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课题实验 >
  3. 成果推广

江西进贤县第三中学: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万冬明 发布日期:2020-07-25  点击量: 7963

发展校园文学切勿错过地方文化资源

1.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携手很有必要

日常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空洞无物、病呻吟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在资讯传播发达的当下,即使发现篇好作文,也往往会担心有涉拼凑或抄袭。事实上自由写作的文字即使出自学生本人之手,也不难发现,其取十分逼仄,不外乎父母亲人情、同学朋友之谊等。批改了,简直都要怀疑人生。一般学生也就了,时连文学社社员习作也存在这种题材贫乏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文学社指导老师语文老师的警惕。

么,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的传统观点一般把这个归咎于学生二点一线的生活,正是这种单调的上学读书生活,让孩子们短了见识,满脑子装的只有学校和家里的东西。可这是其一。除此之外,些语文老师的作文恐怕也摆脱不了干系。有老师提到作文就把学生往各种作文选”上似乎只有像人家一样写才能叫作文,甚至乎索性着学生背所谓“范”。知这样做了让学生疲惫和反感,还无意将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学生耳不聪目不明,丧失对周边人人、形形色色的观察能力,和对各种信息的捕捉处理能力。不懂向生活要素材,这情况下,不喜欢写作就顺理成章了。

即使学生生活二点一线非常单调,枯燥乏味,也能因此否定学生拥有更多生活可能们总要走路吧,他们经历吧,所过处,到处,总有得看,有得听,这足够他们摄取信息、储备素材用。他们生活的地方,必然各种文化现象呈现,而生活,就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学生完全可以耳闻目睹文字,落到笔端,促进自己思考和成长,当然,直接丰富了作文内容更活跃了作文教学。

么,地方文化又是什么呢?地方文化就是与特定区域相关联的文化,其范围可能有限,与主流文化又难免产生交集,但是,通过方言、饮食、民居、婚丧礼俗、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名人等要素表现出来,却无不带上鲜明的地方色彩。日常们对地方文化可能没啥感觉,但是,不管你有没有感觉,有没有关注,地方文化都在那里,如果长期缺少关注,缺少呵护,方文化样式就必然面临“退市”风险,甚至完全退市了也没人知道。这尤其中一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一种严重的损失。避免这种损失,自然要先有关注,然后才有传承,而传承的前提当然是让人知道它的存在用说,这样一个关注和传承的群体当然最好是年轻人了。学校是年轻人的天下,关注并传承优秀文化,自然义不容辞

校园与地方文化携手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双赢,的确很有必要。有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学必然更加鲜活而生动;而有了校园文学的承载与传播,地方文化必然获得更广的知名度,价值也必然得到提升,而且拥有更加健康更为长发展可能

2.校园文学与地方文化携手非常重要

跟学生谈地方文化,可能会陷入一时的尴尬,在学生听来,文化太抽象了,可如果跟他们早餐本地特色早餐,他们一定饶有兴味甚至“舌尖上的中国如数家珍。你告诉他们,这就是文化,饮食文化。他们必定恍然大悟。近些年,大力发展地方文化,已经成为些地方政府热衷做的事情,可实际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一些官员只图立竿见影追求政绩,大张旗鼓热闹一阵再贴上标签之后写进报告,就算作文化建设成功或者弘扬了地方文化,然后,策划下一个文项目去至于社会效果尤其长期效果才懒得关心。

事实上,远离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的地方文化建设,注定没有生命力。只是制造文化标签,不是振兴方文化政绩”驱动,弘扬地方文化,只不一时热闹的秀

自《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国各地大兴美食节甚至“国际美食节”都了小小县城。一些地政府也抓住契机,积极筹备地方美食文化节,希望通过评选,打造方美食品牌,藉奠定在全国美食文化中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却在校园无人知,好像地方政府并不想学生知道似的。试想,如果让学生参与,如果让校园文学参与,那么,但会令美食节和美食品牌通过口口相传名闻遐迩,而且会令美食文化通过校园文学作品传播更清晰、更久远,甚至与时俱进成为可能。学生的热情与创造力,是不可限量的。其他如各地广场名人雕塑,不为人知,尤其不为学生知晓,这不仅是地方文化名人和地方文化史的遗憾,更是地方政府及其学校的悲哀;一些地方传统建筑虽然得以保护,却不为青春学子知晓,更未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长此以往,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这些传统建筑文化标本势必重新面临撂荒和衰败的命运。诸如此类的地方文化现象,不在青春学子中间流传,不落实于校园文学的纸面,是不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失策呢?

