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研究论坛 >
  3. 教学论坛

韩宗敏:文学创作能力是教师成长的助力

发布日期:2019-07-02  点击量: 2436

□韩宗敏(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留下千古名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虽然文章与文学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但以曹丕这句论文章的名言来论证文学之功,也是恰如其分的。文学并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关系到家国事业、个人身心的不朽盛事。孔子说“不学诗,无以立”,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孔子对诗歌的作用的评价也说明了文学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文学教育的国度。文学教育既是古代的教育遗产,也是现实的教育要求。重视文学教育,创建文学课堂,是符合现实的改革,更是基于历史的回归。

倡导文学教育需要具有文学素养的教师。而教师的文学素养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自觉的文学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形成的。读是学习的过程,写是创造的过程,苏轼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的目的是强调读诗的作用,而实际上由读诗转化为吟诗也要自觉地进行锤炼,不是自然生成的过程。作为老师,不仅要练好口头功夫,更要练好笔头功夫;作为语文教师更是如此,不仅要能讲明白文章为什么写得好,还要能自己动手写出好文章来,不能只空谈写作理论而不付诸实践。而是要既能下水,又能上岸。嘴上莲花灿,笔头泉水枯的老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就是说,文学创作能力是教师应有的素质。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勤勉和热诚。教师并不是一个清闲的职业,在繁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压下,能够拿起笔搞创作的人,是有责任感的人,是爱思考不苟且的人,是怀有教育理想的人。陶行知《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陶行知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拿起笔,从事文学创作,能让我们葆有一种赤诚,保持一份创造的热情。雅人深致,不趋俗,不逐世,才能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深,更远。

一、教师的文学创作实践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文学是人学,教育是教育人的学问,二者都以塑造人为目的。从事文学创作,能对人性、人心有深刻的体察。从而在教育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具有人文关怀,找到更好的教育途径。文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教育更应该是为人生而教育。通过教育,让人性更圆融,让人生更圆满。超脱功利目的的、不完全以应试为标准的教育是更高瞻远瞩的教育。

文学注重自然的感发,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不是靠说教产生的,而是靠情感来激发,靠美来感召。感发也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教师能从文学创作中获得一份体察人性、感发人心的能力,那将是教育教学不竭的源泉。陶行知对学生的教育就是文学化的教育,作为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是一位杰出的大众诗人。他的教育诗通俗易懂,清新流畅,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促人思索,催人奋进,今日看来,仍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发的力量。如他写的《自勉并勉同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头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再如《活的教育》:“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猛勇如斗虎的狮子。”又如《自立立人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别人的事帮忙干。不救苦来不救难,可算是好汉?”形象的语言,铿锵的节奏,深刻的思想,抵得上多少长篇大论的说教!陶行知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可以成为教育的利器和法宝。他的《创造宣言》至今读来仍是完美的教育杰作,文学杰作。“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勃发的激情,这样馥郁的文采,教育者一旦拥有,夫复何求!文学写作,让你课堂更绚丽色彩,文学创作,让你的教育更深入人心。

就语文老师而言,搞文学创作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教师指导写作,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先要做“个中人”,教师先下水,学生后上岸。“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教师应力争在文学长河中做亲自下水划船的篙师,水之深浅凉热有切身的体会,才好对学生的文学创作做更有效的指导。教师在创作的时候更能理解写作的困境,体恤学生下笔的辛苦,切实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空对空。沈从文作为一个老师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作品说话。作为他的学生,文学大家汪曾祺曾说:“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我想汪曾祺直接受益的不只是沈从文先生的这句话,而是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沈先生的作品是贴着人物写的典范。沈从文指导写作,有多少真知灼见在里面,因为那是他写作实践中最真切的体会,而且他可以以自己的作品给学生作示范,他可以用《边城》里的翠翠来说明什么才是“贴着人物写”,这比编多少写作教程都有用!

二、教师的文学创作实践能使教师本身更完善地发展

文学创作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观察力,审美力,想象力,表现力,理解力,感悟力……教师在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完善的发展。

从事文学创作,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趣味。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拿趣味做根底。”同样也是大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拥有深厚的文学趣味。梁启超说自己做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这与他的文学人生、趣味人生是分不开的。蔡元培一生倡导美育,重视美术与音乐。其实文学也是美育的重要阵地。文学是美是趣味,教师在文学创作中,熏陶渐染,用文学净化心灵,可以完成人格的重塑,拥有健康的人生。

从事文学创作,怀着“爱”和“善”的本心,涵养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练就一种体察人生的精细与敏锐,能使自己人生更通达,襟怀更宽广。同时开阔的文化视野,丰富的知识涵养以及儒雅的精神气质,会成为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从事文学创作,追求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能使自己保持独创的精神和勇气,拥有观察人生与社会的独特视角,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与方法。

不只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有的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家,正是因为他拿起了笔,在担当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给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一个梳理、提纯、升华的机会。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教育家气质的文学家,又是中国教育事业中独具人文气质的教育家,他是把教育和文学结合起来的典范。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也不妨边教学边创作,葆有一颗赤心、诚心,雕塑一颗文心、诗心,既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自己人格的完善。

就文学创作而言,教师除了要解决写不写的问题,还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提倡文学创作,先要弄清文学是什么。“凡著之竹帛者皆为文学”,凡写在纸上的文章都是文学,这是对文学的宽泛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这是狭义的文学,纯文学。教师搞创作难,搞文学创作更难。因为难,所以这种追求和努力更有价值。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学创作不是普通写,而是更优美更形象更深刻地去写,让腹中珠玑尽化笔底波澜。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诸体兼善很难,不防攻其一端。比如诗歌又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喜欢古典诗歌的教师从这方面入手学习创作,即可收到文学创作之功效。当然文学作品有时也与其他文章的样式没有截然的界限,大家在写作时把握文学的本质就好了,不必要局限在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上。

还有“怎么写”的问题,叶圣陶说:“写作如说话,贵在求诚”。“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在怎么写的问题上,很多大家的经验可做借鉴。总的来说,好作品无外“恳切”与“贴切”二字,“恳切”是从自己内心出发,“贴切”指切合人或事或物。“恳切”是态度,“贴切”是能力,我们不妨先把这两点作为努力的方向吧。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也可以换一种理解和表达:因为有诗,所以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希望和远方。让我们通过文学的创作,抵达教育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