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研究论坛 >
  3. 社团论坛

张旺:当前文学教育中的“泛化”与建议

发布日期:2019-07-02  点击量: 2243

□张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十中学)

 

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学教育的不断深化,出现了文学教育的“泛化”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这种现象如不能及时指出与矫正,将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与扭曲文学教育。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看这种“泛化”现象:

1.活动的泛化

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学社活动的内涵与外延上的“泛化”。如有些文学社把到敬老院或自来水厂的活动也作为活动来进行,当然这些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不容否定,但从社团的性质与类别上来界定,好像这些活动不宜由文学社来做,而应该由另外的社团,像志愿者社团、环保社团来做更对口;有些学校文学社刊的封面竟把学校的开学典礼等综合性、行政性活动也放在社刊上,这实际上把社刊与校刊混在了一起,办刊定位不明,不伦不类,严重淡化了社刊的纯校园文学属性。

2.课堂的泛化

我主要谈“文学课堂”的泛化。有些语文老师无论上一节什么样的课、无论怎么上都说是“文学课堂”,但从观感上看,非常勉强,有的甚至都不像文学课堂。所以,这里我们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文学课堂”。我认为所谓“文学课堂”,首先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语文课堂”,“文学课堂”肯定是“语文课堂”,而“语文课堂”不一定是“文学课堂”。我们在定位上要把“文学课堂”做为超越“语文课堂”的“语文课堂新样态”“语文课堂新形态”,它是语文课堂的脱胎换骨,浴火新生,是有着全新视角与时代理念的课堂新范式。判断一节课是否“文学课堂”,不是看是否在选材上是文学名篇,而在于是否演绎成为“文学课堂”,如用知识化、碎片化来肢解文学名篇,那么课堂必然会“去文学化”,这是把“文学课堂”上成了“语文课堂”,或叫以考试为指向的“知识课堂”,哪里还叫“文学课堂”。而要达到“文学课堂”的高度,可能要素很多,但首要的或主要的、关键的要素是教师,要实现语文课堂文学化,真是任重而道远。

3.课程的泛化

课程化是文学教育发展高度的标志与体现,但不能也没必要动不动就所谓“课程化”,有些学校还存着“活动”当“课程”的泛化现象。实际上活动不等于课程,活动相对松散、自由,可以设计,也可以不设计;而课程较严谨,要进行选题论证,资源开发,设计和实施,评价与改进等;但活动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线,课程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课程的潜在形态。我们不一定把所有活动都提到课程的高度,可把一些品牌活动设计成课程,逐步到位,形成系列化的校园文学教育课程。

据此,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文学社指导老师,我提出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1)坚守一个梦想

办好一个文学社,对一个指导老师来说,意味着付出与奉献,是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如果没有一个精神动力支撑,那肯定是坚持不下去的。实际上,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与人生价值的平台、路径可能很多,但我认为在文学社的平台上,也一样能够圆梦。在回归素养的教育新时代,文学社就是一块自己的教育实验田,完全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自己的教育新理念、新追求、新想法完全可以在这块实验田里纵情播洒,诗意耕耘,只要你坚守就会有回报,梦想肯定能实现。

2)回归一个原点

推进文学教育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循序渐进,渐入佳境。这里我强调的是作为指导老师,要不跟风,不要好高骛远,而是一定要回归原点,这个原点就是自己的文学社团,这是你的根据地,是你推进文学教育的重要的平台与载体,要首先办好一个社团,然后在这个社团平台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社团这个原点出发,到常态化活动,再到活动课堂化、课型化,再到课程化,再把影响进而扩展到学校层面,进而到区域层面。

3)点亮一个品牌

文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综合性工程,而推进文学教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坚持不懈地坚持。在设计与推进学校文学教育时,要强化顶层设计,要突显品牌意识。当然,文学教育品牌化,首先要一个一个地品牌化,我们要从自身、文学社和学校实际出发,先点亮一个品牌,然后再照亮整体,如可以在社团建设、社团活动、社团课开设、社团课程化、特长生培植等方面,优先重点地发展,打造成自己的品牌,进而带动另外的这些项目形成品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