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追剧也是其中一种。茶余饭后,节日假日,看看热播影片,点开一部电视剧瞧瞧,分析情节,探讨结构,琢磨写法,弥补阅读的不足
我在一篇文章《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中谈到“吕叔湘之问”。三十多年前吕叔湘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种状况至今未有根本的改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考生如何才能避免上述问题,限时作文如何才能写出自己的语言风格?一切答案都在选取素材的技巧——“串糖葫芦”中。
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运用,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可以断言,语言文字能力的匮乏或者缺失,都会造成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劣势,甚至寸步难行,因为现代社会的一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而建立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更加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接下来谈谈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感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中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令人奋进的新局面。特别是要重视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突破原有的语文教材学习框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留下千古名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虽然文章与文学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但以曹丕这句论文章的名言来论证文学之功,也是恰如其分的。
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是吕叔湘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的,意在希望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然而,这却成了一些不懂语文的人给语文教学贴上的负面标签。多年来,一代代语文人为摆脱这一标签,追求“多快好省”的教学效果,却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40年中,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从能力立意到高考评价体系构建,高考内容改革的步伐或缓或急,从未停止。站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向来萧瑟处,春风料峭也好,斜阳相迎也好,新的改革将凭一点浩然气,享千里快哉风。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