语文老师在教授学生作文时,经常会说向生活要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是从生活的源头上流出来的江河溪沟,不是与生活离立的像人工凿成的池子似的东西。”语文教材很多文章,无论是普通作者的,还是知名作家的,都足以明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翻开书,扑面而来的确是“生活”,比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高邮的咸鸭蛋,介绍端午节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沈从文的城》端午节习俗是妇女小孩穿新衣,又是额角用雄黄酒写王字,是中午时分城而动河边看龙舟……可这跟学生所在地的“生活”多少少存在出入比如都是咸鸭蛋,可能真的不如高邮的油;比如都有涉雄黄酒,可能学生所在地就是用艾叶蘸酒窗上、地上甩几点驱。如果老师引导得法,完全可以让学生一些反映本地饮食文化、节日习俗的文章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写写家乡的咸鸭蛋,写写当地的端午习俗藉此跟作者笔下的内容作比较,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材写作的能力。也算得上不错的校园文学活动吧如果引导不得法,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别人家的咸鸭蛋和别人家的习俗,并且要求用到作文,然后这样以致的作文当作好作文,那么,学生写出来作文将无法摆脱灵魂与肉体游离痛苦,将继续不伦不类。很遗憾,后种情况学校相当严重不写自己的“咸鸭蛋”,不写自己的“习俗”,不再现自己的生活,不把地方文化呈现出来一味瞎编乱凑久而久之,学生当然要厌倦不想写甚至难作之文一抄之了。这样看来,地方文化的缺失,是不是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呢?不是影响到校园文学创作呢?

语文老师尤其是文学社指导老师,增强了地方文化意识,意识到地方文化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场,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采集、冶炼,生产出一篇篇熠熠闪光的佳作就不会沦为空话。你讲到苏轼,不妨引申一下,提一提当地文化名人,引导学生就从广场人物雕塑出发,发现、走访、调查、探索并记录,然后加工制作,一篇生动的关于地方名人的习作就问世了;你讲《游褒禅山记》,稍微停一停,问学生当地有否奇山异水哪怕毫无名气的,然后引导学生实地走走看看,这样去写一篇游记远比“借鉴”出来的好作文强百倍;你讲到《边城》“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时,腾出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吃过的特色菜,引导学生在习作里写写当地的饮食文化……因为同在这样的地方文化中生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令同学们读来饶有兴味,而且势必激起他们的共鸣,甚至吸引更多同学参与校园文学的创作。远离了空洞、套作,不再坐视“亲情友情”泛滥成灾,让地方文化抢滩纸面,这样,校园文学再无题材单调之虞,就此鲜活起来,充满活力并魅力四射。文物古今、建筑风采、饮食百味、风土人情、文娱休闲……地方文化包罗万象,可以为校园文学源源不断供应题材,由此可见,其之于校园文学有多么重要了。

总而言之,地方文化搭上校园文学这辆青春专列,无疑会焕发精神,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如若不然,在这个手机电脑占领青少年生活的时代,继续听任地方文化建设疏离青少年那么,地方文化必将被抛弃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同样,校园文学装载了地方文化这座富矿,无疑会热情奔放,鲜活而富有魅力,甚至帮学校提升价值。如若不然,在这个除了网络其他一切都很容易令人起腻的时代,继续听任校园文学固步自封,那么,校园文学必将越来越乏味,最终摆脱不了鸡肋的命运,变成学校总想甩掉的一个包袱。无庸讳言,校园文学携手地方文化共同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二、发展校园文学如何地方文化中获得助

地方文化客观存在,通常不引人注目。地方政府在挖掘与抢救,推动发展,弘扬与保护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无可替代。校园文学则在传播与继承优秀的地方文化方面大有可为。校园文学是什么?校园文学就是所有反映校园生活以及学生所有反映生活的一切文学作品。它不能局限于反映校园生活,更不能在亲情、友情、师生情中自我陶醉,它要尽可能地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有生活处,必见文化尤其地方文化的影子。校园文学要可持续发展,除了继承传统,又该如何从地方文化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助力呢?

