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会概览 > 机构人物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文学教育,为文化强校引路(二) 2013-12-30 14:31:35  发布者:  来源:徐华

 

 

 

 

 

徐华 1964年生,北京人,中学高级教师,北京骨干教师。1985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1999年至2001年受国家教育部派遣赴日本新泻大学、上越大学研修,专修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曾任潞河中学科研处主任、教务处主任、校长助理,现任潞河中学校长,同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常务理事等。在教学和学校管理中获过很多荣誉,其中2011年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文学校园”模范校长。其任校长以来,秉承潞河办学育人优秀传统,稳步推进教育部新课程实验,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潞河中学目前是北京市高中自主课程实验学校之一,其课程改革实践在全市已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文学教育和学校文化发展方面,他十分重视以校园文学为切入点构建文化精神的家园,提出“文学教育,为文化强校引路”,在实践探索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持出版了学生麦麦提敏的诗集《返回》、费圣轩的长篇小说《命运之轮》、文学社作品集《潞园文丛》三册,主编《运河行纪》等多部作品集。

 

 

文学教育,为文化强校引路(二)

徐 华

 

潞河中学创办于1867年,原为美国人所建教会学校,至今跨越三个世纪,已有145年历史。潞河教育之所以能够绵延百年,经久不衰,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潞河人一直秉承“人格教育”的育人理念,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故而能够在新世纪更加凸显潞河教育的魅力和活力。

在《潞河中学2011—2020发展规划》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愿景: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强化人人成才观念,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坚持“三个面向”,注重内涵发展,让学校成为各类人才成长的摇篮;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提升教育品位,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首善之地。

树立了明确的办学理念,我们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满足多元多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我校建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从我校YFU课程、模拟联合国课程走出去的哈佛女孩邵恒,气候酷派课程培养的气候大使刘琮玢,已进入清华大学的翱翔少年于洋,学校专门建立工作室的传统剪纸少年江语晨,特斯拉科技制作社团的线圈狂人董泊宁,更有从潞园走出的维族诗人麦麦提敏·阿卜力孜,小作家费圣轩……

学校课程的设置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营养丰富的自助餐

时代的昌盛必然伴随文学的繁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对文学情有独钟。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除了让学生学好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精神培育,而文学教育也越显重要——因为它涵盖了爱、理想、生命、信仰、个性、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也是民族文化的教育。这一切,也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潞河中学有着悠久的文学教育传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就有春草读书社,还有过层出不穷的文学刊物——旬刊,半月刊,后来又有年刊。在1928年的年刊里,刊登着一位署名“岳璞”的学子谱写的《校赞》,区区一百二十四言的篇幅,涵盖了对学校地理位置、外观内涵、教育成就的赞美和对学校未来的美好祝愿,洋溢着对母校的挚爱和身为潞河学子的自豪之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潞园诞生了神童作家刘绍棠,他主编的《红楼新闻》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激发很多潞园学子对文学的热爱。200311月,在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学99佳文学社刊(报)”评选活动中,《潞园》从近千家文学社刊物中脱颖而出,荣获特别奖。在2011年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文学校园”特色学校;2012年在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成果奖评比中,潞园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

潞园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通州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大力营造文学艺术的氛围,使潞河学子时时处处受到文学的熏陶和教化,不断完善人格修养。

20127月,潞河中学潞园文学社培养起来的校园诗人麦麦提敏·阿卜力孜,在高三毕业之时,荣获了“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全国十佳小作家”荣誉称号,并且名列第一。这一年,对于这个维族的中学生真是不平凡的一年。自从他的诗集《返回》在2012年初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后,《诗刊》4月下半月刊以头版头条大篇幅选登了他的作品,据说是《诗刊》第一次为一个高中生这样重磅推出,震动了诗坛。同时,他也顺利考取了江苏大学读书。我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著名作家刘绍棠,当时他读高三时,他的高二作品《青枝绿叶》被选入语文教材,成就了一个“神童作家”的美谈。而现在麦麦提敏的成才之路,又给了我们对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对我们潞河中学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与发展,又给了新的启示。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研究会秘书处推荐,《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我校潞园文学社和各地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有显著成效的学校。当时我就说,人文精神决定人生的成长高度,而孩子的人文精神往往是在文学教育和学校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因此,文化强校,需要文学教育引路,这是适应教育规律的新发现、新途径。于是,201294的《中国教育报》就以《文学教育,为文化强校引路》为题,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在这里,我仍然以此为题,具体谈谈我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强化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探索经验与体会,愿和同仁共享,为我们校园文学发展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提供例证和一点理论思考。

