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个性化阅读,怎一个“自主”了得 2013-04-23 11:20:37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个性化阅读,怎一个“自主”了得
                                                         
                                                          滨州市   刘晓梅
 
内容摘要:
       学生是阅读主体,更是阅读资源,学生的精彩展示和丰厚收获是建立在教师的精彩引导基础之上的,所以绝对不能离开老师的妙“导”巧“引”谈个性化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盲目尊崇自主势必会淡化文学味、歪曲文学性,走入无效阅读的怪圈甚至走弯路。教师有效的引导不是主宰学生的思维,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阅读,学生的阅读收获将是美丽的“空中楼阁”或飘渺的“海市蜃楼”;没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就是文字海洋里没有导航仪的千帆竞发,虽然壮观但会迷失。我们强调个性化阅读中的教师引导,不是淡化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不会抹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相反会促使阅读主体达到步致千里的。引导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引导,引导是为了不引导,在文学天地徜徉,这条路任重道远,怎一个“自主”了得!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生本阅读   异角度介入  超文本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作用的阐述同时也彰显了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学生自主阅读是保障个性化阅读成效的基础,学生的生发才是个性化阅读的目标,阅读过程是阅读者个体感悟、体验建构的过程,其本身即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自主是个性化阅读策略研究的起点,但在倡导个性化阅读和生本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极端现象——之一,个性即自主,自主即个性,比如充斥课堂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之二,探究即发展个性,比如合作探究过程远远高于展示反馈的时间;之三,老师介入即学生失自主,比如当学生阅读方法、个体见解有偏颇时,教师置若罔闻、不敢评价。还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笔者不再赘述。
单就以上三点而言,其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叶老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说,文本是作者生命体验的凝结,其阅读后所衍生的部分应该是深广和开放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应该强调的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最终还是哈姆雷特”,所以教师一方面应为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文本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更要在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做好引导工作,否则很难做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个性化教育理论出发,个性化教育应该是挖掘潜能、发展特长的教育。学生是阅读主体,更是阅读资源,学生的精彩展示和丰厚收获是建立在教师的精彩引导基础之上的,绝不能离开老师的妙“导”巧“引”谈个性化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盲目尊崇自主势必会淡化文学味甚至歪曲文学性,走入无效阅读的怪圈甚至走弯路。我们所倡导的注重教师引导作用与放手发动学生和充分挖掘学生自主潜能不仅不背道而驰,而且相得益彰。只要是能激发兴趣、调动主动性,学生能得其阅读方法,亲历阅读过程,促阅读“自主”而结阅读硕果的行为,都是教师导读的基点。
       第一,教师引导是落实学生主体的钥匙,是个性化阅读活动中学生自主阅读得以有效深入的前提。
       泛化意义上的自主不仅不会落实以学为主的理念,而且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和缺失。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鸟把鱼举到空中,以为是一种善举”就展现了传统阅读教学错位的现状。试想,鸟引领鱼在水中自由游弋,既体验了水的沉静深邃,又能浮出水面看到天空的高远,这难道不是师生个性化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吗?老师的精彩组织引导将成为学生的精彩展示暨课堂生成的序曲。可以说,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阅读,学生的阅读收获将是美丽的“空中楼阁”或飘渺的“海市蜃楼”;没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就是文字海洋里没有导航仪的千帆竞发,虽然壮观但会迷失。教师自我“披文以入情”,学生更易达到“情动而辞发”的阅读状态。教师自己对文本体验、感悟和理解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质和量。所以教师必须注重自我角色定位,珍视自我的阅读引导作用,审视并调整自己的指导行为。
       “引导”不仅仅意味着直接引导学生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积极介入,更意味着间接诱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欲擒故纵式”的异角度介入,教师介入应在师生共同明确阅读目标前提下,侧重自主阅读活动中的个体指导,把握文本的生成点,本着为生成而指导的原则,明确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尊重不同个体的阅读收获,“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有老师恰当介入的自主阅读是真正张扬了个性的“生本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注重教师引导与尊重学生阅读自主不仅不冲突,而且会强化自主的成果。创设阅读情景,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等方式的综合作用不容忽视。余映潮老师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预设学生自主阅读与展示前的指导有三步:走近诗人、走近作品,明确要求。这样的阅读序曲较之学生自己奏响阅读第一乐章当然更有效,笔者更倾向于师生合作完成阅读序曲,比如让学生用文字为诗人“画像”,学生自主了解的诗人合力呈现,教师补充,师生琴瑟和鸣,久之更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个性化阅读谱写更跃动的音符。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行为还会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更尊重了个性。自主意味着宽松和谐的氛围,自主展示里也包含着隐性的合作和探究,比如阅读批注的交流,教师作为学生个性展示的引导员将会直接见证学生在倾听中不断内化自我的阅读成果。引导学生注重倾听,将会滋生更有创意的思想,个性的张扬更趋理性。