1.以活动为入门证,以培养文学情趣为重点。为此,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地方风景名胜,可以组织学生考察当地文物古迹,可以组织调研家乡的风土人情……[1]通过学生自己将地方文化带进校园,或者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讲述,或者在校园文学创作中表现,或者利用主题班会和文学社社团会议进行交流……相信校园文学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学生作品中一定会有所反映。这一点,已经为许多校园文学发展成熟的学校所证明,尽管尚缺乏集中反映地方文化在校园文学作品中占比的研究资料。

2.文学社指导老师亲自考察地方文化,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及时传播资讯,激发学生的热情。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或者自驾游,在QQ群、微信群中秀出自己拍摄的当地照片或短视频,跟学生互动;或者,节假日深度游,深入考察,在直播平台进行直播,民间小吃、嫁女娶亲、建房上梁、年节习俗、秀丽山河、农耕活动等内容及时跟学生互动,优势互补,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将地方文化落到笔端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为校园文学发展增添活力。

3. 学校直接将地方文化引入校园,引导学生像做化学实验一样认真面对,千方百计获取第一手素材。这些年,家乡戏、地方剧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从业人员流失十分严重,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文化的传承。在城镇街头巷尾,天刚黑,就有大爷大妈整理道具,自顾自地吹拉弹唱起来,其乐融融。进贤县第三中学(下简称“进贤三中”)就请来当“三脚班”重量级学员,给文学社社员讲述该小戏及戏种的前世今生,为社员近距离表演,并接受他们的咨询。还有,请当地上年纪的或地方名流、技艺传人,进校园、办讲座,这样做,既丰富校园文化,又为校园文学创作提供更多一手素材。《合肥日报》2011年3月3日报道说,肥东县民族中学就把传统民俗运动“蹴鞠”引入校园,天津杨柳青一中则将木版年画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可他们并不是为了发展校园文学,而是出于对这种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也自认为引入地方文化,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校园文学不具备传承与创新的功能,但可以帮助地方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4.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语文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生活写作”活动,既搜集地方文化信息,又锻炼校园文学写作能力。走出去,带进来,到课堂上加深理解,巩固印象,再通过校刊这个平台,参加“爱家乡,写家乡”的征文比赛活动,像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学校一样,将地方文化进入校园文学创作发挥到了极致。[3] 这种师生组队出访方式,动静较大,往往还有意外收获。其所过之处,兄弟学校也积极响应,有的还发动本校师生,积极撰写并提供有关地方文化的稿件,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为活动穿针引线,不亦乐乎。

5.“教会”学生“亲自”生活,让校园文学充满活力。从整体上,指斥学生校园文学创作存在“……题材上,视野不开阔;……体裁上,也比较单调;……表现手法上,仿制品居多;……格调上,常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等诸多问题,确实也是有失偏颇的。[4]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亲自”生活,谈何校园文学创作呢?语文老师要明白无误地“教会”学生甚至陪同学生:“亲自”过一个年,拆一个压岁红包,探究一下这个习俗的前世今生;“亲自”下一回厨,制作并品尝美味,琢磨一下家乡的特色小吃;“亲自”进一趟老屋,感叹时光易逝之,感受一下工匠精神,再看看能否邂逅史上名人;“亲自”巡一回山,饱览美丽风光,打听一下有否神奇的传说;“亲自”出一趟船,满载而归,唱一唱鱼米之乡的喜乐……相信总有令学生惊讶的收获。只要惊讶,就必定有兴趣围炉夜话。久之,学生的趣味就会发生变化,格调就会渐趋高雅。老师再适时强调,所有经历,都是在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有体温、有情感、有深度、有意蕴的地方文化,之于个体成长大有裨益。到这个时候,学生必定为自己感到骄傲,能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陌生的风景,何其快哉!

根据市场占有原理,好的内容不去占领学生的头脑,其头脑必定被坏的内容占有,其话语库就难免苍白、浅薄、庸俗、粗鄙与无聊。学生“亲自”生活了,好的地方文化就通过参与进入学生的头脑,然后经搜集、记录、整理、交流与创作,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和自豪感,进达到振兴校园文学创作目的

6.给新生布置常规作业——发放调查问卷,发动高一新生就近调研,对家乡的建筑、习俗、名人、传说、风景、市井等诸多文化元素进行摸底,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掌握的信息。这种课外活动因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所以很容易促使学生“情感自我抒发、潜力自我释放、才能自我发展、思想自我教育、人格自我完善”。[5]语文老师再根据反馈材料,归纳整理,举办讲座。通过讲座让新生明白什么是地方文化,然后,指导他们利用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校园文学创作,将他们的兴趣一步步导向这种高雅的校园文学活动。

7.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当地图书馆、博物馆资源,潜心研究各种文献,提取地方文化资讯,加以整理,再转交给写作能力稍强的学生,进行校园文学创作。进贤三中校历史较短,馆藏资料有限。在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文献时,教龄不短的老师也惊人的发现,比如下埠乡居然有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珍稀文物。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竟是古战场遗址。可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资料,来展示那场战争。老师们便把这个信息告诉当地学生,鼓励他们去打听,并形成文字材料。然后驱车前往,进行实地考察,整理出文字资料。最后让学生根据《封神榜》之类电视剧,利用手头掌握的有限资料,驰骋想象,描绘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从而达到练笔的目的。