一、大力支持潞园文学社的建设和发展,营造文学校园的良好环境。

(一)建立健全文学社指导教师团队。学校正式聘请知名作家王梓夫,中国文史出版社编审、诗人马合省,通州区前文联主席、作家张宝玺和通州区作家协会主席刘祥做文学社校外指导教师;还特意为文学社安排一名专职指导教师,专门从事文学社的组织及社刊编辑工作。

(二)建设文学社编辑活动室,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各种办公用品,保证文学社各项工作包括社刊编辑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还用行动支持和鼓励文学社的工作,热情肯定文学社社刊由年刊转为季刊,并积极为刊物撰写卷首语或投稿,使文学社师生很受鼓舞。

(三)鼓励文学社师生创造性的活动。20123月,文学社第一部反应内高班学生自我成长的电视剧《我的古尔邦节》投入拍摄。学校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调动学校电视台与文学社密切合作,顺利完成了电视剧的制作,参与演出和拍摄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寻常的锻炼,像剧中主人公一样,完成了一段自我成长的人生历程。12届学生的原创小说《红线结》,反映青葱岁月中的一段情感经历,表现高中生在朦胧情感中的自我认知,已由语老师李柯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将在下个学期投入拍摄。文学社师生自编自演的电视剧将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可贵材料,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不小的贡献。今年6月,在北京市中学自主课程建设实验现场研讨会上,文学社根据刘绍棠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蒲柳人家》演出,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再创造的能力,获得专家的高度赞扬。

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一)拓宽渠道,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

为了给热爱文学的潞园师生提供更为活跃的交流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学校支持文学社与通州文联主办的《运河》杂志紧密结合,力争使校刊的内容和形式都更有品位,更为潞园师生所喜闻乐见。文学社社刊也在扩展着征稿范围,逐步加入名家作品或名家的创作指导,对热爱文学的潞园师生将有更强的引领作用。现在,通州区文联和作协主办的文学季刊《运河》,已经开辟了“潞园新秀”栏目,通州区作协还将吸收几位有创作才华的学生加入区作家协会;文学社还定期向《文学校园》、《语文世界》杂志社,《北京日报》小苗版和《现代教育报》供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鼓励创作,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桥梁。

学校积极帮助有创作激情的孩子出版自己的作品,并利用一切机会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20122月,高三学生麦麦提敏的诗集《返回》由中国文史出版社精致出版,引起强烈反响,同年4月,《诗刊》下半月刊在头版头条大篇幅选登了他的作品,使得只真正接触汉语才四年的维族孩子麦麦提敏,在潞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诗人。同年6月,麦麦提敏参加了中国作协和《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因为他出色的诗歌,他还成为201211月《新疆青年》的封面人物。《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新疆日报》从不同角度报道了他的成长和潞园文学社的成绩。现在,麦麦提敏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成为活跃在当代诗坛上的一颗新星。201212月,高二学生费圣轩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命运之轮》已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并在新华传媒图书馆配平台上宣传;今年2月,费圣轩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月影传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210月,集文学社孩子一年创作成果的《潞园文丛》,分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学校的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也使得潞园大家庭的各民族学子积极参与文学社的活动,写出一篇又一篇佳作华章。201110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全国首届文学社团高峰论坛的文学社创作评比中,高二年级费圣轩同学因创作长篇小说《生命之轮》,赵梦因创作中篇小说《凤凰祭》,获得了全国校园文学创作新苗奖的殊荣;201212月,在深圳红岭中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成果展览评比活动中,高三学生董琬亭,初三学生王博涵又获得全国校园文学新苗奖的荣誉。

大家会问,这些学生那么大的创作量,不影响正常学业吗?不影响高考吗?特别是费圣轩,原来我们也担心他别因为创作而影响高考复习,但在今年高考中通过自主招生被中国传媒大学录取,因此,对于我们如何对待特长生的高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创造条件。

(三)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1.为了拓宽文学社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给他们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清流,2012年,作为建校145周年校庆年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学校又组织文学社学生利用暑期赴大运河沿岸的几个重点城市采风,孩子们一路走来,收获非凡,他们的文笔更为生动,视野和心胸更为开阔,其作品汇集成文学社采风文集。今年4月,集大运河采风师生共同创作成果的文集《运河行纪》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采风回来后,几个学生又随指导教师一起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故事恳谈会节目中,畅谈了运河采风的体会和感受,孩子们兴奋不已。这是比任何书本知识都直观的教育,是比多么详尽细致的讲解都生动的教育,也是比所有深刻的说教都有力的教育。它的作用将不止在这几天,这几年,它将会贯穿孩子整个的人生,启迪他的慧心,引领他的目标,指点他的行为——让我们教育者无比欣慰。

