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课题实验 >
  3. 成果推广

宁夏西吉中学: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9-07-01  点击量: 9169

宁夏西吉中学子课题组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总课题组于2007年9月20日批准了我校申报的子课题“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课题批准号:XYWX6401101),我校子课题组成员在总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在三年的时间里,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努力工作,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这就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而文学能给人希望,能给人温暖,能给人力量,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精神世界,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现行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绝大多数,新课标也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而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校园文学活动的重头戏就是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 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十分广泛,校园文学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文学社,一份好的文学社刊(报),一种好的文学社团活动模式,一批优秀的文学社员,可以促进校园读写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成长为有文采有个性的人,成长为有活力有思想的人。因为文学渗透着民族性,承载着优秀的文化。促进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3. 构建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学大课堂的重要基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新课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传承民族文化,强调培养科学精神,强调形成全球视野;语文新课标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而校园文学活动,能使学生成长为富有的人、有意义的人。因为校园文学活动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维系着课内与课外,维系着阅读与写作,维系着理想与现实。语文新课标已把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纳入语文课程建设,并提供了若干实施方案,如“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这是为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正名,也是对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肯定。促进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学大课堂的重要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平台和基本原则
  创建于1992年的月窗文学社,是我们开展“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的基本平台。十多年来,月窗文学社始终坚守着它的宗旨: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现实人生,构建校园风景,创建文学校园。月窗文学社的努力方向是:面向校园,激兴趣以长见识;面向社会,开视野以引活水;面向未来,育新苗以促成材。
  校园文学社团活动,能拓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空间,对于塑造心灵,启迪智能,培养想象力,挖掘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把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引入新的层次和新的高度,就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我们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发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强化资源开发意识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月窗文学社举办的朗诵比赛、创作竞赛等活动,均立足校园,面向学生,力争突出校园性。校园里也有风景,《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就是一本专门写学生生活而蜚声世界文坛的书。于是《月窗》开辟“校园传真”、“校园百味”等栏目,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月窗文学社还积极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外出采风、演讲比赛、创作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讴歌家乡。
  2.强化以人为本意识  广大文学爱好者是文学社的主人,文学社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感情,要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挖掘他们的文学潜力。为此,月窗文学社先后邀请著名作家郭文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现任银川市文联主席及《黄河文学》主编)、了一容(春天文学奖获得者,现任职于《朔方》编辑部)、单永珍(青年诗人,现任职于《六盘山》编辑部)等来我社讲学并指导文学社团活动,《月窗》还开辟“天下文学”栏目介绍了汪曾祺、古马、张联等著名作家,开辟了“岁月风铃”、“灵魂的舞步”、“特别推荐”、“同题作文”等栏目,举办了读书演讲比赛、征文竞赛等活动。
  3. 强化语文大课堂意识  文学社的活动,是语文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月窗文学社坚持办刊,指导老师坚持写下水文章,无声的示范已带动了一大批人,使他们也加入校园文学大课堂的行列。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及成果
  1.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办好文学社的重要保障。月窗文学社的茁壮成长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党总支部书记、校长高望东把文学社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并为社刊欣然题词“让《月窗》成为校园文学的主阵地,成为学子成长的乐园和瞭望西中的窗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郭占荣亲自担任社刊主编。月窗文学社的茁壮成长还得到了总课题组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总课题组副组长、校园文学研究专家王世龙题词“扎根乡土,盛开文学之花”,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题词“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读人间这部活书”。在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月窗文学社也越办越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素质教育开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先后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校园文学社五十佳单位”、“十佳文学社”荣誉称号、“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
  2.团结一批得力的指导老师   月窗文学社以文学的名义,团结了一批有志于校园文学研究的老师,为繁荣校园文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笔耕不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特级教师赵炳庭已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他指导老师每人也发表作品数十篇。
  3.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学社社员  文学社通过演讲比赛、创作竞赛等一系列文学活动发现人才,进而培养人才,一批优秀社员脱颖而出。原社长李娟荣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首届“十佳”小作家荣誉称号;马金玲的散文、王瑞的诗歌、张文学的小说,在我校已产生不小的轰动。广大社员凭着一份赤诚和执著,书写着美好的人生和多彩的世界。
