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散文随笔

黄金强:快乐教育真的错了吗

发布日期:2021-03-02  点击量: 3330

快乐教育真的错了吗

黄金强(山东省东营市王道小学校长)

 

入学季,我的朋友圈被各种有关教育的鸡汤文刷屏了。家长们磨刀霍霍,大展拳脚,

各种文章拳打宽松教育,脚踢快乐教育“快乐教育,中国教育最大的谎言”“教育就是痛苦的”“教育就是反人性的”“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成长”……这样的言论铺天盖地,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也不知为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就那么不受待见。快乐教育,成了家长们口诛笔伐的过街老鼠。

可是,我们的教育环境真的宽松吗?我们的教育真的快乐吗?

作为孩子的家长,在教育战线 上苦撑苦熬了 20 年的一线教师,我不知道大城市家长如何,只知道朋友圈里每天有无数“虎妈狼爸”;我不知道一线城市学校教育如何,只看见暮色中背着大大的书包,戴着厚厚眼镜到处转场的学生。晚上,作业从未缺席;周末,辅导班,班班爆满;假期,各种一对一、加强提高班如约而至。减负,只见打雷,未见下雨。学生们仰着久旱的笑脸却并未逢到真正减负的甘霖。大家真的没有必要对快乐教育大加挞伐,因为快乐教育在咱们国家真的也只是三月里来,四月里去,不足为患的。

我不知道大城市怎样,但在我的周围,耳闻目睹皆如此。

微信里每天都有人发家长陪做作业的段子,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小区里、学校里,每天都可以看见气急败坏的家长和老师,孩子们低着头,沉默地跟在后面,仿佛学习不好,便没有活下去的资格。铺天盖地的新闻段子心灵鸡汤,把中国的家长逼疯了,他们不安、忐忑、焦虑,孩子若不能超过邻居家的那个娃,若不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为学霸,若不能考上清北、双一流院校,若不能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若不能在一线大城市安家落户,若不能成为人生赢家,该怎么办?他们的人生该怎么继续?整个社会都快成为火焰山了,空气里似乎飘荡着一股焦煳的气味。父母们聚在一起,必谈孩子;一谈孩子,必谈分数。高分者之父母抬头挺胸骄傲如君临天下的王者,低分者的父母唉声叹气,人前人后矮三分。交流之后,高分者继续奋然前行,唯恐高分不保;低分者回家面壁思过,废寝忘食,以图翻身。分数,成了孩子的标签。孩子可以不听话、不懂礼貌、不孝顺、不劳动……只要分数高,便妥妥地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是所有家长羡慕的好小孩 ;只要分数低,有再多的优点,他也是父母眼中一无是处的坏小孩。许多父母不明白,无数的网瘾少年、叛逆少年,其实是自己一手造就的。是焦虑的父母,唯分数论的父母一步步将孩子逼离了学校,逼离了学习。孩子在家里、在学校找不到温暖和自信,只好转而求助网络和陌生人。而父母转身又哭哭啼啼地指责孩子不争气,不知道感恩,把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孩子,孩子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自己成了苦口婆心不离不弃的中国好父母。小小年纪便觉了无生趣的割腕少女,在母亲的责骂中奋身一跃跳下大桥的十七岁少年……一个个惨痛的教训都无法让父母们冷静下来,我还能说什么?

快乐教育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天站在讲台上,看着教室里低头苦读的孩子,苍白的小脸,疲惫的神色,茫然的眼神,我心痛得不想说话。坐在教室里的不该是生龙活虎、目光灼灼的孩子吗?为什么他们颓废如老人?他们的生机活力、求知欲、好奇心上哪里去了?20 年里,我看见了无数因为学习下降而痛苦不已的孩子,他们有的抑郁,每天靠吃药调整心态;有的天天苦读到深夜,身体垮掉;有的因惧怕考试,不敢走进考场,退学回家。我永远无法忘记一个以班级第六名考进实验班的小女孩,因为成绩下滑,被父母呵斥踢打。期末考试前,她死也不肯进考场,她怕考试,更怕成绩出来后面对父母的脸……考场外,我抱着她,她小小的身躯颤抖如寒风中的落叶,那个时候,你跟我说学习就是痛苦的,教育就该是严苛的,我真的会起身反驳——难道分数真的比一个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完整更重要吗?难道学习就不能是快乐的、享受的吗?难道孩子就不能拥有快乐的童年、少年吗?