今年暑假,文学社师生又踏上西部之旅,继续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发现,感悟,创造。现在,一篇篇充满灵气和才华的习作,已经收录在文学社社刊《潞园-2013秋之光》中。

220121020,是我校建校145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的领导、嘉宾和历届校友近三千人来校参加纪念庆典。我们觉得这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好机会,在接待来宾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学生参与,潞园文学社主要负责来宾的采访。校庆结束后,孩子们写的访谈录让我们欣喜非常,他们自己也感到了与人交流的乐趣和分工合作的重要,也感受到学社活动的魅力,纷纷表示以后要积极参与文学社的活动,愿意在文学社里锻炼成长!

三、发挥文学社的引领作用,全力打造文学课堂

(一)以语文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情趣和审美鉴赏力。

文学形象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而想象力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是文学教育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力倡导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的学科优势,打造文学课堂,融文学教育于每一节语文课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鉴赏和语言表达相结合,优秀的文章由老师推荐发表在《潞园》上,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一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结束后,一大批诗歌稿件发往文学社。这样,校园文学活动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组语文教师都参与到校园文学的日常工作中。

此外,语文教研室还把校园文学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充分开发和利用通州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五年时间,着力打造出了“运河·潞园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编排出了自己的校本教材,顺利完成了校园文学研究的相应课题。

(二)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名著推介活动。

语文教研室与学校图书馆相结合,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用年级讲座的形式,每个老师向学生推介一至几本文学名著。老师简介故事和人物,浅谈自己对人物或故事的理解,或介绍评论界关于人物或整部书的争议,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本求源的热情,得出自己的鉴赏结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表达能力,也使图书馆的资源活了起来。学校里读名著悟人生的文学教育氛围更为浓郁。

四、文学教育无处不在,文化强校魅力非凡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个团体的生活理念和认识。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这所学校对教育目的和过程的认知与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整体氛围及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文化强校的办学理念是科学、先进的,实践过程中全体成员对目的的认知度是广泛统一的,精神面貌是昂扬向上的。在文化强校的建设过程中,文学教育的引领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现在,麦麦提敏诗歌朗诵会成为历届内高班预科年级的传统经典活动,高一年级读传统文化经典与成语运用相结合,高二年级读文学名著谈心灵感悟读写相伴,文学社不断发表或出版学生的妙文佳作。校园里有书声朗朗,有翰墨飘香,浓浓地熏染着奋发图强的潞河人。

建校145年庆典落下帷幕,深深触动我心灵的不再是耄耋校友的爱校情深,也不再是古稀校友的眷忆当年,更不是同龄校友的激情叙旧,而是近几年潞河毕业生对母校的爱戴和依恋——校庆来临之际,有海外归来的2004届毕业生率领自己的电影摄制组自费为学校拍摄《潞河交响曲》来报答母校对她的培养;有在校生自发拍摄的电视短剧《梦归潞园》表达对潞河的热爱;还有近三年的毕业生在网上发起为母校生日献祝福的活动,一张张照片组成一段长长的视频,带着他们在各自大学里书写的对母校的深情传回母校,让我激动而欣慰——他们在片头的文字中写道:“坐在大学的教室里,心里想的全是潞河” ,他们还亲切而自豪地称母校为“潞河大帝国”,一声声呼唤,一句句祝福,抒发的是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与感激,但这充满自豪的亲切称谓,不也正显示了潞河教育给他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吗?

刚刚毕业离校的学子,又写下令我们欣慰和自豪的心声:“我高中三年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高考的分数,或是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忘不掉的是这三年的时光,是潞园给予我的三年的美好生活,是那些陪我一起度过,和我一起成长或者帮助我成长的老师和同学们。毕业前走在协和湖畔,看着潞园的一草一木,山湖相映,风景如画,总有一种恨不得化作一块顽石,融进这美丽的潞园的冲动,这样我就可以和它永远在一起了!只可惜我不能。我能做的,只有把这美丽的景色和更美丽的人,一起融进我的记忆里,凝固在记忆中的时间不会流逝,因为那是永恒,是我人生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费圣轩《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化强校需要更多的人文情怀,需要文学教育的引领,更需要文学教育的大环境。我们会不断努力,让教育真正培养人的精神,化育人的灵魂。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复兴做出我们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愿我们一起努力,走进校园文学的美好春天!      

 

上一篇: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世龙
下一篇: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黄伟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