  4.千方百计办好社刊    为了让社刊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经验的优质平台,提高刊物质量,我们首先做到严把五关:一是严把作品质量关,以质选稿;二是严把作品校对关,不放过任何细节,包括标点符号;三是严把作品印刷关,不能错印误印;四是严把作品装订关,不能错装漏装;五是严把刊物发放关,给每位作者必送样刊。其次科学规划:常设栏目有“校园百味”、“情感地带”、“缪斯殿堂”、“小说看台”、“文艺杂苑”、“教师文苑”、“天下文学”等,根据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学活动的需要适时增补的栏目有“本期新星”、“特别推荐”、“同题作文”、“考场采珠”等。我们还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始终扎根乡土,立足校园,面向学生,高举文学大旗。社刊已成为交流信息、繁荣校园文化、打造学校优势品牌的有效平台,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二等奖、“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社刊”。
  5.经常推荐发表社员作品  月窗文学社经常向各报刊推荐发表社员作品,也颇有成效。仅课题立项以来,就有几十篇作品发表在《葫芦河》、《中学生》(高中作文版)、《新课程报》、《固原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此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中的《西部月窗》、《校园花圃》(十校合编)、《精品作文导写》集中展示了我校实施文学教育的丰硕成果。
  6.组织好各种作文竞赛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正规的、权威的作文竞赛。在第六至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100余名同学分别获特、一、二、三等奖。在区、市级作文竞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共有500多人次获奖。
  7.搭建网络平台   为及时交流信息,推广研究成果,月窗文学社利用互联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开通文学社博客,设有“打开月窗”、“西窗月韵”、“明月如诗”、“月影传说”等栏目。
  8.组建小记者团   月窗文学社组建了小记者团,定期外出采风,不断地积累生活,丰富情感,开阔视野。先后瞻仰了将台堡革命纪念碑,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参观了单南清真寺和西吉钱币博物馆,领略浓浓的回乡风情和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游览了火石寨国家森林公园、党家岔震湖,品味家乡的锦绣山河。
  9.落实各兴趣小组活动    根据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兴趣特长,文学社在已有活动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各兴趣小组。“古典小说阅读兴趣小组”、“中外诗歌阅读兴趣小组”、“当代散文阅读兴趣小组”在文学社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落实读书计划,每学期最少的也读了两本书。“散文创作兴趣小组”、“小说创作兴趣小组”、“诗歌创作兴趣小组”在文学社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写作计划,每学期最少的也写了八篇作品。
  10.聆听专家讲座    文学社先后邀请著名作家郭文斌、杨建虎、刘国龙、单永珍等来我社讲学并指导文学社团活动;还下载播放了“百家讲坛”,跟王立群读《史记》,跟于丹读《论语》,跟易中天品“三国”;并观看了《诗的发现》(吴思敬)、《艺术的感觉与艺术的创造》(曹文轩)、《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余秋雨)等多种文学讲座资料光盘。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并培养了一批高品位的语文教师,他们已逐渐成长为敢于创新的教改先锋。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淀形成了四种意识:一是科研意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很现实的课题。一些传统的做法受到挑战,一些现成的经验有些失灵,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正待探究,这时,教育科研就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研究,明确了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淀了我校浓厚的科研氛围,把“科研兴校”的方针落到了实处。二是读书意识。研究过程使大家认识到,不读书,不补充源头活水,我们教师仅有的一点老本总有用完的那一天。于是,课题组成员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经常阅读一些经典著作、教育及文学书刊,为构建书香校园不断地努力。三是写作意识。课题组成员在写下水文章中获益不少。感到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真的是其乐无穷。于是把用笔书写充满诗意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一种新的习惯。四是实践意识。课题组成员组织的一系列校园文学实践活动联系着阅读与写作,联系着必修与选修,联系着课内与课外,联系着理想与现实,联系着校内与校外。在这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中,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有效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实践,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情商,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    
  ⑴个性得到了张扬。本课题研究始终关注的是人,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舞台,擅长写作的学生,擅长演讲的学生,擅长采访的学生,擅长编辑的学生,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⑵改变了学习方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和语文课堂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怎样征稿,怎样编辑,怎样采访,怎样组织演讲,这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全靠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可以独自思考,可以找同学商量,可以请教老师等,这一系列过程就涉及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这就慢慢改变了过去“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的落后的学习方法。
  ⑶提升了审美能力。本课题研究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讴歌可爱的家乡,书写美好的人生,赞美伟大的时代,把自然、人生、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美慢慢内化为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再外化成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和一场场精彩的活动。
  ⑷提高了写作能力。过去学生没什么写,不会写,也不敢写,现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给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写作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了学生原汁原味的写作素材,社刊就是学生自己耕耘的园地,老师的下水文章就是不错的范文,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课题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通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如何持久地开展,社刊如何更好地突出文学性、地方性、校园性、时代性,如何持久地进行作文打假,如何持久地保持创作的兴趣等;校园作家队伍如何有效打造,如何突破语文教师办校园文学的圈子等;书香校园、写作校园如何建设,如何提高校园文化的软实力等。
  当然,上述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本课题研究周期内所能解决的。本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探索脚步的停止。我校子课题组必将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创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一定能够通过有效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独特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本报告由崔天祥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