8.跟学生回家,拜访历史名人,指导学生用文字反思,表达对历史的敬畏。在跟学生交流时,有老师发现,即使来自同一个乡镇,对家乡历史文化认知也大相径庭。进贤三生源覆盖全县21个乡镇,因此,来自著名的“华夏笔都”文港镇的学生并不多。可同为文港镇的学生,个别人隐约知道晏殊是自己老乡,而大多数却浑然无知,更有甚,毗邻而居不知书上那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为此,老师周末跟他们一起回家,去“晏殊故里”拜访这位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学生写成参观访问记,并用文字鞭挞了自己的“无知”。这件事对学生触动很大,也促使他们开始关注生活,关注地方文化。

9.通过个案研究,回归课堂,文字化地方文化,提升能力,升华情感。三里进贤三中较远,有处遗址非常有名。老师们同样组织附近学生到白崖山实地考察采石场遗址,对照收集来的资料,让心灵来一次强烈的地震。站在据说“三两丝线落不到底”,沉入水里好多年的宋代红石开采遗址上,感慨万千。考察归来,回归课堂,放手学生,设计开发白崖乡采石场遗址游方案,现场品评、推介,既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锻炼了学生撰写导游词和游记的能力

10.组织演讲和写作比赛,让更多同学了解县域文化。地方文化包罗万象,山川风物、特产美食、文化名人、历史传奇、经济发展,等等,均列其中,可拿来演讲和写作比赛的题材十分广泛。进贤三举办全校性质的亲情故事演讲、写作比赛,评委老师当场加料,要求内容可见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小吃、用具等结果参赛还真的做到了。亲情表达大同小异,而比赛关键就在一“异”字,抓住了,就能独放“异”彩。这非常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统合能力。当然,也能检查学生的校园文学创作能力

11.指导学生参加赛,讲评征文,进一步指导校园文学创作。比如,指导学生参加陶杯”、“文心雕龙”杯写作大赛,从中优选几篇反映地方文化的作品,像《江西一绝,进贤泡粉》、《牛气冲天的白圩乡“牛会节”》、《腊月八,吃南瓜》等,在各班进行讲评,依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校园文学创作。

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努力下,由于地方文化的介入,校园文学现出勃勃生机。那些为题材犯愁的学生不再发愁了,那些笔必“言情”的学生不腻了,那些总觉得无趣的学生再抵触了,校园文学重拾青春风采,相信必将青春永驻

典型案例分享:用汉字码出地方建筑文化

进贤三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全县各乡镇,从某种意义上说,倒是为老师搜集地方文化资料提供了方便。徐老师年富力强,好游山玩水,个标准的摄影发烧友。为校园文的发展,他时常自驾,带同事前往目标乡镇,访不过,做得最多的还是独探访。

1.直播古村古建风采

为了指导学生利用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校园文学创作,徐老师充分利用学校文学社QQ群经常进行考察活动直播

20163月的一个星期天,徐老师自驾去了港镇。不是县人,听学生说文港镇周坊村有明清时期古建筑,似乎保护不力,眼着要完,有点可惜希望徐老师过去考察考察。于是,他星期六就在QQ群中发出预告,星期天直播文港。群情瞬间被点燃,喜悦的表情刷满屏。

星期天上午九点多,徐老师的直播如期进行——

文港著名的“华夏笔都”产自文港的毛笔占领了全80%的市场。周坊村是国家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进贤县文港镇“历史文化古村镇示范项目”荣誉称号。周坊村现明清建筑30多栋,有周氏家族的公祠、家庙,有达官显贵的官邸、别墅,有商贾店铺、毛笔生产作坊,尚保存较好的还100多间,达1.2万多平方米。

周坊村庄南向,南面东面分别有水塘,古井4口。建筑18幢面积约40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有匾额曰“汝南世家”、“玉堂望重”、“望重汝南”、“性道家风”、“爱莲遗范”、“大夫弟”、“太极呈图”、“汝州后裔”、“泽承丰镐”等,其中“汝南世家”、“泽承丰镐”为中国制笔名家周虎臣旧宅,“玉堂望重”建筑为乾隆年间宗祠。

