东西也好啊。中建三局的领导也说,工钱必须发给大家。

但工人们坚持不收!这是一群多么纯朴善良、多么有情有义、多么富于奉献的人啊!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安精神!

在县城出租房自我隔离十四天后,郑愿波回家继续隔离,他看到张定宇院长带病坚持战斗,看到甘如意医生几百里骑单车返回岗位,看到刘智明等许多的白衣战士舍身忘死,看到白衣天使们剃光秀发及脱下防护服的勒伤,看到全国各地对武汉的无私援助,看到山区农民从雪地扒出蔬菜,看到一些老人和穷人解囊相帮……他常常泪目。微信群里传来雷神山的工友们谢绝工钱的消息后,他为自己领了工钱而不好意思。他在电话里说,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但生活还算过得去啊!国家帮我们脱贫致富,现在国家有难了,我们仅仅只是出点力,这是完全应该的啊!

这个实诚的青年汉子,唱不出什么高调,也说不出酸溜溜的话来。打完电话,他又发来一条微信: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