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阅读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这样走进《窦娥冤》 2014-01-24 15:52:29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3

窦娥冤_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网

 

《窦娥冤》这篇元杂剧,我已经教过两轮,虽然也给学生补充了背景资料,带领学生阅读《窦娥冤》全篇,引导学生去品读语言,但是由于文本和背景资料结合的不够、对语言的品读不够到位,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窦娥的“冤”和“悲”,认为窦娥的悲剧命运的源头来自于黑暗的社会,这只是贴了个标签,并没有深入文本语言内部,去理解《窦娥冤》成为中国悲剧之首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窦娥受了什么冤、谁让窦娥受的冤、窦娥怎么受的冤,领悟《窦娥冤》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悲剧之首”

2.通过品读课文分析窦娥的冤情,提高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通过师生对话分析窦娥悲剧的根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透过窦娥的“冤情”去清醒的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因为《窦娥冤》集中讲述的是窦娥的冤情,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窦娥的悲剧命运。又由于学生阅读文本看到窦娥的悲剧很简单,但是要透过文字结合时代去分析窦娥的冤为什么能成为悲剧之首,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窦娥悲剧的根源。

在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阅读《窦娥冤》全剧的基础上,我用三个关于“冤情”的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窦娥之冤,冤在哪?”“窦娥之冤,谁之过?”“窦娥之冤,可否避免?”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第一个问题“窦娥之冤,冤在哪?”结合文本即可回答,第二个问题“窦娥之冤,谁之过?”要分析根源,第三个问题“窦娥之冤,可否避免?”要探究精髓。三个问题贯穿课堂始终,体现了突破教学重点的过程,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逐层将教学难点突破。

首先,我引用了学生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我比窦娥还冤啊”,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来推究为什么学生要强调“比窦娥还冤”,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由此也作为第一个问题“窦娥之冤,冤在哪”的引入语境。

学生自然的回答,因为窦娥太冤了。由此提问,“通过课前预习,请同学回答,窦娥之冤,冤在哪?”

学生浏览全文,不难找到这样的段落:“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其中的“怕连累”、“屈招”可以看出窦娥是冤枉的。

窦娥是有冤情的不假,但是窦娥的冤仅仅是因为窦娥“怕连累婆婆”,所以“屈招”的结果吗?这错只应窦娥一人承担吗?进行了以上的导入后,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窦娥之冤,谁之过?”这是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原剧情,放手去探究。很快,学生便揪出了数个元凶。有学生认为张驴儿这个无赖对窦娥的栽赃陷害导致了窦娥的冤情,有学生认为是窦娥婆婆让窦娥的改嫁是这件事情的根源,有同学追究到更早的事情,认为父亲赶考,无奈卖掉窦娥是窦娥蒙受冤情的根源,也有同学认为执权者太昏庸,不问青红皂白就判案是罪魁祸首。

基于同学的见仁见智,我给同学充分的自主发言时间,供全班同学讨论。同学讨论的共同结果是窦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窦娥冤情的推动者,窦娥的父亲为了还高利贷,便将窦娥卖去当童养媳,窦娥丈夫去世后,婆婆无奈想让窦娥改嫁,在窦娥对张驴儿的反抗中,被张驴儿栽赃陷害,最后由于县官收到了张驴儿的贿赂,草草判案,窦娥由此蒙冤。窦娥之冤,正是在她的亲人和非亲人的共同联手下,每一个人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将窦娥推向了悲剧中。

至此,学生大多可以领悟到张驴儿和县官陷害窦娥的原因,但是学生并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窦娥的父亲以及窦娥的婆婆为何也是罪魁祸首。那么,我接着问:“为什么窦娥的亲人也会一个个成为伤害窦娥的凶手呢?”

学生通过预习可知,窦天章是为了还蔡婆的高利贷,为了筹集盘缠赶考,无奈下把窦娥卖掉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元代社会的本质,我追问“难道还有什么比女儿的幸福更重要吗?”学生不难分析出窦天章是自私的,为了自己还高利贷,为了自己的生活有出路,完全抛弃了亲子之情,抛却了女儿的幸福。继续追问“仅仅是父亲自私的原因吗?还是确实窦天章也实属无奈?”学生结合元代社会背景可见,元代社会极端黑暗,底层人民备受欺压,窦天章身为一个读书人,却连父女二人的衣食都解决不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动荡时代的卖儿鬻女的悲剧。正是如此,人们才不惜一切去追求名利,图得官职,希望改变现状改变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卖女还盘缠进京赶考也实属正常。而蔡婆,本身就是放高利贷的,眼中只有钱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如果追求责任,与其说蔡婆个人是贪婪的,不如说是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造就了人们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

到此,学生通过品读课本语言和联系全剧情就找出了“窦娥之冤,谁之过”的答案,窦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将窦娥推向了她的冤情,而隐藏在这背后的元凶,就是元代那个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社会。这样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但是,仅仅理解到此是远远不够的。仅到此的话,学生是不能明白窦娥之冤和“中国之冤”的必然联系。因此,我适时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窦娥之冤,可否避免?”我问同学,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窦娥怎样,她就能免于一死?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的探究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回答各种可能性,“假如她当初同意嫁给张驴儿,她就不会死”,“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假如她深谙官府规矩,贿赂官吏,就不会死”……

接下来同学们来探讨哪种可能性最行得通,窦娥有没有可能嫁给张驴儿?同学自己将这条最先否定了。从文中看,窦娥是一个恪守妇道、讲究封建礼仪、守贞洁的女人,且不说张驴儿的无赖行径,且说窦娥对婆婆的孝心欲为老人养老,窦娥都是不可能嫁给张驴儿的。这时,同学又根据课文找到了窦娥对婆婆孝心的依据,窦娥将赴刑场之时,没有考虑自己的感受,反而“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由此可见,窦娥是孝顺与善良的,她是看不了婆婆蒙受冤情的,她甘愿自己替婆婆顶罪。窦娥是绝不可能贿赂官吏的,从剧本中看,窦娥是自己主动要求去官府说理,她坚信官府可以为民做主,因为她心中有对恶势力的不屈从。

窦娥具备这么多美好的品质于一身,却不被社会所容。她像亭亭玉立的小树,被元代社会这狂风暴雨无情的打击着毁灭着。然而正是这孝顺、善良、守妇道、讲究封建礼仪等等多重美好品质为一身的至善窦娥,却“只落得两泪涟涟”,却说出“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却自认为“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却哭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却只能靠“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何其悲也!至善的人最后只能是两泪涟涟、负屈衔冤、有口难言、靠冤魂把真相显。这是窦娥的悲剧,是元代社会的悲剧,更是中国悲剧之最!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悲剧,我引入了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解释“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关汉卿正是把社会底层最弱小的窦娥身上的至善遭到最无情的毁灭这样的悲剧展示给人看,这种悲,是是非曲直不分、善恶黑白混淆的元代社会无可避免的悲哀。

到此,教学重难点已全部突破,我再引导师生齐读“滚绣球”一段,让学生通过朗诵体会窦娥一腔怨气、一腔怒气以及窦娥的无奈之情。

纵观整节课堂,学生有阅读文本的过程,又有与时代结合更透彻的去理解文本的过程,有阅读,有思考,也有探究。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窦娥的冤情以及冤情的根源,并能结合社会背景去解读窦娥的冤情,符合由表及里、从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我认为,这样学生才可以说是真正理解了《窦娥冤》。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语文教师  何君 

上一篇:延伸阅读,同享经典 ——品《水浒传》之“林冲”
下一篇:高考散文阅读的几个要点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