这些青黑瓦的古建筑,屋上砖雕,梁上木雕,门上石雕,窗上花雕都随处可见,那题写额扁的老屋,见证了周坊周氏家族毛笔悠久的制作历史。周坊村毛笔由中原传入,一脉传承。尤其是明代万历年间,周坊先祖周虎臣因其笔庄得到皇帝题跋而名声大振。“周虎臣”与“浙江王一品”、“武汉紫光阁”并称为“天下三大名笔”,曾留下“没有周虎臣的毛笔不能进考场”的佳话。

周坊村的经济面貌在相当长的时期排在众行政村前列,素有“三夜灯四夜戏,不嫁周坊嫁哪里”的好名声。现在,周村民以经营文具、毛笔字画为业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有的已在当地购置房产定居,逢年过节回家团聚。下代子孙中多数人没有在村里长大玩耍的经历,故乡的概念渐渐模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一个个离开让他们爱恨交织的土地,仅留下一个空荡而破败的村落。斑驳老树,断壁残垣,明清建筑的风格,这个被游客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空荡荡地矗立在华夏笔都”……

图文并茂的直播结束时,憋坏了的社员开始语无伦次”,各种爆料加上各种感想有抢直播风头的意思这时,其他文学社指导老师提醒大家定要从今天的直播中到启发,也就近考察、调研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写参观记或游记都行,不然,徐老师这场直播算是白忙活了。

没有硬作业,是一个倡议,但半个月后,反映各地建筑特色传说故事的习作,就纷纷投入文学收稿,像写三里乡家村的《雷家花屋样红》,介绍乾隆时期保留下来的由父子所建的面对面的两栋房子,解释了因雕刻非常精美“花屋”的原因,但是,两栋房子由一门楼连接,而雕刻最漂亮一面不朝外而朝内这个特点,的把看过文章的所有人都雷得外焦里作者观察之细,描绘之独到,勾起许多人的游欲望

2.把各地牌坊搬进课堂

2016年4月底,徐老师整理了近一年县域考察所得资料提炼了一个主题,在学校播教室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进贤牌坊文化。由于录播教室小,只精选了45名文学社员参加。当PPT出现第一张牌坊图片时,现场立即发出惊呼:“啊,我们村的牌楼!”不,随即就有质疑声:东西有什么好看什么好写的?

老师不紧不慢,边播边讲:这个是七里乡的‘昼锦坊’。明朝永乐年间,进贤县七里乡罗源陈家村人陈谟,因勤奋好学被推为拔贡。他青年时楷书即成为一绝,20岁时就被大才子——《永乐大典》 主编解缙(江西吉水人)选中,进京编撰。解缙与陈谟关系较好,又把他举荐为四川右参政。这之后,陈谟在仕途上春风得意,屡获升迁,顺理成章成为进贤人的骄傲。陈谟死后,由兵科给事中高旭和进贤知县佘曜等地方官员于永乐八年(1410年)为其立坊纪念。坊额由陈谟好友、明代大学士解缙题写‘昼锦’两字,寓意‘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徐老师特意停顿了一下,立即有人恍然大悟“原来牌坊当于奥运冠军奖品住房啊。全场大笑。徐老师播出二张:陵乡的节凛冰霜,明朝建筑,省级保护文物年那月,杨氏20岁丧夫守寡,贞操自守,孝敬长辈,邻里称赞。当地官吏士绅和胡氏家族赞其‘节凛冰霜’,并请旨为她建立牌坊,以示旌表,供世人效慕。你们谁还说是奥运奖品”全场肃静,气氛稍现不安。徐老师接着说:不用说,这是在张扬一种扭曲人尊严的价值观,但确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标准,只是令今天的我们唏嘘不已。

后,三里乡曹门万家焦氏节孝坊、文港镇张罗村豫章世家坊、文港镇前塘村曾湾牌坊群、温圳镇湖南村朱家门坊……得以展示并讲解,令同学们大开眼界。徐老师趁机问大家,今天修牌坊是为哪般?同学开始热闹地讨论起来。最后,徐老师布置作业,发现自己身边的古牌坊,尽量挖掘写作牌坊背后的故事或者,根据现有信息,驰骋想象以一处牌坊为核心元素,创作一篇文学作品

因为古牌坊保存至今比较少,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天马行空“胡编乱造”不久即诞生诸如《感天动地节孝坊》殊迷失曾湾牌坊群》等热闹好玩的一批校园文学练笔之作。

如今,拿地方文化元素锻炼校园文学创作的能力,已经成了进贤三中学子于做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彭小明,王世龙.论校园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5:069.

[2]伍德勤.民俗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N].《合肥日报》.2011.03.03(5).

   [3]王世龙,钟湘麟.校园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6:089-096.

     [4]彭小明,王世龙.论校园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5:177-178.

[5]王世龙,钟湘麟.论校园文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