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高考散文阅读的几个要点 2014-02-12 13:46:25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2 作者:宋嵩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散文居多。这些优美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感情、浓郁的文学色彩、深刻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赢得了出题人的青睐。相对于命题来说,阅读文学类作品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学生的“生命在场”,需要学生去细细体会,需要学生去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读懂文章,完成好答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读懂呢?我提供几点思路:

 一、关注文章的主旨和线索。

“读懂”是阅读文章的基本要求,而读出文章的主旨和文章的脉络是读懂文章的基本条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首先要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文章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找到串起材料的线索。这个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某个人物。在准确把握线索的基础上,再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能读懂作者的意图,领会文章的主旨。

例如, 2011年北京卷的《祁连雪》,作者借助“雪”的意象,赋予了“雪”丰富的内涵——丰美、清冽,灌溉河西走廊,哺育一代代子孙;祁连雪构成独特的景色,使人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祁连雪引发人对于历史的思考;祁连雪蕴涵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祁连雪寄托感情。从文章中读出了以上内容,便可得知“雪”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这是领会本文的关键。

再如,2011年全国卷的《针挑土》是以“我的见闻和感慨”为线索的,由看到了黑妮的热心于推进“湘援游”、劝说妇女发展苗绣、考察苗寨、耐心劝导苗家妇女等一系列的操劳,而想到推进湘西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事业的艰难,从而告诉读者成就一件事就可能会像黑妮做“湘援游”一样艰难,文章赞颂了黑妮从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细节、亲历亲为、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

学生如果能找到贯穿全文的所写之景、所见之事、所叙之情,细细品味,自然就能够整体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不能算完全读懂了文章,还要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散文阅读绝不是泛泛一读就可以读懂的,它需要认真地精读才能领会其内涵和意蕴。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是通过画龙点睛、凸显主题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出来的,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往往就蕴藏在其中,而这样的句子又往往是出题人设定考题考查学生最多的地方,需要学生多关注,细体会。例如:

2011年全国大纲卷《针挑土》,文章内容是黑妮组织“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间联络沟通:她一面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吸引游客;一面带来游人,带来捐款,推动“负责任的旅游”观念,使湘西地区的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以获得更多基金的扶持。作者赞颂黑妮的坚持正如“针挑土”。高考题第14题正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设计的考题: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谈“用意”的题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要注意概括黑妮所从事的工作。二是结构方面,要注意说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只要学生抓住了“其中”和“穿针引线”两个词语,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解说清楚,题目的答案就概括出来了: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三、关注不同类型的散文的特点。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的特点,对学生行阅读指导。

记叙类散文是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在所叙的人、事中寄予作者的情感,或叙写从人、事中得到的感悟。因此,阅读时要注意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从鲜活的人物身上概括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例如,2007年北京卷的《湿湿的想念》,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的主体内容共有四层意思:爷爷在沅水边长大;沅水影响了爷爷;爷爷对沅水充满感情因而始终思念;爷爷在作品里表达着这种情感与思念。因此,所谓“湿湿的想念”就是关于“沅水”的想念,就是浸满“泪水”的想念。文章所设考题第20题为: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由文章的内容可知:“湿”与水有关,也与泪有关。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前半部分看出,爷爷的“人”和“事”都与水相关;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写了“水给爷爷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形成了他的思想和性格。与泪有关,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关信息:爷爷的“哀乐人事”触动了作者的情怀,作者体会到了爷爷“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背后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根据上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概括:①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②这些往事是鲜活、流动的,有生命的;③这些往事是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④这些往事是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章,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这类散文在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理解作者寄托于景物之中的情感,阅读时,要注意抓住这一点。

例如,2010年北京卷的《海棠花》,“海棠花”构成了作者思路和行文的线索。散文通过与海棠花远近离合,曲曲折折,寄托乡思,表达作者压抑不住、愈久愈浓的思乡爱国的情感。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出题人设计了考题第17题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这类分析“作用”题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海棠花”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在内容上,寄托相思,抒发爱国之情。

哲理类散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议论文的议论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就交代议论的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不断说理,最后揭示因果联系。这类散文在阅读时,首先要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因为作者在行文时,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事)写起,进而由描绘具体景物(事)转向理性思考。其次,要注意把握好作者的理性思考,在这种思考中,作者往往要表达出一定的感情倾向。

例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这道题是在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文章围绕“上善若水”写到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领会了文章中作者所谈的主旨,所设考题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找到与“上善若水”有关的几层意思: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先说“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阐释什么是“上善若水”;第三段到第六段,以李冰的事迹为例,阐释“孰为上善之人”;第七段到第九段,向人们提出“做上善之人、做上善之事”的希望。因此,本题的答案可概括为:①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不与万物竞高下,是为上善。②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继者可谓上善之人;③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开展阅读不仅仅关系到高考升学,更关系到学生做人,它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实他们的生活,都是一件大事情。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应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在日常学习中,多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自己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上一篇:这样走进《窦娥冤》
下一篇:《红楼梦》:“花落水流红”的青春悲剧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