钱文忠教授说过的一段话成为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的尚方宝剑,这段话是这样的:“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许多家长断章取义,误解了钱教授的意思,钱教授的文章里还说:“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出于某种目的去学。”但显然,钱文忠教授原意是说教育要有多种人生经历体验,包括吃苦的经历,教育原则要把握好,不要不分原则地对孩子让步和溺爱。而快乐学习,是一个人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鲁迅先生在上三味书屋之前,有他的百草园,他有覆盆子、桑葚、油蛉、蟋蟀,他捉过虫子,拔过何首乌,在雪地里塑过雪罗汉、罩过鸟雀,因为有过朝花,才会夕拾成文,让我们知道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沈从文小时候“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因为课堂外的世界有太多让他好奇的问题,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被烧红后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染坊、豆腐坊、扎冥器和花轿的、铁匠铺、木匠铺、编织竹席的,道路两旁的老行当、老手艺都深深吸引着他,因为有了这个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少年,才有了今天魅力无限的《边城》。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她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她有那个每年都种下小黄瓜、大倭瓜,秋日佳节都有蝴蝶蹁跹、蚂蚱蹦跳、蜻蜓飞舞的后花园,还有那个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储藏室。在那里,她像探险一般,寻找着好玩的东西,不管是一包颜料、一块观音粉、一块圆玻璃,还是一块废铁,都是孩子眼中的珍宝,都给她带来无穷的乐趣。她用她童真的眼睛,充满好奇地观察着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呼兰河传》

有人问,他们是怎样成为作家的?当然与他们丰富的童年经历有关。

地球万有引力的发现源于一个小小的坠落的苹果,蒸汽机的发明源于一个小小的被蒸汽顶起的水壶盖,钟摆原理的发现源于教堂里那个微微摆动的吊灯,活字印刷的发明源于孩子们玩耍时用黏土做成的骰子……如果牛顿、瓦特、伽利略、毕昇天天被逼着学习,不知道这些伟大的发现发明是否能够存在。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是力量,探求知识的好奇才是力量。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有被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拷问得哑口无言的无奈,于是这种好奇心很快就被扼杀了。因为这种好奇心,这种对新知识的渴求,必须在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激发,让孩子能够对周围的事物保有好奇和兴趣,他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并养成自己独立发现问题的习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像那个拔苗助长的宋人一样,让孩子离开了有着无限乐趣的大自然,

离开了周围鲜活生动的生活,离开了他心爱的玩具,把他们野蛮粗暴地扔进了所谓的知识海洋里,天天被数理化堆着,被各式各样的特长围着,被一个个手提着大棒、嘴里说着爱你的大人乌眼鸡似的瞪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远离,童心一点点枯萎,他们越像小大人,勤奋好学起来,大人们便真的越来满意了,觉得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孩子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没有输在起跑线的孩子,就一定能赢得未来吗?如果你到大学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也许就不会这样乐观了。上课时,很多孩子在玩手机,老师讲的啥茫然不知。因为上大学前,经过了十多年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他们几乎被掏空了求知的欲望,被老师和家长裹着埋头学习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找不到人生目标,因而进了大学以后,没有了督促,就开始放纵自己,睡懒觉、打游戏、谈恋爱、逃课成为常态。我们真的是赢在起跑线,绊倒在半路上啊。

我们国人一向是崇尚苦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苦是不可能的,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要成大事,必得吃苦:司马迁忍宫刑之奇耻大辱,写《史记》整整用了 14 年;李时珍遍尝百草,写《本草纲目》大约用了 27 年,经 3 次改写才最终完成 ;徐霞客 30 多年旅行考察,单装徒步,行 10万余里,写了 60 余万字的手稿;曹雪芹在居家食粥的窘境中写就《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周汝昌研究红学,整整 60 载,双目几近失明依然笔耕不辍;袁隆平一辈子都在搞杂交水稻的研究,整天向老农民般劳作在田间地头。他们苦不苦,累不累?板凳不坐十年冷,不甘于寂寞,怎么能够成就伟大事业。可问题是,如果只有苦和累,只有十几年的煎熬,是断然不能有这样大的成就的。我相信,他们一定乐在其中,一定从中得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和成就感,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才会坚持不懈啊!

如果教育之中没有快乐,家长和老师就是在服最苦的劳役。教育应当是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要培养学生以追求知识为乐的心理素质,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曲解了它的内涵。误以为不学习、只打游戏、玩手机,孩子才会快乐,其实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兴趣点,爱上学习才会快乐。真正的快乐是灵魂的事,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会获得幸福。真正的快乐源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一个人从智慧和读书中获得的快乐,是任何外在的变故不能将它剥夺的。

真心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以上学为乐,能以获得知识为乐。木心说 “那种吃苦也像享乐似的岁月,便叫青春。”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带着这种快乐奔走在自己的青春路上!

因为快乐,所以不苦!