第二,因势利导是落实学生主体的瓶颈,是个性化阅读活动中学生自主阅读步入正轨的保障。
尊重学生主体和尊重文本、实现个性化阅读三者之间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摈弃文本的整体性讲究个性阅读和抓住文本局部彰显个性阅读都会造成个性化阅读的弱化。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阅读为例,大部分农村中学的孩子对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并不了解,教师的阅读将会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添上双翼。不一定是小说的介绍,也不一定是片段的朗读,教师只要读了整篇小说,那么师生的阅读就会高一层次,那种淡淡的怀旧情调是能通过师生的对话感染学生的,如果仅仅是放开了学生的手脚,凭借完全的自主,阅读的质和量都会在宝贵的时间面前大打折扣。我们不否认只有发展学生的个性解读,才会衍生出多元理解。但我们更看到落实主体和尊重自主在“注重多元解读”和“尊重个性”面前,也联合演绎了一些天马行空的情节——某个名师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学生认定爸爸“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这个细节描写是爸爸从医学角度探索自己的病情。名师评价为学生对医学有研究而一带而过,他没有因势利导是教育契机的缺失。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学生由于知识准备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尤其是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去‘创造’作品,‘发现’意义,就像要他们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结果只能是乱了套。”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理解学生但不漠视和纵容,要注意引导的言语行为。没了教师引导,自主阅读将会是浮光掠影、支离破碎、天马行空、一知半解,自主阅读个性化应该是从文本走向文本,从心灵走向心灵,教师的有效指导与评价联姻,是善待学生,更是尊重和善待文本,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可以称之为超文本阅读。 
另外,《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提示教师在引导时侧重阅读技法的点拨,如长文短读,短文长读,浅文深读,深文浅读等等。要旨在于功夫在阅读之外,教师时时处处因势利导,将会有利于自主阅读步入正轨,这里提倡的是课内外阅读的引导策略双管齐下。让自主阅读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教师引导与学生充分自主使个性化阅读不仅不抛弃共性,而是更亲近个性,拥抱共性。
    个性是一种创造,可以说,教师在每个生成点上的引导都是个性张扬的创造。有效的引导让个性在共性的光环里熠熠生辉。学以致用,读以致写,个性化的写是个性化的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群体阅读智慧和教师引导结出的果实。学生主体需要点燃生发感性的光芒,也需要启发诱导理性的光辉。过于理性会让阅读本身的文学性丧失,过于感性则会削弱阅读的力量。二者融合,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的双翼将会让个性在文字间飞扬。“伪个性”写作就是非自主阅读或者个性化阅读的假繁荣。还是以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在个性化阅读后两个乐章里,就是个性化的读写了。教师提供类诗与学生对话,即《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的品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始》的写作交流,这一方面折射出了学生个性的光辉——所有阅读诗歌的体验和生活的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呈现都浓缩其中。另一方面,个性化阅读引领使普希金这首小诗在师生面前如此厚重。余老师通过“用教材教”,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读出文本又超出了文本。在此,学生的个性也同时是阅读的资源,阅读资源的不断丰富又反过来激发个性创造。当然,教师的引导要遵循鼓励性的原则,力求在和谐的氛围里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呈良性发展态势,实现个性化阅读的飞跃。
另外,教师引导要注意角度,无论是方法的归结,内容的提升,思想的启迪,都要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的特征,还要引导质疑,将学生阅读的视角从溪流引向无垠的大海,撷取最美的浪花。笔者多年来坚持与学生一起制定主题阅读周计划,长期的实践渐渐使学生形成了类文阅读和仿写的自主行为,这难道不是个性化阅读绽开的奇葩吗?
个性化阅读实践之初,仅仅构筑自主的大厦是不够的,还要体验,更要引导。在引导中对话,引导学生主体与文本深层对话,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释放。我们注重对个性化阅读有效引导下的自主,每个文本都是例子,教师引导的“惯性”一旦构建形成,教师引导的行为慢慢会衍生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性的自主意识将会为个性化阅读注入生机。换而言之,习惯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的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总目标。我们所强调的是,让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得益彰,为个性化阅读之路披荆斩棘。引导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引导,引导是为了不引导,在文学天地徜徉,这条路任重道远,怎一个“自主”了得!
 
 
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
(郭思乐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3月)
3.《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钱梦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阅读:语文教学的摇篮
下一篇:精神生产 有效阅读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